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邦
  《明一統志》卷八七載,“木邦軍民宣慰使司﹝東至八百大甸宣慰使司界,南至束克剌蠻界,西至緬甸宣慰使司界,北至芒市長官司界。自司治東北至布政司三十五程,轉達於京師﹞”,“舊名孟都,一名孟邦。元至元二十六年,立木邦路軍民總管府,領三甸。本朝洪武十五年,改木邦府,後改木邦軍民宣慰使司”。在今緬甸的東部,原轄境較廣,後析出孟密乃至蠻莫等司,餘土略當今撣(Shan)邦一帶。治所一般認為在新維(Hsenwi)附近。另見《招捕總錄》;《元史》卷二九、六一;《寰宇通志》卷一一一、一一三;《明一統志》卷八六;《廣輿圖》卷一;二;《古今圖》;《皇輿考》卷一二;《炎徼紀》卷四;《籌海編》卷一;《殊域錄》卷九;《圖書編》卷六0;《四夷館考》卷下;《明續通考》卷二三一﹑二三六;《西南夷記》;《咸賓錄》卷七;《四夷雄略》卷二;《萬國圖》;《緬略》;《三才地理》卷一三;《武備志》卷二0二、二一0、二二三;《華夷記》卷四;《馭交紀》卷八;《利病書》卷一0七-一一0;《譯史》卷二;《讀史紀》卷一一三、一一九;《讀史圖》卷一、二、四;《四譯館考》卷五、八;《明史》卷四六、一二0、一二六、一六二、一七一、一八八、二0三、二四七、三一三-三一五;《清貢圖》卷七;《征緬日記》;《征緬紀聞》;《續通典》卷一三七─一四六;《清一統志》卷三八九;《續通志》卷一0八;《續通考》卷二三五、二四二、二四三;《清通典》卷九八;《清通考》卷二八九、二九六;《征緬紀略》;《緬事述略》;《滇繫》卷九、一0;《嘉慶志》卷四九八、五五六;《清續通考》卷三二五、三三三、三四五;《清史稿》卷一三、二三、七四、一三七、二二四、二二九、二三六、二四八、二四九、二五四、三一一、三一八、三二七、三三四、四七四、四八九、五二八。

木肯
   《招捕總錄》,“八百媳婦……至其境木肯寨”。應指今緬甸東部景棟(Keng Tong)一帶。

木梳
  又作木梳鋪、水城。《征緬紀略》,“白古夷人撒翁……據阿瓦五年,而緬屬之木梳頭目甕籍牙復以兵攻走白古,自據其地”。指今緬甸中部的瑞波(Shwebo),或譯瑞帽,緬語稱Moksobomyo,木梳應其省譯。十八世紀中期,東吁王朝被勃固(Pegu)的得楞族滅亡後,雍籍牙起兵於瑞波,創雍籍牙王朝(1752-1885年),並一度以此為都。另見《清貢圖》卷一;《緬甸瑣記》;《征緬紀聞》;《清通考》卷二九六;《緬事述略》;《滇繫》卷九;《清續通考》卷三三三;《清史稿》卷三0一、三二七、五二八。

木力千
  《雲麓漫鈔》卷五。或在今越南中部,今地不詳;或謂即迷黎車的異譯,位於馬來半島,參胡麻迷黎車條。

木蘭皮
  《代答》卷三木蘭皮國。為Murabit對音,故地指今非洲西北部及歐洲西班牙南部一帶,原指十一世紀末至十二世紀中葉統治非洲北部的al-Maghreb與西班牙南部的al-Murabitun王朝。另見《諸蕃志》卷上;《異域志》卷上;《四夷廣記》;《三才人物》卷一二;《象胥錄》卷五;《世法錄》卷八二;《外國詞》。

