墮羅
  《嶺表錄異》卷中,“又有墮羅犀,犀中最大”。即墮羅鉢底(Dvaravati)的省稱,見該條。另見《證類本草》卷一七;《本草綱目》卷五一。

墮婆
  《廣記》卷四八二。即墮婆登之略,見該條。

墮和羅
  《通典》卷一八八,“陀洹國在墮和羅西北”,“哥羅舍分在南海南,其國地接墮和羅”。即墮羅鉢底﹐見該條。另見《六帖》卷九七;《舊唐書》卷一九七;《唐會要》卷九九、一00;《御覽》卷七八八;《寰宇記》卷一七七;《冊府》卷九五七、九六0、九七0;《新唐書》卷二二二下;《玉海》卷一五三;《通考》卷三三二;《四夷廣記》;《利病書》卷一一九。

墮波登
  《事林》卷五。即墮婆登,見該條。

墮婆登
  又作婆登、墮波登,或略為墮婆。《舊唐書》卷一九七,“墮婆登國,在林邑南,海行二月。東與訶陵、西與迷黎車接,北界大海。風俗與訶陵略同”。故地有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岸外的巴塔姆(Batam)島或巴東(Padang)島、蘇門答臘島東南岸Betong、爪哇島西部萬丹(Banten)以及馬來半島克拉(Kra)地峽等說。另見《舊唐書》卷三;《廣記》卷四八二;《御覽》卷七八八;《冊府》卷九六0、九七0;《新唐書》卷二二二下;《玉海》卷一五三;《通考》卷三三二∶《四夷廣記》;《利病書》卷一一九;《荒史》﹔《續通志》卷六三八。

墮羅鉢應
  《寰宇記》卷一七七。即墮羅鉢底之訛,見該條。

墮羅鉢底
  又作頭和杜和羅鉢底、杜和鉢底、杜和羅、墮和羅、投和、投和羅、墮羅、獨和羅投河、墮和羅鉢底,或誤為社和羅鉢底、社和鉢底吐火羅隋羅鉢底、墮羅鉢應。《西域記》卷一0,三摩呾吒國“從此東北大海濱山谷中有室利差呾羅國。次東南大海隅有迦摩浪迦國。次東有墮羅鉢底國。次東有伊賞那補羅國,次東有摩訶瞻波國,即此云林邑是也”。梵文Dvaravati 音譯。故地一般認為在泰國的湄南(Me Nam)河下游地區 ,但一說指大城(Ayuthaya),一說指佛統(Nakhon Pathom)。另見《方志》卷下;《慈恩傳》卷四;《經音義》卷二三;《舊唐書》卷一九七;《唐會要》卷九八;《御覽》卷七八六;《新唐書》卷二二二下。

墮和羅鉢底
  《續通志》卷六四0。即墮羅鉢底,見該條。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