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力
  或又作昔里、息辣。《清續通考》卷三三三麻剌甲,“又南端一小島,舊名息力,英人名曰新加坡,……亦古通道也”。指今新加坡,一般均認為息力是馬來語selat (海峽)的譯音,源自柔佛(Johore)海峽的馬來名Selat Tebrau。

息邦
  《海錄》卷中咕噠國,“(三劃)其山多金,內山有名喇喇者,有名息邦者,又有烏落及新呢黎各名,皆產金,而息邦金為佳,皆咕噠所轄地”。在今加里曼丹島西北部尼烏(Niut)山一帶,今地不詳。

息辣
  《海錄》卷上舊柔佛,“舊柔佛在邦項之後,番人稱其地為息辣,閩粵人謂之新州府”,另見卷中柔佛。詳息力、舊柔佛新加坡等條。

息里尖
  《順風》萬丹往池汶精妙針路條,“(池汶山)大山尖下是居邦,欲收北面,港口是息里尖,對開有一嶼,使進是老虎,使過是美膋港”。在今帝汶(Timor)島西岸,或指古邦(Kupang)北面的Pariti。

息膋門
  《海島逸志》卷三,“武敦,居於望加錫之南,與息膋門相近”。在今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東南面的布敦(Buton)島一帶。息膋或即印尼語selat (海峽)的譯音,息膋門則指蒂亞洛海峽(Selat Tiaro)或塞拉亞海峽(Selat Salayar)。

息力大山
  又作文萊大山、文來大山無來由息力大山、息力山、息利大山。《海錄》卷中咕噠國,“在尖筆闌山東南海中,別起一大山,迤邐東南,長數千里,十數國環據之,或謂之息力大山”。或謂即失力大山, 見該條;或謂在加里曼丹島,泛指綿亙島上的伊蘭(Iran)、卡普阿斯(Kapuas)、木勒(Muller)、斯赫瓦內(Schwaner)等山脈;或謂息力為seribu seratu 的省譯,馬來語意為一千一百山。另見《海國錄》;《清通典》卷九八;《清通考》卷二九七;《嘉慶志》卷五五六;《海關志》卷三0。

息利大山
  《清續通考》卷三三三。即息力大山,見該條。

息里巫洋
  《順風》加里仔蠻回萬丹條,“(浮呂螺山叐)單巳四更、巽巳五更到大山尾,看山行船,不可開,流水拖開甚緊,到息里巫洋。辰巽七更取大山尾,巽巳三更到雞里蠻”。一說即今蘇拉威西(Sulawesi)海,但據航路方向,應指馬六甲海峽或其南面的海域。若航行走的蘇門答臘島西面的路線,息里巫洋或即南巫里洋之訛,參該條。

系羅裙山
  《指南》往網巾礁荖萬荖膏條,“系羅裙山:沿山使盡,山尾是交逸泉”。在今菲律賓棉蘭老島的西岸,或指錫歐孔(Siocon),一說指詩蕪戈(Sibuko)。

細蘭
  《諸蕃志》卷上細蘭國條。阿拉伯語Silan譯音,明代又譯為錫蘭,今斯里蘭卡(Sri Lanka)。另見《代答》卷二;《事林廣記》卷五晏陀蠻國條;《南海志》卷七;《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明四夷考》卷上;《殊域錄》卷八;《明續通考》卷二三六;《廣輿圖》卷二﹔《四夷廣記》;《圖書編》卷五九;《華夷記》卷四﹔《武備志》卷二三六;《裔乘》卷二;《利病書》卷一一九;《讀史紀》卷一一二;《譯史》卷三。

細藍
  《南海志》卷七。即細蘭,見該條。

細蘭海
  又作錫蘭海。《代答》卷三,“(西天諸國)其地之南,有洲名曰細蘭國,其海亦曰細蘭海“。即今斯里蘭卡附近海域。

細利窪
  《海錄》卷中、下。即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Sulawesi)島舊稱Celebes的譯音,參西里伯條

細輪疊
  《諸蕃志》卷上細蘭國,“有山名細輪疊”。為阿拉伯語Sirandib音譯,指今斯里蘭卡島上的阿聃峰(Adam’s Peak)。

細辭滑
  《四夷館考》卷下;《圖書編》卷五九;《東西洋考》卷二;《四譯館考》卷三;《清一統志》卷四二三;《清通考》卷二九七;《嘉慶志》卷五五二;《海關志》卷二一。在今泰國,按閩南音“滑”近“骨”,細辭滑或指四剎吉(Srisaket)府。

悉林
  《清史稿》卷五二八,“(英)進攻擺古河口之悉林工場,與葡萄牙所築舊壘,悉取之”。即今緬甸南岸的錫里安(Syriam),又譯沙廉。

悉蘭池
  《宋史》卷四八九注輦﹐“ 國東南約二千五百里有悉蘭池國”。為阿拉伯語 Sirendib音譯,意即 Silan 島中之山。又作細輪疊。按閩南音,池讀若地,與dib音相近。指今斯里蘭卡(Sri Lanka),或專指島上的阿聃峰(Adam’s Peak)。另見《通考》卷三三二;《咸賓錄》卷六;《裔乘》卷七。

