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土
  (一)《隋書》卷三,“(大業四年二月)丙寅,遣屯田主事常駿使赤土,致羅剎”;卷八二,“赤土國,扶南之別種也。在南海中,水行百餘日而達所都。土色多赤,因以為號。東波羅剌國,西婆羅娑國,南訶羅旦國,北拒大海,地方數千里”。《通典》卷一八五,“(赤土國)其國到五月亭午,物影卻在南,一日三食飯皆旋炊,不然梭巡過時即便臭敗,熱氣特甚,蓋去日較近”;卷一八八,“(赤土)冬至之日影直在下,夏至日影在南,戶皆北向”。古籍所載互有出入,諸家對其今地的考訂不一。初多認為在今泰國的湄南(Me Nam)河流域,後來此說漸被否定,代之以馬來半島或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巨港(Palembang)等說。多數主張在馬來半島,但說法也不盡相同:一說在泰國的宋卡(Songkhla)、北大年(Patani)一帶,其地土多赤色,《宋卡紀年》云,馬來人曾建都於赤山(Khao Daeng),宋卡,梵文名作 Singora(獅子座),即赤土之都師子城僧祗城,參各該條;一說即羯荼的向名異譯,在馬來西亞的吉打(Kedah)州一帶,該地四世紀梵文碑銘有 Raktamritika一名,意為赤色,赤土與吉打音義雙關;一說在泰國的高頭廊(Phatalung)府或洛坤(Nakhon Srithamarat)府一帶;一說在泰國的萬倫(Ban Don)府,或位班納(Ban Na)縣的廢址池城(Wieng Sri)及其附近;一說在馬來半島中、南部,位馬來西亞的吉蘭丹(Kelantan)、丁加奴(Trengganu)或彭亨(Pahang)州。也有的認為跨有馬六甲海峽兩岸之地,或主張在新加坡、加里曼丹島甚至斯里蘭卡。 另見《隋書》卷二四;《北史》卷九五;《舊唐書》卷四一、四六、一九七;《御覽》卷七八六-七八八;《寰宇記》卷一六九、一七六、一七七;《冊府》卷六六二、九五七、九六0、九七0;《華夷圖》;《新唐書》卷五八、二二二下;《指掌圖》;《通志》卷四一、一九八;《山堂考》卷六一;《輿地紀勝》卷一二六;《通考》卷三二四、三三一、三三二;《異域志》卷下;《集事淵海》卷四七;《朝貢錄》卷下;《嶺海圖》;《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殊域錄》卷八;《圖書編》卷五九;《華夷考》卷七;《咸賓錄》卷六;《四夷雄略》卷二;《萬國圖》;《三才地理》卷一三;《四夷廣記》;《裔乘》卷二;《東西洋考》卷二、九、一二;《武備志》卷二二三;《象胥錄》卷四;《世法錄》卷八二;《利病書》卷一一八-一二0;《譯史》卷三;《荒史》;《讀史紀》卷一一二;《讀史圖》卷四;《明史》卷三二四;《清貢圖》卷一;《續通典》卷一四八﹔《清一統志》卷四二三;《續通志》卷六三五、六三八;《清通考》卷二九七;《嘉慶志》卷五五二;《海關志》卷二一。(二)又稱第一赤泥。《星槎》前集小口具喃,“山連赤土,地接下里”。該書紀錄匯編本作“(小葛蘭)山連赤土,地與柯枝國接境”。在今印度西南岸,位特里凡得琅(Trivandrum)一帶。《朝貢錄》卷下誤把它與前述之赤土混同。另見《象胥錄》卷五。

赤葉
  《順風》文萊回呂宋條。在今菲律賓巴拉望(Palawan)島至盧邦(Lubang)島之間,今地不詳。

赤坎
  (一)又作赤坎山。《順風相送》大武往彭坊針路條,“(羅灣頭)用坤未針五更船取赤坎。身開,恐犯玳瑁洲;籠,恐犯玳瑁礁及玳瑁鴨。在山兜用單未十五更船取崑崙山”。在今越南的東南岸,一般認為在格嘎(Ke Ga)角附近。也有的主張指藩切(Phan Thiet)一帶。另見《航海圖》圖一二;《前聞記》;《四夷廣記》;《東西洋考》卷二;《指南》大明唐山東西二洋條;《利病書》卷一一九;《讀史紀》卷一一二;《西南洋圖》;《明史》卷三二四。  (二)《航海圖》圖一四。在今泰國的巴蜀(Prachuab)府岸外,或謂指 Ko Hluam。

