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臣
  《蠻書》卷一0,“小婆羅門國與驃國及彌臣國接界,在永昌北七十四日程”。 《唐會要》卷三三,“驃一作僄,其西別有彌臣國”。在今緬甸的西南部一帶。故地眾說紛紜:或謂指阿拉干(Arakan)地區,《琉璃宮史》稱該處為Macchagiri或Majjhagiri,giri梵文意為山、山國,彌臣則Maccha的譯音;一說在伊洛瓦底(Irrawaddy)江下游,指勃生(Bassein)或勃固(Pegu)一帶;也有的認為位薩爾溫(Salween)江口附近,波斯史籍稱為Musha或Musa。另見《蠻書》卷二、六、七;《唐會西》卷一00;《御覽》卷七八九、九七一;《寰宇記》卷一七七;《冊府》卷九六五、九七二;《華夷圖》;《新唐書》卷二二二下;《通考》卷三三0;《讀史紀》卷一一九;《續通志》卷六四0。

彌諾
  或又作彌諾道立。《蠻書》卷一0,“彌諾國、彌臣國皆邊海國也。呼其君長為壽。彌諾面白而長,彌臣面黑而短”。在今緬甸,或謂位伊洛瓦底(Irrawaddy)、親敦(Chindwin)二江匯合處的敏建(Myingyan)一帶,波斯史籍稱為Mayd或Manak。一說在阿拉干(Arakan)地區。另見《蠻書》卷七;《御覽》卷七八九。

彌綽
  《新唐書》卷二二二下驃,“凡部落二百九十八,以名見者三十二:曰萬公,曰充惹,曰羅君潛,曰彌綽,……”。或在今緬甸,今地不詳。一說即彌諾的俗寫,參該條。

彌諾江
  《蠻書》卷二,“麗水……又東南過道雙王、道勿川西,過彌諾道立柵。又西與彌諾江合流”,“又彌諾江在麗水西,源出西北小婆羅門國,南流過沺(日)夜苴川。又東南至兜彌伽木柵。分流繞柵,居沙灘南北一百里,東西六十里。合流正東,過彌臣國,南入於海”。一般認為指今緬甸西部的親敦(Chindwin)江。也有的主張為邁立開(Mali Hka)江。參彌諾條。另見《蠻書》卷七、一0;《新唐書》卷四三下。

彌勒佛
  《島夷志略》羅斛,“次曰彌勒佛,曰忽南圭,曰善司坂,曰蘇剌司坪,曰吉頓力。地無所產用,附於此”。或謂即今泰國佛統(Nakhon Pathom)古名Praputam之音譯。也有的認為即麻蘭麻羅問的異譯,參各該條。

彌蘭大江
  《新唐書》卷四三下廣州通海夷道。即阿拉伯語Mihrān音譯,指今印度河。

彌諾道立
  《蠻書》卷二,“又東南過道雙王、道勿川西,過彌諾道立柵。又西與彌諾江合流,過驃國,南入於海”。即彌諾,見該條。另見《新唐書》卷二二二下。

迷黎
  (一)《唐會要》卷一00,“婆登,在林邑之南,海行二月。東與訶陵、西與迷黎連接,北鄰大海”。即迷黎車,見該條。另見《寰宇記》卷一七七;《事林》卷五。(二)《島夷志略》麻那里,“界迷黎之東南,居垣角之絶島”。或謂在東非沿岸,位今肯尼亞的馬林迪(Malindi)西北面,為東非大陸Malan部落名的譯音。一說“之”字非連屬詞,應作“迷黎之”,為Mereje的對音,指澳大利亞洲北岸一帶。

迷黎車
  又作迷黎,或誤為述黎。《通典》卷一八八,“婆登國,在林邑南,海行二月。東與訶陵、西與迷黎車接,北鄰大海。風俗與訶陵同”。按《唐會要》、《寰宇記》均作“婆登國……西與迷黎連接”,故“車”或為“連”之訛,以迷黎為正。一說迷黎車為馬來西亞的馬六甲(Malacca)梵名Meleecha的譯音。一說即緬甸東南端墨吉(Mergui)一名的譯音。也有的認為指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南岸的Malaja。參迷黎條(一)。另見《舊唐書》卷一九七;《御覽》卷七八八;《新唐書》卷二二二下;《通考》卷三三二。

迷郎崇城
  《元史》卷三0,“(泰定四年十一月辛卯)緬國主答里必牙請復立行省於迷郎崇城,不允”。或又作木連城,指今緬甸中部的敏象(Myinsaing)。一說指實皆(Sagaing)。參木連城條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