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路
  《安南志略》卷一、一二;《元史》卷六三;《越嶠書》卷一、七。烘路後又稱洪路,包括上洪州、下洪州,其轄境在越南東北部太平(Thai Binh)河以南,海興省南部和海防市南部一帶。

紅江
  《清續通考》卷三三五;《清史稿》卷一五五、四三九。即紅河,見該條。

紅河
  又作紅江、洪江。名見《清續通考》卷三五四;《清史稿》卷七四、四六三、五二七。即今越南的紅河(Song Hong﹐ Red R.)發源於我國雲南省,在我國境內稱元江。在我國不同時期的載籍中,紅河及其某一段曾有各種不同的名稱,如麋水、西隨水、尚龍溪、西道江、富良江、湳定江、瀘江、魯江、歸化江、白鶴江、洮江、大黃江、黃江、悶江、膠水江等。

紅毛淺
  (一)《海錄》卷上沙喇我,“沙喇我國在麻六呷西北。由麻六呷海道順東南風二三日經紅毛淺,下有浮沙,其水不深,故曰淺”, 另見卷中錫哩國、大亞齊國。指今馬六甲海峽中的南沙(South Sands)一帶。(二)《海錄》卷中噶喇叭載,“海舶由廣東往者,……走外溝則出萬山後向南行少西,約四五日過紅毛淺,有沙坦在水中,約寬百餘里,其極淺處止深四丈五尺,過淺又行三四日到草鞋石,又四五日到地盆山”,另見卷下。指我國的中沙群島。

紅豆嶼
  又作紅荳嶼。《東西洋考》卷九,“筆架山:遠望紅豆嶼並浮甲山,進入為大港”。指今菲律賓巴布延群島中的達盧皮里(Dalupiri)島。 另見《東南洋圖》﹔《西南洋圖》。

紅面山
  又作紅面大山。《指南》往汶來山形水勢條,“ 呂帆:紅面山、文武樓出舡,坤未十三更平麻茶洋”。在今菲律賓民都洛島的曼布勞(Mamburao)附近,或謂指阿爾孔(Halcon)山。

紅荳嶼
  《順風》太武往呂宋條,“筆架山與大港口相對及紅荳嶼。丙午七更取射昆美山”。即紅豆嶼,見該條。

紅面大山
  《指南》往網巾礁荖萬荖膏條。即紅面山,見該條。

洪江
  《清史稿》卷五二七。即紅河,見該條。

洪溪
  《噶喇吧紀略》,“聖墓港水從正南來,蚊茭賴水從東南來,洪溪水從西南來,俱於(吧城)小南門外合流”。為流經印度尼西亞雅加達(Jakarta)市的小河,後來的史書多稱洪溪為紅溪。

呼蘆漫頭
  又作胡蘆蔓頭。《南海志》卷七。或謂在今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南岸,指門達韋(Mendawei)河下游的門達韋一帶。一說為卡里馬塔(Karimata)島。

胡麻
  《雲麓漫鈔》卷五,“占城、日麗、木力千、賓達儂、胡麻、巴洞、新洲國則有夾煎”。《島夷志略》賓童龍載,“次曰胡麻、沙曼、頭羅、沙犗、寶毗齊、新故越州諸番,無所產,舶亦不至”。在今越南中南部,或謂胡麻又作烏馬、古望,在義平、富慶二省交界的虯蒙(Cau Mong)山一帶。一說胡麻巴洞即烏馬拔弄,在廣南等地區。

胡盧沒
  《文昌雜錄》卷一,“層檀東至海,西至胡盧沒國,南至霞勿檀國,北至利吉蠻國”。或謂在今非洲北部,或謂在地中海東岸,今地不詳。

胡茶辣
  《諸蕃志》卷上胡茶辣國。即《西域記》中之瞿折羅國,在今印度西北古吉拉特(Guzerat)一帶。參瞿折羅國條。另見《南海志》卷七。

胡椒山
  又作楜椒山、椒山。《朝貢錄》卷上,“(吉里門山)又五更平胡椒之山,又三更平那參之山,由是而至杜板”。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北岸拉森(Lasem)至布格(Bugel)角的航道中,或即布格角一帶。另見《順風》新村爪蛙至瞞喇咖山形水勢之圖條。

