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尸
  《法顯傳》。即迦施、波羅奈國、波羅奈斯國、婆羅痆斯國,梵名Kâsi。中印度古國,即今印度恆河中游瓦臘納西(Varanasi)及其附近一帶。另見《通典》卷一九三;《珠林》卷二二;《經音義》卷二二;《太平寰宇記》卷一八三;《新唐書》卷二二一;《翻梵語》卷八;《通志》卷一九六;《通考》卷三三八;《咸賓錄》卷三;《裔乘》卷三。

迦乍
  《冊府元龜》卷九七0,“(貞觀)十二年正月,僧高、武令、迦乍、鳩密等四國遣使朝貢,並南荒之小國也,朝中國自是始通,衣服、言音與林邑同俗”。或謂在今泰國中部,為甲色(Kasetsombun)一名的省譯。另見《華夷圖》;《新唐書》卷二二二下;《玉海》卷一五三;《通考》卷三三一;《利病書》卷一一九;《續通志》卷六三八。

迦夷
  《高僧傳》卷四康法朗;《翻譯集》卷七0。即伽耶城,見該條

迦邪
  《水經注》卷一。即伽耶城,見該條

迦施
  《高僧傳》卷一法顯;《珠林》卷二五;《經音義》卷一八作迦奢。即迦尸,見該條。

迦沒路
  《舊唐書》卷一九八;《新唐書》卷二二一;《玉海》卷一五四;《宋會要稿》冊一九七;《通考》卷三三八。即迦摩縷波,見該條。

迦羅舍
  《隋書》卷三,“(大業四年三月)壬戌,……迦羅舍國並遣使貢方物”。即迦羅舍佛,見該條。

迦拘勒
  《本草》卷一四,“肉豆蔻生胡國,胡名迦拘勒”。應即伽古羅的異譯,亦為地名作藥名用,見哥谷羅條

迦毗羅
  《方志》卷上;《珠林》卷八;《經音義》卷二三;《翻譯集》卷七;《朝貢錄》卷中錫蘭山國。即劫比羅伐窣堵,見該條

迦維衛
  《經音義》卷一四﹔《翻譯集》卷七。即劫比羅伐窣堵,見該條

迦梨迦
  《新唐書》卷二二二下;《續通志》卷六四0。或謂在今緬甸,今地不詳。

迦摩波
  《新唐書》卷四三下安南通天竺道。即迦摩縷波省譯,見該條。

迦羅舍佛
  又作迦羅舍、伽羅舍、迦邏舍佛。《舊唐書》卷一九七,“墮和羅國,南與盤盤、北與迦羅舍佛、東與真臘接,西鄰大海”。一般認為即哥羅舍分的同名異譯。或考為今泰國西部的叻丕(Ratburi),或認為應在泰國西北部。另尚有緬甸、馬來半島等說。另見《新唐書》卷二二二下;《通考》卷三三二。

迦羅都河
  《新唐書》卷四三下安南通天竺道。或謂即今印度東部布拉馬普特拉(Brahmaputra)河。

迦毗羅衛
  《西域記》卷六;《慈恩傳》卷三;《經音義》卷一0。即劫比羅伐窣堵,見該條

迦毘耶羅
  《五天竺傳》。即迦毗羅之誤,又作劫比羅伐窣堵,見該條

迦羅婆提
  又作伽羅婆提。《舊唐書》卷一九七,“驃國……往來通聘迦羅婆提等二十國”。或疑為墮羅鉢底的異譯,見該條。另見《唐會要》卷一00;《御覽》卷七八九;《寰宇記》卷一七七;《新唐書》卷二二二下;《通考》卷三三0;《續通志》卷六四0。

迦維羅衛
  《法顯傳》;《高僧傳》卷二佛馱跋陀羅;《續僧傳》卷一0釋慧最;《珠林》卷八;《經音義》卷四四。即劫比羅伐窣堵,見該條

迦維羅越
  《水經注》卷一引《外國事》;《御覽》卷七九七引《外國事》﹔《類聚》卷七六內典;《通典》卷一九三;《寰宇記》卷一八三天竺國;《翻梵語》卷八;《通志》卷一九六;《通考》卷三三八。即劫比羅伐窣堵,見該條

迦邏舍佛
  《御覽》卷七八八;《冊府》卷九五七。即迦羅舍佛,見該條。

迦摩浪迦
  《西域記》卷一0,三摩呾吒國“從此東北大海濱山谷中有室利差呾羅國。次東南大海隅有迦摩浪迦國。次東有墮羅鉢底國。次東有伊賞那補羅國”。或謂即梵文Kāmalanga音譯。故址有數說:一說指緬甸南部的勃固(Pagu);一說在馬來半島北部,又作狼牙修;也有的認為指泰國的叻丕(Ratburi)。另見《方志》卷下;《慈恩傳》卷四。

迦摩縷多
  《續僧傳》卷四。即迦摩縷波,見該條。

迦摩縷波
  《西域記》卷一0迦摩縷波國。梵名Kāmarupa,又作迦沒路,東印度古國,在今印度阿薩姆邦西部高哈蒂(Gauhati)一帶。另見《慈恩傳》卷四;《方志》卷上;《經音義》卷八一;《新唐書》卷二二一下。

迦奢羅布城
  《西域記》卷五憍賞彌國。梵文Kāśapura,為今印度古瑪蒂(Gomati)河畔的蘇丹浦爾(Sultanpur),此城古名Kuśalhavanapwra,簡稱Kuśapwre。

迦羅臂拏迦邑
  《西域記》卷九摩揭陀國下。又作那羅聚落,梵文Kālapināka,位印度那爛陀寺南,因陀羅勢羅窶訶山西三十餘里,即今印度比哈爾邦西南拉杰吉爾(Rajgir)南部。

迦毗羅伐窣堵
  《悟空行記》。即劫比羅伐窣堵,見該條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