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崑
  《清續通考》卷三三三緬甸,“咸豐年間,又以怒江口通商埠口之土官抽稅繁重,英人復以兵船至郎崑,再割北沽全土畀英”。即今緬甸仰光(Rangoon)。

郎迦
  《求法傳》卷下,“道琳法師……遂欲尋流討源遠游西國,乃杖錫遐逝鼓舶南溟,越銅柱而屆郎迦,歷訶陵而經裸國”。《經音義》卷八一引上文云,“屆,至也。郎迦,梵語,海中山名也”。即郎迦戍的略稱,詳該條及狼牙修條。

郎木山
  又作郎木大山、龍波格島、龍目島。《東西洋考》卷九,“磨里山〔……用單乙,三更,取郎木山。〕郎木山〔山下有三吧哇嶼,……〕”。即今印度尼西亞的龍目(Lombok)島,或專指島上的林賈尼(Rindiani)火山。另見《順風》萬丹往池汶精妙針路條。

郎迦戍
  《求法傳》卷上,“(義郎律師)掛百丈陵萬波,越舸扶南,綴纜郎迦戍”,“義輝論師……到郎迦戍國嬰疾而亡”。《寄歸傳》卷一,“東裔諸國,雜行四部〔從那爛陀東行五百驛,皆名東裔,乃至盡窮。有大黑山,……次此南畔,逼近海涯。有室利差呾羅國,次東南有郎迦戍國,次東有社和鉢底國,次東極至臨邑國。〕”在今馬來半島北部,即狼牙修,見該條。

郎家嶼
  《順風》舊港往杜蠻回針條,“(三麥嶼)使三更取彭家山港口。在馬戶邊及有一嶼名郎家嶼不可近,有老古淺”。在今印度尼西亞的邦加(Bangka)海峽附近一帶,今地不詳。

郎梅嶼
  一作龍梅嶼。《東西洋考》卷九,“六藐山〔下有四嶼,用單巳針五更,取郎梅嶼〕”。或謂即菲律賓呂宋島西岸的托馬斯(Tomas)港:一說為Darigayos Point。

郎卑野州
  《新唐書》卷二二二下,“(訶陵)王居闍婆城。其祖東遷於婆露伽斯城,……。山上有郎卑野州,王常登以望海。夏至立八尺表,景在表南二尺四寸”。一說在馬來半島,即今馬來西亞西部吉打(Kedah)河支流蘭拜(Rambai)一名的譯音;一說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中部,指溫諾梭婆(Wonosobo)北面的帝岩(Dieng,舊作Dikyauo)高原。另見《通考》卷三三二;《東西洋考》卷三。

郎婆露斯
  或又作婆魯師。《新唐書》卷二二二下,“(室利佛逝)有城十四,以二國分總。西曰郎婆露斯”。或即Lam Barus的對音,Lam亞齊語意為地域,馬來語意為鄉村,指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岸的巴魯斯(Barus),或泛指該島西北部一帶。也有的認為是Langa-balus的譯音,係阿拉伯人對印度尼科巴(Nicobar)群島的稱呼。另見《續通志》卷六四0。

狼牙
  《異域志》卷下。即狼牙修,見該條。

狼賓
  《東西洋考》卷四彭亨,“片腦〔是狼賓所出者,本朝充貢〕”,“萪藤〔……狼賓出者為多〕”。在今馬來西亞的彭亨州,或即該州南部龍平(Rompin)河名和龍平港名的譯音。另該州北部也有宋格倫賓(Sungei Lembing)一地,馬來語的sungei 意為河,Lembing和狼賓之音也極近。

月荒
  又作徐狼,或誤為狼臙。《吳都賦》,“烏滸、狼月荒、夫南、西屠、澹耳、黑齒之酋,金鄰、象郡之渠”,劉逵注引《異物志》曰;“狼月荒人夜齅金知其良不”。《水經注》卷三六,“船官川源徐狼,外夷皆裸身,男以竹筒掩體,女以樹葉蔽形,外名狼月荒,所謂裸國者也”。在越南的廣南-峴港省西部和老撾東南部一帶。參裸國條(三)。另見《類聚》卷八三;《御覽》卷八一一;《事類賦》卷九;《利病書》卷一一九。

狼臙
  《御覽》卷七九0。即狼月荒之訛,見該條。

狼牙須
  (一)《隋書》卷八二,“大業三年,屯田主事常駿、虞部主事王君政等……自南海郡乘舟,晝夜二旬,每值便風,至焦石山而過,東南泊陵伽鉢拔多洲,西與林邑相對,上有神祠焉。又南行,至師子石,自是島嶼連接。又行二三日,西望見狼牙須國之山,於是南達雞籠島,至於赤土之界”。或謂狼牙須即狼牙修的同名導譯,在馬來半島北部。一說狼牙修指六坤、宋卡、北大年至吉打一帶,狼牙須國之山指暹羅灣的Langkaciu島。也有的認為應點斷為“狼牙、須國之山”,狼牙指印度尼西亞的林加(Lingga)島,須國指新格(Singkep)島。參狼牙修、龍牙犀角條。另見《北史》卷九五;《御覽》卷七八七;《寰宇記》卷一七七;《冊府》卷六六二;《殊域錄》卷八;《東夷說》;《四夷廣記》;《世法錄》卷八二;《利病書》卷一一九;《讀史紀》卷一一二。(二)《殊域錄》卷九;《象胥錄》卷五;《利病書》卷一一九。即狼牙修之異譯,詳該條。

