施曷
  《諸蕃志》卷上大食國。即設國,見該條

施赫
  《廣輿圖》卷二。即施曷,又名設國,見該條。另見《圖書編》卷五九;《三才地理》卷一三;《皇輿考》卷一二;《讀史圖》卷四。

施備州
  《宋會要稿》冊一九七,“占城……其地東西七百里,南北三千里。南曰施備州,西曰上源州,北曰烏里州”。施備或為Sri Vijaya的省譯,與蘇密洲均為占城國中部地區名,指越南義平省南部的安仁(An Nhon)﹑歸仁(Qui Nhon)一帶。另見《通考》卷三三二;《宋史》卷四八九;《清一統志》卷四二四;《嘉慶志》卷五五九。

師子
  《法顯傳》,“(多摩梨帝國)載商人大舶泛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風,晝夜十四日到師子國”。又稱執師子,為梵文Sinhala意譯,音譯僧伽羅、僧伽剌。為今斯里蘭卡(Sri Lanka)。另見《高僧傳》卷三、六;《職貢圖》;《宋書》卷五、九七;《梁書》卷三、五四;《魏書》卷一一四;《南史》卷二、七、七八;《藝文類聚》卷七六;《西域記》卷一一;《慈恩傳》卷四;《方志》卷下;《續僧傳》卷二、四;《寄歸傳》卷一、二;《求法傳》卷上、下;《五天竺傳》;《東征傳》;《經行記》師子國;《通典》卷一九三;《白孔六帖》卷九七;《珠林》卷六、一四、二二、二五、二九、三二、三六、三九;《經音義》卷三一、五一;《唐會要》卷九九、一00;《舊唐書》卷二九;《新唐書》卷四三下、二二一下;《太平廣記》卷九三;《太平御覽》卷七八七、七九三;《寰宇記》卷一七七;《冊府》卷九五八、九八一;《武經總要》卷二一;《宋僧傳》卷一、三、二九;《通志》卷一九六;《吳船錄》卷上;《翻譯集》卷三;《玉海》卷一五二;《證類本草》卷四;《山堂考》卷六;《集事淵海》卷四七;《通考》卷三三八;《遼史》卷一二、三六;《殊域錄》卷八;《咸賓錄》卷三;《裔乘》卷七;《象胥錄》卷四;《世法錄》卷八二;《圖書編》卷六0;《本草》卷八;《華夷考》卷八﹔《利病書》卷一二0;《讀史紀》卷六五;《譯史》卷二;《荒史》;《續通志》卷六三七;《海關志》卷二。

師漢
  《御覽》卷七九0引《南州異物志》,“師漢國在句稚西,句稚去行可十四五日,乃到其國”。在今馬來半島以西,或指斯里蘭卡,或指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部,或指印度東岸一帶,今地不詳。

師子石
  又作獅子石。《隋書》卷八二,“(常駿等)至焦石山而過,東南泊陵伽鉢拔多洲,西與林邑相對,上有神祠焉。又南行,至師子石,自是島嶼連接。又行二三日,西望見狼牙須國之山,於是南達雞籠島,至於赤土之界”。故地有下列幾說:越南東南岸外,指卡特威克(Catwick)群島中的薩巴特(Sapata)島,或其北面的平順(Binh Thuan)海島;越南南岸外的兩兄弟(Two Brothers)群島;泰國曼谷(Bangkok)灣中的錫昌(Sichang)島,巴利文稱Simha Janggha,意為獅脛;在馬來半島東岸外,指馬來西亞的珀亨提安(Perhentian)群島;指新加坡,其梵文名為Singapura,意即獅子城。參雞籠島條。另見《北史》卷九五;《通典》卷一八八;《御覽》卷七八七;《寰宇記》卷一七七;《通志》卷一九八;《通考》卷三三一。

師子城
  又作僧祗城。《通典》卷一八八赤土,“王居僧祗城,亦曰師子城”。師子為梵文Sinha(獅子)的意譯。其故地一說指泰國的宋卡(Songkhla),其梵文名作Singora,意為獅手座;一說在馬來西亞的吉打(Kedah)州;一說指新加坡,源自其梵文名Singapura,原意即獅子城;也有的認為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岸的巨港(Palembang)。另見《冊府》卷六六二。