赤土山
  《航海圖》圖一八。一說指今緬甸西北岸的馬宇(Mayu)山脈;一說在孟加拉的特克納夫(Teknaf)一帶。也有的認為即赤塗山,參該條。

赤卯塢
  《明四夷考》卷下;《殊域錄》卷九;《象胥錄》卷五;《世法錄》卷八二;《武備志》卷二三七;《譯史》卷二。即赤卵塢之訛,見該條。

赤卯嶼
  《咸賓錄》卷六﹔《裔乘》卷七。即赤卵塢,見該條。

赤卵塢
  又作出卵塢。《瀛涯》錫蘭國裸形國,“番名桉篤蠻山,……俗言赤卵塢,即此地也”。即今孟加拉灣東南部安達曼(Andaman)群島。

赤角山
  《航海圖》圖一五。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部,或即 Talakmau 山,一說為Ulu Palik 山。

赤龜礁
  《四夷廣記》。或指今柬埔寨磅遜(Kompong Som)灣外的貢岡島(Ides Paletuviers)。

赤坎山
  《航海圖》圖一三,“崑崙山外過,用癸丑十五更船取赤坎山”。即赤坎,見該條(一)。另見《朝貢錄》卷中;《四夷廣記》;《東西洋考》卷二、九。

赤面港
  《順風》柬埔寨往烏丁礁林回針條,“(真糍山)用甲寅十二更到港口,淺上二托水。過西北些兒,莫貪東,恐犯呂宋淺。船尾坐崑崙,收入港下。崎頭內有一假港,使至中洲,須南邊行船,讓風頭使至赤面港仔,不從北面欲從南入。使至撻浪港仔口有山,船尾坐山,從東邊入港是也”。或在今越南湄公(Mekong)河支流巴沙(Bassac)河畔,指芹苴(Can Tho)。

赤塗山
  《順風》阿齊往傍咖喇條,“(安得蠻)單亥五十更取赤塗山,單亥五更見瀼列當頭來,水六七托,尋摖地港入門,是傍咖喇矣”。今孟加拉國吉大港(Chittagong)港口外一島嶼,今地不詳;或謂在緬甸西北岸一帶,即支達巴(Cheduba)島。

赤蠟蓋亞
  《坤輿全圖》。在今伊朗東南部或巴基斯坦西部沿海,今地不詳。

赤土白面山
  《順風》暹羅往馬軍條,“ (筆架山)丙巳五更取大橫山。辰巽八十更取赤土白面山,打水三十二托。丑艮十五更取淡水港”,“(單絨絲立山)用單寅十一更取赤土白面山,遠看山上有石壁似帆樣。沿山使十更取淡水港口,……甲寅並單寅十更取文萊港口”。在今加里曼丹島北岸,或位馬來西亞沙撈越(Sarawak)州的賓土盧(Bintulu)一帶。

池問
  《海國錄》東南洋記。即池悶,見該條。另見《海關志》卷三0。

池悶
  《東西洋考》卷九,“印嶼:用單卯針二更,至美羅港,即是池悶”。即今帝汶(Timor)島。另見《清通典》卷九八。

池汶
  《順風》萬丹往池汶精妙針路條。即池悶,見該條。

池汶山
  《順風》萬丹往池汶精妙針路條。即池汶大山,見該條。

池汶大山
  《順風》大泥往池汶針路。即今帝汶島西北部的木提斯(Mutis)山。

遲散
  又作烏遲散。《三國志》卷三0注引《魏略》西戎傳,“(大秦國)海西有遲散城。…凡有大都三,卻從安谷城陸道直北行之海北,復直西行之海西,復直南行經之烏遲散城”。即今埃及亞歷山大,參大秦條。

遲悶
  《東西洋考》卷四;《象胥錄》卷四;《世法錄》卷八二;《利病書》卷九三;《讀史紀》卷九九。即今帝汶(Timor)島。

土赤
  《清通典》卷九八宋腒朥,“旁有土赤仔、六昆、大呢諸國”。指今泰國萬倫(Ban Don)灣西岸的柴也(Chaiya)。另見《清通考》卷二九七;《嘉慶志》卷五五七;《海關志》卷一八。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