木克郎
  《航海圖》圖二一。又作木俱蘭。即今巴基斯坦和伊朗間沿海的莫克蘭(Makran)地區。

木克港
  《航海圖》圖一九。在今孟加拉吉大港(Chittagong)以南,或邁斯卡耳(Maskhal)島一帶。

木來由
  或訛作木由來。《元史》卷一三一,“(至元三十年),又鄭珪招諭木由來諸小國,皆遣其子弟來降”。即泛指東南亞馬來人及其國家。

木連城
  《元征緬錄》。在今緬甸中部,或謂指皎克西(Kyaukse)南面的敏象(Myinsaing), 十三、四世紀撣族的邦牙王朝最初曾建都於此。

木剌曰
  《四夷雄略》卷二。即木剌由之誤,見該條。

木剌田
  《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圖書編》卷五九;《三才地理》卷一三;《武備志》卷二二三;《讀史圖》卷四。即木剌由之誤,見該條。

木剌由
  又作木來由、沒剌予、沒剌由馬來忽麻里予兒無來由巫來由等稱,或誤為木剌田、木剌曰、大剌由、大剌田。《元史》卷一一,“(至元十七年十二月)戊寅,以奉使木剌由國速剌蠻等為招討使,佩金符”。一般認為木剌由等名和末羅瑜、摩羅游都是馬來人自稱Malayu的對音。但唐代的末羅瑜、摩羅游指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占碑(Jambi)一帶。元代以後的木剌由等名則泛指馬來人及其國家,作為地名而用應據不同載籍而分別區處,本條的木剌由或在馬來半島,《廣輿圖》等書的木剌由(誤為木剌田、大剌田)則分別標在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

木津波
  《真臘記》屬郡,“屬郡九十餘,……曰雉棍,曰木津波,曰賴敢坑,曰八廝里”。在今柬埔寨或越南的南部,一說指柬埔寨的馬德望(Battambang)省一帶。另見《殊域錄》卷八;《四夷廣記》。

木俱蘭
  《諸蕃志》卷上大食國。即木克郎,見該條。

木梳鋪
  《清史稿》卷一二。即Maksobomyo譯音,見木梳條。

木魯旺
  《航海圖》圖一九。即卜剌哇,見該條。

木路各
  《坤輿全圖》;《坤輿圖說》卷下。即今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Maluku)郡島。

木辣歹
  《坤輿全圖》。在今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群島,即摩羅泰(Morotai)島。

木骨都束
  《航海圖》圖二0。即今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Mogadishu)。另見《星槎》後集;《明續通考》卷二三六;《三才地理》卷一三;《象胥錄》卷五;《世法錄》卷八二;《圖書編》卷六0;《四夷廣記》;《裔乘》卷七;《利病書》卷一一九;《讀史紀》卷一一二;《譯史》卷二﹔《外國詞》;《明史》卷三二六;《續通典》卷一四九《海關志》卷四。

木斯利巴當
  《坤輿全圖》。即今印度東岸的班達(Bandar),又名Machilipatnam,即其譯音。

木兒立哈必兒
  《航海圖》圖二0。即今索馬里沿海的拉斯馬伯兒角(Ras Mabber),古稱Morro Khebir,即其譯音。

目麗
      《雲麓漫鈔》卷五。即日麗,見該條。

目投夷
      《海島逸志》卷三。即目兜覽,見目兜覽內條。

目兜覽內
      又作目投夷,或簡作覽內。《吧城紀遺》,“爪鴉雖屬荷蘭,然其眾尚數十萬,立國於目兜覽內,而井里汶、北膠浪、直葛、三寶壟、四里貓、高望、碣烈石、尾陳諸境,皆為所統”。當即十七、十八世紀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馬打藍(Mataram)王國譯音,其統治中心原在日惹(Jogjakarta),十七世紀八十年代後遷至梭羅(Surakarta)一帶。

暮魯
  《征緬紀聞》,“ (乾隆三十四年九月)初八日,傅公書來,言二十七日已抵猛拱,聞暮魯有賊萬人,約遣兵過江以攻其後”。在今緬甸北部,應指莫罕(Mohnyin)西南面的茂盧(Mawlu)。

穆迦
  《海島逸志》卷四,“穆迦濱於南海,真佛所居,山極高峻,遍地黃金美玉,百神守護,不得取也”。今地無考。

穆爾亹
  《清續通考》卷三三三緬甸,“《五洲地理志》:商埠之大者,在南為仰光,為巴森,為莫爾亹,為厄開焙”。即今緬甸南部的毛淡棉(Moulmein)。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