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林嶼
  又作搭林嶼。《東西洋考》卷九,“失力大山〔近山,用坤未針,五更,取馬鞍嶼。〕馬鞍嶼〔用巽巳,五更,取塔林嶼。〕塔林嶼〔……用辰巽針,三十更,取吉寧馬那〕”。另見《順風》爪蛙回靈山來路條。在今印度尼西亞的納土納(Natuna)群島,或指米代(Midai)島。一說指塞拉亞(Seraja)島。

塔不辛地
  《南海志》卷七。在今加里曼丹島西北部,疑指馬來西亞沙撈越(Sarawak)州的特貝杜(Tebedu)。

塔巴里付山
  《順風》古里往阿丹條。在今阿拉伯半島亞丁灣北岸一帶,今地不詳。

撻吉那
  《島夷志略》撻吉那,“國居達里之地,即古之西域”。或謂在今印度半島西北部沙漠地區;或謂在今伊朗法爾斯(Fars)省沿海的塔黑里(Tahiri)一帶。

撻浪港
  《順風》柬埔寨往烏丁礁林回針條。或在越南湄公(Mekong)河支流巴沙(Bassac)河畔,指龍川(Longxuyen)稍南的拖諾(Thot Not)。參赤面港條

太公
  《明史》卷四六,“至元二十六年,置太公路於太公城,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後廢”。《緬略》載,“(洪武十七年)置太公府於江頭城南”。一般以為太公城在緬甸中部,指抹谷(Mogok)西北面的唐岡(Tagaung),舊又稱老蒲甘(Old Pagan),太公路或府在緬甸中部。另見《元征緬錄》;《元史》卷一三、一三三、一六五、二一0;《寰宇通志》卷一一三;《明一統志》卷八七;《南詔史》卷上、下;《廣輿圖》卷一;《四夷館考》卷下;《明續通考》卷二三一、二三六;《三才地理》卷一三;《利病書》卷一0八、一一0、一一二;《讀史紀》卷一一三、一一九;《讀史圖》卷二;《四譯館考》卷六;《續通典》卷一四六、一四八;《續通考》卷二三五;《滇繫》卷一0;《嘉慶志》卷五五六。

太呢
  《海錄》卷上太呢國,“在宋卡東南,由宋卡陸路五六日,水路順風約日餘可到”,另見卷中。即今泰國的北大年(Patani)府一帶。

太原
  又作太源。《安南志略》卷一,“太原﹝一云黃源﹞”。《安南棄守本末》,“(永樂五年)六月,定交阯所隸州縣。……太原州領富良、司農、武禮、洞喜、永通、宣化、(弄石)、大茲、安定、感化、太原十一縣”。《安南圖說》,“太原承政司:即太原地、領府三,曰太原、富平、通化”。太原州、府、道、承政司或後來的太原省在越南北部,轄境不盡相同,大致在北太省一帶。太原縣即今太原。另見《元史》卷六三;《交阯總志》卷一﹑二;《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越嶠書》卷一、二、六、一0、一二、一四;《安南傳》卷一;《南詔史》卷下;《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鴻猷錄》卷九;《明四夷考》卷上;《殊域錄》卷五;《圖書編》卷五九;《明續通考》卷二三五;《四夷雄略》卷一;《三才地理》卷一三;《安南圖志》;《四夷廣記》;《東西洋考》卷一;《武備志》卷二二三、二三八;《華夷記》卷四;《馭交記》卷四、五、八、一0;《利病書》卷一一八;《讀史紀》卷一一二;《讀史圖》卷四;《明史》卷三二一;《清一統志》卷四二二;《續通考》卷二三九;《清通考》卷二九六;《嘉慶志》卷五五三;《清史稿》卷一0、二二、二三、一五五、四一三、四一九、四五八、四五九、五二七。《殊域錄》卷六﹑《清史稿》卷五二七作太源。

太平洋
  又作東大海、東大洋海、太平海、太平大海、萬水朝東大海、萬水朝宗大海。《清續通考》卷三三五、三三八,三四0;《清史稿》卷一四九、一五六、五二六。即今太平洋(Pacific Ocean)。

太平洲
  《安南志略》卷三,“宋鎬行錄略云,……去歲秋末抵交趾境,桓衙內都指揮使丁奉直以船九隻,卒三百人至太平洲來迎”。即太平海口,詳該條。

太平海
  《職方外紀》卷五;《譯史紀餘》卷一。即太平洋,詳該條。

太平大海
  《職方外紀》卷四;《坤輿圖說》卷下。即太平洋,詳該條。

太平海口
  又有太平洲、太平海門等稱。《越嶠書》卷一,“多魚(海口)南為太平海口,其路由太平、新興二府,亦經快州鹹子關口,由富良江以入”。即今越南東北岸的太平(Thai Binh)河口。另見《交阯總志》卷二;《安南棄守》;《平交錄》;《越嶠書》卷六、一0;《安南傳》卷二;《廣輿圖》卷二;《安南圖說》;《明四夷考》卷上;《殊域錄》卷五;《荒徼考》;《圖書編》卷五九;《明續通考》卷二三五;《四夷考》卷一;《四夷雄略》卷一;《三才地理》卷一三;《安南圖志》;《四夷廣記》;《武備志》卷二二三、二三八;《馭交記》卷五;《利病書》卷一0六、一一八;《讀史紀》卷一一二;《讀史圖》卷四;《明史》卷六、一五四、三二一;《清一統志》卷四二二;《續通考》卷二三九;《嘉慶志》卷五五三。

太平海門
  《安南棄守》。即太平海口,見該條。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