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宗嶼
  《朝貢錄》卷上滿剌加國,“由舊港而往,……至甘巴門之水,其溜迅急,右曰仁義之礁,左曰牛尾之礁,前曰鬼嶼,又五更平披宗之嶼,又五更取射箭之山,又五更至五嶼”。宗為宋之訛,即披宋嶼,又作毗宋嶼。即今馬來半島西南岸外的皮散(Pisang)島,參毗宋嶼條(二)。

披支皮里
   《萬國圖》。或指今泰國的佛丕(Phetchaburi)。

皮馬
      《萬國圖》。在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以東,或謂即松巴哇島東北岸的比馬(Bima)。

皮宗
      《漢書》卷二八下,“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八)〔二〕月,到日南、象林界”。其故地有如下數說:指馬來半島西南岸外的皮散(Pisang,馬來語意為香蕉)島,或泛指馬來西亞的柔佛(Johore)及新加坡一帶;或指今泰國北大年一帶。此外還有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岸英得臘其利(Indragiri)河口外的皮散(Pisang)島;在蘇門答臘島北部的Peusagan河流域;馬來西亞的擯榔(Penang)嶼;在馬來半島北部的帕克強(Pakchan)河口;越南南端的金甌(Ca Mau)角及其附近的Byong島或Panjang島等說。另見《海關志》卷二。

皮細綠
      《四譯館考》卷三;《清一統志》卷四二三;《清通考》卷二九七;《嘉慶志》卷五五二;《海關志》卷二一。即皮細祿,見該條。

皮細祿
      又作皮細綠。《四夷館考》卷下;《圖書編》卷五九;《東西洋考》卷二。即今泰國的彭世洛(Phitsaulok)府。

毗齊
  《諸蕃志》卷上占城國;《島夷志略》賓童龍。又作寶毗齊,見該條

毗騫
  《藝文類聚》卷八三,“《扶南傳》曰:毗騫國食器,皆以金為之”。《梁書》卷五四,“頓遜之外,大海洲中,又有毗騫國,去扶南八千里”。《御覽》卷七八八,“竺芝《扶南(史)紀》曰:毗騫國,去扶南八千里,在海中。國王身長三丈,頸長三尺,自古以來不死,……號曰長頸王”。故地一說在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或以為指北部巴達克(Batak)人的住地,或以為即該島另一名稱Pulau(島)Percha的譯音。一說在馬來半島,或以為指馬來西亞的彭亨(Pahang)州一帶,或以為即彭亨河口北干(Pekan)一名的對音,也有的認為是馬來亞山林地帶Pangan族名的譯音。此外尚有緬甸南岸、加里曼丹島、菲律賓等說。另見《南史》卷四九、七八;《通典》卷一八八;《御覽》卷三六九、七一七、七九0、八一一;《寰宇記》卷一七六;《冊府》卷九五七、九五九、九九七;《華夷圖》;《指掌圖》;《通志》卷四一、一九八;《山堂考》卷六一;《通考》卷三三一;《集事淵海》卷四七;《嶺海圖》;《圖書編》卷五九;《利病書》卷一二0;《荒史》。

毗加梨
  《御覽》卷七八七引《宋元嘉起居注》,“五年,天竺毗加梨國王月遣使上表”。在今印度,今地不詳,或謂為毗舍離之訛,見該條。另見《利病書》卷一二0。

毗宋嶼
  (一)《航海圖》圖一五。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南岸外,或指梅加(Mega)島。(二)又作披宗嶼,或誤為昆宋嶼、崑宋嶼。《航海圖》圖一六,“滿剌加開船,用辰巽針五更船平射箭山,用辰巽針三更船平毗宋嶼,用丹巽針取吉利門”。在今馬來半島西南岸外,即馬來西亞的皮散(Pisang)島,或據馬來語意譯為香蕉島。

毗耶羅
  《五天竺傳》。即迦毗耶羅之誤,又作劫比羅伐窣堵,見該條。

毗舍那
  《市舶志》;《明四夷考》卷上;《咸賓錄》卷二;《裔乘》卷五;《閩書》卷一四六;《武備志》卷二三六;《象胥錄》卷一;《世法錄》卷八0;《譯史》卷一;《讀史紀》卷九九;《清史稿》卷一三八。即毗舍耶,見該條。