悉利城
  《新唐書》卷四三下,“ 又入驃國境,經萬公等八部落,至悉利城七百里”。即悉利移,見該條。

悉利移
  又作悉利城。《新唐書》卷二二二下驃,“ 凡鎮城九﹕曰道林王,曰悉利移,曰三陀,……”。在今緬甸,或謂即元、明時期的太公城,位抹谷(Mogok)西北面的唐岡(Tagaung)附近。也有的認為在東部的新維(Hsenwi) 至臘戍(Lashio)或西保(Hsipaw)一帶。另有蒲甘(Pagan)附近的Sillah、八莫(Bhamo)等說。另見《緬略》。

錫山
  《順風》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條。在今馬來半島東北岸一帶,或指泰國的西春(Ban Sichon)。

錫門
  《東西洋考》卷二暹羅,“錫門〔華人出入必經之處,鄭和為建卓楔,扁曰天竺國〕”。或在今泰國的大城府(Ayuthaya)。

錫蘭
  又作錫蘭山。《瀛涯》錫蘭國,“鶯歌嘴山再三兩日到佛堂山,才到錫蘭國馬頭名別羅里”。阿拉伯波斯語 Silan 譯音 ,今斯里蘭卡(Sri Lanka)。另見《番國志》錫蘭國;《前聞記》下西洋;《殊域錄》卷五、九;《東西洋考》卷二(為暹羅錫門之誤);《明續通考》卷二三六;《三才地理》卷一三;《四夷廣記》;《咸賓錄》卷六;《裔乘》卷七;《華夷考》卷八;《譯史》卷二;《外國詞》;《清史稿》卷一二四。

錫波
  《利病書》卷一一0,“猛密宣撫司:……一由木邦、錫波入”。即錫箔,見該條。

錫哩
  《海錄》卷中錫哩國,“在霤哩西北,疆域、風俗與霤哩同。由霤哩買小舟沿海行約四日可到,海東北為麻六甲,由此又西北行約二日,仍經紅毛淺”,“大亞齊國在錫哩西北,疆域稍大,由紅毛淺外海西北行日餘即到”。應在今印度尼西亞的望加麗(Bengkalis)島和蘇門答臘島東岸碩頂(Siak)河一帶,該河畔有錫亞斯里-因德臘普臘(Siaksriinderapura)城,錫哩或其名略稱的譯音。另尚有蘇門答臘東岸的日里(Deli)及實格里(Sigli)等說。

錫箔
  又作錫波。《從征日記》,“乾隆三十二年,……(明瑞)將軍統兵萬餘人,出宛頂,由木邦、錫箔、宋賽,一路直取阿瓦城”。即今緬甸中部的西保(Hsipaw)。另見《清通考》卷二九六;《征緬紀略》﹔《清史稿》卷二三六、二五四、三二七、四七四、五二八。

錫蘭山
  又作錫蘭。見該條。另見《西域記》(明北藏本、徑山本)卷一一僧伽羅國條﹔《星槎》前集錫蘭山國條、後集溜洋國條;《航海圖》圖一九;《朝貢錄》卷中錫蘭山國、南浡里國、小葛蘭國;《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明四夷考》卷下錫蘭山條、小葛蘭條;《殊域錄》卷五;《明續通考》卷二三六;《三才地理》卷一三;《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咸賓錄》卷六;《裔乘》卷七;《東夷圖說》;《東西洋考》卷九;《順風》各處州府之圖條;《象胥錄》卷五;《世法錄》卷八二﹔《圖書編》卷六0;《華夷記》卷四;《鴻猷錄》卷六;《四夷雄略》卷二;《武備志》卷二三六;《利病書》卷一一九;《讀史記》卷一一二;《讀史圖》卷四;《明史》卷三二六;《清一統志》卷四二四;《續通典》卷一四八;《海關志》卷四;《嘉慶志》卷五五九。

錫蘭海
  又作細蘭海。名見《譯史紀餘》卷一。指今斯里蘭卡附近的海域。

錫狼島
  《萬國全圖》。即錫蘭,見該條。

錫箔江
  《從征日記》,“ (乾隆三十二年)我師旋至錫箔江。江闊數十丈,中流湍急,……遂濟南岸,即錫箔土司所駐”。指今緬甸中部的南渡(Namtu)河,在其江畔有西保(Hsipaw)城。另見《緬甸瑣記》;《征緬紀聞》;《清通考》卷二九六;《征緬紀略》;《清史稿》卷二三六、二五四、三二七、四七四、五二八。

錫蘭山海口
  又作石旦、石旦港口。《東西洋考》卷九,“覽邦港口〔……外有小嶼名奴沙牙,近嶼打水八九托。用丁午,三更,取奴沙剌,打水十四托。又用丁午針,三更,遠望錫蘭山。〕錫蘭山港口〔即梁時所通狼牙修也,今訛為石旦。……〕”。此處所指係印度尼西亞巽他(Sunda)海峽的石旦港口,在萬丹(Banten)西北。該書誤與今斯里蘭卡乃至古時的狼牙修混同,或因萬丹附近有西冷(Serang)地名而致訛。

璽城
  又作蠒城。《明一統志》卷九0,“璽城、望海城〔俱在交州府安明(朗)縣。漢建武中馬援平交趾,分置封溪、望海二縣,築此二城守之〕”。在今越南北部,故地一說即螺城,在東英縣西南面的古螺(Co Loa)。另見《越嶠書》卷一;《東西洋考》卷一;《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嘉慶志》卷五五三。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