狼牙修
  又作狼牙脩、狼犽修、狼牙,或另稱狼牙須、楞伽修、郎迦戍、郎迦。《梁書》卷二,“(天監十四年九月)狼牙修國遣使獻方物”;卷五四云“狼牙修國,在南海中。其界東西三十日行,南北二十日行,去廣州二萬四千里”。多數認為狼牙修、狼牙須、楞伽修、郎迦戍和凌牙斯、凌牙斯加、龍牙犀角等均為同名導譯,在今馬來半島北部。宋以前其領土較廣,奄有從泰國的洛坤(Nakhon Srithamarat)、北大年(Patani)、宋卡(Songkhla)至馬來亞的吉打(Kedah),即馬來半島東西兩岸之地。宋以後才專指東岸的北大年一帶。至其名所自和該國的發祥地則有下列各種主張﹕即十一世紀印度坦焦爾(Tanjore)的泰米爾文碑銘中的Ilangasogam或Ilangasoka;其中心在北大年一帶,即十三世紀《爪哇史頌》中的Lengkasuka;發祥於吉打峰一帶,即《吉打紀年》中的吉都Langkasuka;在緬甸的丹那沙林(Tenasserim)和墨吉(Mergui)一帶,丹那沙林,孟語作Nankasi,係梵文名Lankasuka 之遺;在克拉(Kra)地峽一帶,即泰國的弄宣(Langsuan);在暹羅灣,指泰國春蓬(Chumphon)岸外的Katu島,又名Langkaciu島。一說狼牙修與狼牙須為兩地,前者指北大年、吉打一帶,後者指Langkaciu島。此外,也有的認為該名源自斯里蘭卡的古名楞伽(Langa)或出於阿育王島之名Langa Asoka,有的認為其故地在馬來西亞的柔佛(Johore)一帶或印度尼西亞的巨港(Palembang)。另見《職貢圖》;《梁書》卷三;《陳書》卷四;《南史》卷六、七、九、七八;《通典》一八八;《唐會要》卷九九;《御覽》卷七八七;《冊府》卷九五七、九六0、九六九;《華夷圖》;《新唐圖》卷二二二下;《指掌圖》;《通志》卷四一、一九八;《山堂考》卷六一;《玉海》卷五六、一五二;《通考》卷三三一;《嶺海圖》;《圖書編》卷五九;《咸賓錄》卷六;《裔乘》卷七;《東西洋考》卷九;《世法錄》卷八二;《利病書》卷一一九、一二0;《譯史》;《讀史紀》卷一一二;《明史》卷三二六;《續通典》卷一四八;《清一統志》卷四二四;《續通志》卷六三八;《嘉慶志》卷五五九。

狼奴兒
  《明史》卷三二六古里。即狠奴兒之誤,見該條。

狼西加
  《航海圖》圖一四。指今泰國的北大年(Patani)一帶,參凌牙斯加條

狼犽修
  《寰宇記》卷一七六。即狼牙修,見該條。

狼揭羅
  《西域記》卷一一狼揭羅國。西印度古國,梵Langhala音譯。在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南部一帶,其都城在胡茲達爾(Khozdar)與基拉特(Kilāt)間的拉柯利安故城(Lakarikan),舊名Lakara。另見《慈恩傳》卷四;《方志》卷下,《新唐書》卷二二一下;《四夷廣記》。

浪泊
  《水經注》卷三七,“(北二水左水)又東經浪泊,馬援以其地高,自西里進屯此。又東經龍淵縣故城南,……”。在今越南北部,指東英(Dong Anh)縣西南面的西湖(Tay Ho)。一說在北寧(Bac Ninh)南面的仙遊(Tien Du)一帶。另見《後漢書》卷二四;《六帖》卷三;《事類賦》卷三;《方輿勝覽》卷三四;《安南志略》卷一、四;《交阯總志》卷二;《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越嶠書》卷一、九;《安南傳》卷一;《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安南圖說》;《明四夷考》卷上;《殊域錄》卷五、六;《圖書編》卷五九;《明續通考》卷二三五;《四夷雄略》卷一;《三才地理》卷一三;《安南圖志》;《四夷廣記》;《東西洋考》卷一;《武備志》卷二二三;《外國詞》;《讀史紀》卷一一二;《明史》卷二0三;《清一統志》卷四二二;《清通考》卷二九六;《嘉慶志》卷五五三;《清史稿》卷四五八、四六三。

浪陀州
  《讀史紀》卷一一二。即奔沱浪州的訛略。見奔陀浪州條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