毗舍邪
  《宋史》卷四00、四九一;《集事淵海》卷四七;《續通志》卷六三五。即毗舍耶,見該條。

毗舍耶
  又作毗舍邪、毗舍那。《諸蕃志》卷上流求國,“旁有毗舍耶、談馬顏等國”。一般認為在今我國台灣省。也有認為即菲律賓的米沙鄢(Visayans)族的譯音,或指米沙鄢群島一帶。另見《攻媿集》卷八。

毗舍離
  又作毗舍利、毗奢利、毗耶離、毗耶梨。《法顯傳》。即吠舍厘國,梵名Vaisali,今印度比哈爾邦北部恆河支流干達克(Gandak)河以東木扎法普爾(Muzaffarpnr)西南的巴薩爾(Basarh)村。另見《水經注》卷一;《西域記》卷七;《慈恩傳》卷三;《方志》卷上;《續僧傳》卷四;《五天竺傳》;《珠林》卷七六;《經音義》卷六;《翻譯集》卷七;《翻梵語》卷三;《吳船錄》卷上;《咸賓錄》卷六;《清一統志》卷四二四。

毗喏耶
  《諸蕃志》卷上大食國。今地不詳。一說在北非。

毗布羅山
  《西域記》卷九摩揭陀國下,“(王舍城)北門西有毗布羅山”。梵名Vipula,在今印度比哈爾邦西南拉杰吉爾(Rajgir)附近,一說指舊王舍城外西面的Vaibhāra山,一說認為即城東北的Vipula山。

毗沙弗丹
  《南海志》卷七。在今印度沿岸,今地不詳。

毗私那亞
  《萬國全圖》。在今印度克里希納河出海口之比斯納加爾(Bisnagar)一帶。

毗羅那拏
  《慈恩傳》卷二。即毗羅刪拏,見該條。

毗羅刪拏
  《西域記》卷四。梵名Virasana,即今印度北方邦西南阿格拉(Agra)東北部埃塔(Etah)縣的比爾珊(Bilsand)。另見《釋迦方志》卷上。

毗羅摩羅
  《西域記》卷一一瞿折羅國,“國大都城號毗羅摩羅”。即今印度拉賈斯坦邦巴爾梅爾(Barmer)。

毗播奢河
  《西域記》卷四磔迦國,“東據毗播奢河”。即今印度河上游支流的比亞斯(Bias)河。

毗苫婆補羅
  《西域記》卷一一信度國,“國大都城號毗苫婆補羅,周三十餘里”。梵文Bichwāpura音譯,遺址在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北部蘇庫爾(Sukur)附近的阿洛爾(Alor)以東五英里處之古城烏奇(Uch)。

琵琶
  又作琵琶拖,另誤為琵琶施。《島夷志略》重迦羅,“次曰諸番,相去約數日水程,曰孫陀,曰琵琶,曰丹重,曰員嶠,曰彭里”。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附近,或謂即其東面松巴哇(Sumbawa)島東北岸比馬(Bima)的轉音。

琵琶拖
  《星槎》後集重迦邏,“其處山約去數日水程,曰孫陀羅,曰琵琶拖,曰丹重,曰圓嶠,曰彭里”。“拖”當為衍字,見琵琶條。另見《圖書編》卷六0;《明續通考》卷二三六;《三才地理》卷一三;《四夷廣記》;《裔乘》卷二;《外國詞》;《譯史》卷三;《續通考》卷二三八。

琵琶施
  《朝貢錄》卷上爪哇國。即琵琶拖之誤,見該條及琵琶條。

琵琶嶼
  《航海圖》圖一五。在今新加坡海峽,指沙基讓巴拉班(Sakijang Pelepan)島,一名聖約翰(St. Johns)島。

鞞索迦
     《西域記》卷五鞞索迦國。印度古國﹐梵文Visaka音譯﹐或謂及沙祗﹐亦即今印度畢塞浦爾(Biseipur)一帶﹔或謂為今悉多浦爾(Sitapur)以南二十英里古瑪蒂河畔的尼姆卡爾(Nimkhar)。

匹皮里
  《海關志》卷二一。詳疋皮里條。

疋皮里
  又作匹皮里。《四夷館考》卷下。即今泰國的佛丕(Phetchaburi)府,又名碧武里。另見《圖書編》卷五九;《四譯館考》卷三;《清一統志》卷四二三;《清通志》卷二九七;《嘉慶志》卷五五二。

疋曹本
  《四夷館考》卷下;《圖書編》卷五九。指今泰國的碧差汶(Phetchabun)府。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