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
  (一)《四夷廣記》赤坎往占巤針路條,“赤坎開船,用坤申針四更,船平覆頂山,沿山使,打水七八托,……過去貼補山嘴,用庚申針一更,船取員山嘴,名叫佛山。此前頭並坤申上自無山嶼看見,只見前面一平洲在灣裏,洲內托上正是真角港口”。在今越南的東南岸,當位鵝貢(Co Cong)東南面一帶。另見《航海圖》圖一四。(二)《航海圖》圖一三。詳佛嶼條(一)。

佛代
  《新唐書》卷二二二下驃,“ (磨地勃柵)海行五月至佛代國。有江,支流三百六十。其王名思利些彌他。有川名思利毗離芮”。一說在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北部,即亞齊(Aceh)古名 Udyana 的譯音,一說指該島東南部的巨港(Palembang)。也有的認為在恆河(Ganges R.)河口,位今印度的塔姆盧克(Tamluk)一帶。 另見《華夷圖》;《續通志》卷六四0。

佛尼
  《諸蕃志》卷下腦子,“出渤泥國〔一作佛尼〕”。即佛泥,見該條。

佛嶼
  (一)又作佛山、孛丑。《順風》磨六甲回暹羅條,“(大小蘇梅山)壬子十更取佛嶼,壬子十更取龜山”。在今泰國曼谷(Bangkok)至薩木伊(Samui)島的航道間,一說指 Iang 島。參佛山條(二)。另見《四夷廣記》。(二)《順風相送》靈山往爪蛙山形水勢法圖條、爪蛙回靈山來路條、新村爪蛙至瞞喇咖山形水勢之圖條。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東北部錦石(Gresik)至廚閩(Tuban)的航道間,今地不詳。

佛齊
  《唐會要》卷一00,“天祐元年六月,授福建道佛齊國入朝進奉使都番長蒲訶粟寧遠將軍”。即三佛齊的簡稱。見該條。 另見《冊府》卷九七六。

佛村
  《真臘記》總敘,“又自查南換小舟,順水可十餘日,過半路村、佛村,渡淡洋,可抵其地曰干傍,取城五十里”。在今柬埔寨洞里薩湖(Tonle Sap)的南面或西南面,一般認為指菩薩(Pursat),該地泰文名又作 Pothisat,均源自梵文名 Bodhi-sattva (菩提薩埵,簡稱菩薩),佛村則為意譯,參菩提薩州條。 另見《殊域錄》卷八;《四夷廣記》;《東西洋考》卷三。

佛坭
  《南海志》卷七,“東洋佛坭國管小東洋”。即佛泥,見該條。

佛泥
  又作佛尼,佛坭。《諸蕃志》卷上渤泥國,“商賈日以中國飲食獻其王,故舟往佛泥必挾善庖者一二輩與俱”。《玉海》卷一五四﹐“闍婆國在大海中,佛泥國之南”。在今加里曼丹島,即其北部的文萊(Brunei)一帶,明代有些載籍或因其與佛打泥一名相似,遂把佛泥、渤泥附會為佛打泥、大泥,混同泰國的北大年(Patani)。參勃泥文萊等條。另見《宋會要稿》冊一九七、一九九;《玉海》卷一五三;《宋史》卷一一九;《譯史紀餘》卷三。

佛朗
  《島夷志略》甘埋里,“其國邇南馮之地,與佛朗相近似”;另見同書古里佛。即拂菻,見該條。

佛逝
  (一)又作佛誓、拂誓,或即室利佛逝的略稱。《新唐書》卷四三下,“(軍途弄山)又五日行至海硤,蕃人謂之‘質’﹐南北百里,北岸則羅越國,南岸則佛逝國。佛逝國東水行四五日至訶陵國,南中洲之最大者”。一股認為即 Vijaya 的譯音,在今度印西亞尼蘇門答臘島的巨港(Palembang)、占碑(Jambi)一帶。另見《求法傳》卷下;《寄歸傳》卷四;《舊唐書》卷九;《冊府》卷九六五;《證類本草》卷一二;《玉海》卷一五三;《集事淵海》卷四七;《利病書》卷一二0;《讀史紀》卷一00。(二)或誤為佛遊。《宋會要稿》冊一九七占城,“淳化元年十月,新王楊陀排自稱所生佛逝國”,“(景德四年占城使)布祿爹地加言,本國舊隸交州,後奔於佛逝,去北舊所七百里”。即 Vijaya 的譯音,在越南義平省的闍盤(Cha Ban)遺址,位安仁(An Nhon,舊稱平定Binh Dinh)略北。另見《通考》卷三三二;《宋史》卷四八九;《利病書》卷一一九;《讀史紀》卷一一二。

佛堂
  《航海圖》圖一九。圖中錫蘭山有南北二佛堂,北面的佛堂指今斯里蘭卡東北岸的亭可馬里(Trincomalee);南面的佛堂指斯里蘭卡南端的棟德臘角(Dondra Head),又作大佛堂﹑佛堂山。