師公大山
  《順風相送》加里仔蠻回萬丹,“浮呂上香,順覽旁邊仔盡了,須看風汛可緊過門,門中流水甚緊,拋南。單卯四更取師公大山,巡山行入班讓進港”。在今印度尼西亞的巽他(Sunda)海峽,位爪哇島萬丹(Banten)的西北面,或指Sangiang島。

獅子
  又作師子,詳該條。見《六帖》卷七﹔《唐會要》卷九九;《冊府》卷九五六、卷九六一、卷九六八、卷九七0-卷九七二、卷九六一、卷九六八﹔《通考》卷三三八;《遼史》卷四六;《元史》卷八;《永樂大典》卷一一九0七引《南海志》;《百夷傳》;《南詔野史》卷上;《殊域錄》卷八;《四夷廣記》;《利病書》卷一二0;《譯史》卷二;《清一統志》卷四二四;《嘉慶志》卷五五八。

獅子石
  《殊域錄》卷八;《四夷廣記》;《利病書》卷一一九;《讀史紀》卷一一二。即師子石,見該條。

尸耐海口
  《殊域錄》卷七占城。在越南義平省東南岸,指歸仁港東北的歸仁灣。又作尸毗奈、設比奈新州港。另見《四夷廣記》。

尸利佛逝
  《寄歸傳》卷一;《求法傳》卷下。即室利佛逝,詳該條

尸利佛誓
  《唐會要》卷一00;《新唐書》卷二二二下;《冊府》卷九六四、九七一、九七五、九九七。即室利佛逝,詳該條

尸毘奈港口
  或誤尸昆奈港口(《交阯總志》)。《安南棄守》。即今越南歸仁港古名Sri Banoy的譯音。另見《馭交記》卷四。

失力山
      《指南》咬口留吧往台灣日清條,“用壬子光平地盤,開東南勢失力山”。即失力馬鞍嶼山,見該條。

失里兒
      《航海圖》圖二0。即今阿拉伯半島南岸的阿司斯爾(Ash Shihr),位東經四十九度三十四分。

失羅子
      《西使記》。又作失剌思、石羅子泄剌失,即今伊朗法爾斯省首府設拉子(Shirāz)。

失剌比
      《明史》卷三二六失剌比。或謂即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岸的斯勒巴爾(Selebar),位南緯三度五十四分。

失剌思
      《明史》卷三三二。即失羅子,見該條。

失力大山
      (一)《東西洋考》卷九,“東西董〔從西董過船,遠似石礁狀。用單丁五更;丁未三十更,取失力大山〕”。或謂指今印度尼西亞納土納(Natuna)群島的大納土納(Natuna Besar)島。一說在加里曼丹島西北岸一帶,指塞臘散(Serasan)島,“失力”即Serasan的省譯。(二)《指南正法》長崎往咬口留吧日清。即失力馬鞍嶼山,見該條。

失力馬鞍嶼山
      又作失力山、失力大山。《順風》苧盤往丁機宜回針條,“(長腰嶼)用壬子及單壬十更取失力馬鞍嶼山,用壬子、壬亥二更取東西竺,前去苧盤是也”。在今馬來半島東南岸外,位馬來西亞的錫里布阿(Siribuat)群島一帶。

失阿剌禿里赤
      《廣輿圖》卷二;《圖書編》卷六0;《三才地理》卷一三;《皇輿考》卷一二;《讀史圖》卷四。或謂即今斯里蘭卡古名Sinhala dvipa的異譯。

十二子山
      又作十二子石。《順風相送》豬蠻饒潼回針再詳條﹐“(假里馬)用單壬五更見十二子山”。在今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西卡里馬塔(Karimata)島稍北﹐或指佩訥班甘(Penembagan)島。另見《航海圖》圖一三。

十二子石
      《嶺外代答》卷三﹐“闍婆之來也﹐稍西北行舟﹐過十二子石﹐而與三佛齊海道合於竺嶼之下”。詳十二子山條。

十六皃山
      又作六藐山。《順風相送》泉州往彭家施闌條﹐“(密雁港口)丙午﹑單午十一更取十六皃山﹐下是四嶼”。在今菲律賓呂宋島西岸聖費爾南多(San Fernando)附近。

十得法難 
     《航海圖》圖二0 。為卜得法難之訛﹐見該條。   

什廟
  《諸蕃志》卷上渤泥國。在今加里曼丹島一帶,或謂指馬來西亞沙捞越州的詩巫(Sibu);一說為印度尼西亞的三發(Sambas)。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