胡蘆蔓頭
  又作呼蘆漫頭。《諸蕃志》卷上渤泥國,“西龍宮、什廟、日麗、胡蘆蔓頭、蘇勿里、馬膽逾、馬喏,居海島中,用小船來往,服色飲食與渤泥同”。或謂指今印度尼西亞的卡里馬塔(Karimata)島。但據《南海志》地名的排列,呼蘆漫頭似應在加里曼丹島的南岸,位故梅即今庫邁(Kumai)以東。故胡蘆蔓頭或即Kuala Mendawei的譯音,指門達韋(Mendawei)河下游的門達韋一帶。kuala,即印尼語河口之意。

葫蘆山
  《順風》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條。在今馬來半島東北岸外,或指泰國薩木伊(Samui)島西南面的卡滕(Katen)島。

楜椒山
  《四夷廣記》。即胡椒山,見該條。

虎島
  《坤輿全圖》。在今印度尼西亞佛羅勒斯(Flores)島西北西,今地不詳。

虎尾礁
  《航海圖》圖一八。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端班達亞齊(Banda-Aceh)西面海上,或謂即Rusa島。

虎六母思
  《異域志》卷上。即忽魯謨斯,見該條。

琥珀爾加蠻
  《坤輿全圖》。在阿拉伯半島南岸,今地不詳。

忽蘭丹
  《廣輿圖》卷二;《華夷記》卷四;《讀史圖》卷四。即急蘭丹之誤,見該條。

忽南圭
  《島夷志略》羅斛,“次曰彌勒佛,曰忽南圭,曰善司坂,曰蘇剌司坪,曰吉頓力。地無所產用,附於此”。一說又作佛南圭,指今緬甸東南岸的墨吉(Mergui),古名Mrit;一說在馬來半島克拉(Kra)地峽東岸泰國的巴蜀(Prachuap Khiri khan)一帶。

忽里模子
  《元史》卷六三西北地附錄。又作鶴秣城,即忽魯謨斯,見該條。

忽魯母思
  《明四夷考》卷下。即忽魯謨斯,見該條。另見《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明續通考》卷二三六。

忽魯謨斯
  《航海圖》圖二二。即今伊朗霍木茲海峽中的克歇姆(Qushm)島東部的霍木茲(Hormoz)島,原舊港為鶴秣城,此為十四世紀建於島上新港。另見《朝貢錄》卷下;《明四夷考》卷下;《殊域錄》卷九;《前聞記》;《華夷記》卷四;《華夷考》卷八;《鴻猷錄》卷六;《武備志》卷二三六》;《廣輿圖》卷二;《三才地理》卷一三;《象胥錄》卷五;《世法錄》卷八一;《四夷廣記》;《咸賓錄》卷六;《裔乘》卷五﹔《圖書編》卷五九;《順風》古里往忽魯謨斯;《萬國全圖》;《職方外紀》卷五;《皇輿考》卷一二;《利病書》卷一一九;《讀史紀》卷一一二;《明史》卷七﹔《指南》序;《譯史》卷二;《外國詞》;《續通典》卷一四九》;《海關志》卷四。

忽魯謨廝
  《瀛涯》忽魯謨厮國。即忽魯謨斯,見該條。另見《番國志》。

忽魯謀斯
  《星槎》前集忽魯謀斯國。即忽魯謨斯,見該條。

扈利
  《御覽》卷七九0引《南州異物志》﹐“扈利國在奴調洲西南邊海”。或謂即扈枝黎,即今印度西孟加拉邦胡格里(Hugli)河口一帶。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