佛遊
  《宋史》卷四八九占城。即佛逝之誤,見該條(二)。

佛誓
  《寄歸傳》卷四,“南海佛逝國,則有釋迦雞栗底(今現在佛誓國,歷五天而廣學矣)”。詳佛逝條(一),《東西洋考》誤把佛誓混同於占城的佛逝。另見《宋僧傳》卷一、二九;《冊府》卷九七0、九七一、九七五;《證類本草》卷九、一三;《本草》卷二六、三二、三四;《東西洋考》卷二。

佛大坭
  《籌海圖編》卷三。即佛打泥,見該條。

佛打泥
  又作佛大坭、孛大泥大坭、大泥、大宜、大年、大呢、大哖太呢,另有凌牙斯、凌牙斯加、凌牙蘇家龍牙犀角狼西加靈牙蘇嘉等稱。《海語》卷中,“猛火油,樹津也,一名泥油,出佛打泥國”,“片腦產暹羅諸國,惟佛打泥者為上”。在今馬來半島東北岸,即泰國北大年(Patani)府名的譯音,馬來語 Patani 或 Petani有商港、農民等義,作後一意義解又等同於 tani,大泥或其譯音。明代中期以後的載籍往往因佛打泥與佛泥二名相近,遂將加里曼丹島的勃泥與大泥相混。 另見《嶺海異聞》;《華夷考》卷九、一一。

佛寺嶼
  又作佛堂嶼。《順風》瞞喇咖往舊港條,“(鱷魚嶼)單巳四更取佛寺嶼西邊過。單巳四更取單嶼”。在今印度尼西亞新格(Singkep)島西面,或謂即三佛嶼,參該條。

佛靈山
  《明史》卷三二四占城。即靈山,見該條。另見《續通考》卷二三九。

佛來安
  《島夷志略》丹馬令。即佛羅安,見該條。

佛林邦
  《番國志》舊港國,“舊港國即三佛齊國也,番名佛林邦”。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巨港(Palembang)。

佛羅安
  又作婆羅蠻、佛囉安、佛來安。《代答》卷二,“直交阯之南,則占城、真臘、佛羅安也”,“三佛齊國……共屬有佛羅安國,國主自三佛齊選差,地亦產香,氣味腥烈,較之下岸諸國,此為差勝”。在今馬來半島,其故地眾說不一。或謂應在東岸,指馬來西亞的瓜拉勿蘭(Kuala Brang)或瓜拉龍運(Kuala Dungun)。一說指泰國的高頭廊(Phatalung)府一帶。也有的主張在馬來西亞雪蘭莪(Selangor)州的巴生(Klang)附近,指 Langat 河畔的貝拉南(Beranang)。此外尚有西岸的伯南(Bernam)河流域之說。另見《諸蕃志》卷上;《異域志》卷下。

佛思洞
  《航海圖》圖二0。在今印度東岸,或謂為今宋那浦拉姆比塔(Sonnapurampeta),在北緯十九度八分。

佛家昔
  《四夷廣記》。在今泰國的東南岸,位羅勇(Rayong)東面,今地不詳。

佛堂山
  又作大佛堂、佛堂。《瀛涯》錫蘭國,“桉篤蠻山……船行七日,見鶯歌嘴山,再三兩日到佛堂山”。即今斯里蘭卡南端棟德臘角(Dondra Head)。另見《番國志》;《朝貢錄》卷中;《明四夷考》卷下;《殊域錄》卷九;《明續通考》卷二三六;《象胥錄》卷五;《世法錄》卷八二;《武備志》卷二三七;《明史》卷三六﹔《清一統志》卷四二四;《嘉慶志》卷五五九。

佛堂嶼
  《順風》瞞喇咖往舊港回針條。即佛寺嶼,見該條。

佛囉安
  《諸蕃志》卷上佛囉安國,“ 自凌牙斯加四日可到,亦可遵陸”。即佛羅安,見該條。 另見《雲麓漫鈔》卷五;《事林》卷五;《南海志》卷七;《三才人物》卷一二;《閩書》卷三九、一四六。

佛蘭西
      見《海國聞見錄》大西洋記。《海錄》作佛郎機﹑口弗口蘭哂。又作和蘭西﹑佛喃﹐即法國(France)。

佛心米山
  《順風》阿齊往傍伽喇回針條。在安達曼海中。

佛舍座水
  《朝貢錄》卷中溜山國,“又過鸚鵡嘴之山,又五更見鐵砧之山,又七更佛舍座之水”。又作佛水,在今斯里蘭卡南部棟德臘角(Dondra Head)附近。

佛陀伐那山
  《西域記》卷九摩揭陀國下,“雞足山東北行百餘里至佛陀伐那山”。梵文 Buddha-vana音譯,今印度比哈爾邦伽耶東北佛陀因(Buddhain)山。 另見《方志》卷下;《續僧傳》卷四。

佛逝補羅洲
  《寄歸傳》卷一。或謂佛逝補羅的對音,即 Vijayapure,意為佛逝(Vijaya)城 ,指室利佛逝,在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一說為爪哇島東部南望(Rembang)附近的 Bojanegara,也有的認為在加里曼丹島西北部,指馬來西亞沙撈越(Sarawak)州古晉(Kuching)附近的 Puchavara。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