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山
  《指南正法》浯嶼往咬(口)留吧條“單子五更取羅山制覽傍大山,離羅牙十里之地一條老古線是沙地。丁未見頭,丁未五更取咬(口)留吧為妙”。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南岸,或即Rajabasa山一帶。

羅牙
  或又作奴沙牙。《順風》浯嶼往咬(口)留吧條。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南部吉打榜(Ketapang)東岸外。

羅聿
  《華夷圖》;《新唐書》卷二二二下;《續通志》卷六四0。或謂在今緬甸,今地不詳。一說即羅越的異名,參該條。

羅衛
  (一)《御覽》卷七九七,“釋道安《西域志》曰:羅衞國東四百里至波麗越國”。即迦維羅衞的略稱,故地在今尼泊爾南部的布特瓦爾(Butwal)一帶。(二)《島夷志略》羅衞,“南真駱之南,實加羅山即故名也”。或謂即羅越的同名異譯,故地在今馬來半島柔佛一帶。一說又作迦羅舍佛或迦摩浪迦,位今泰國西部的叻丕(Ratburi)及其附近。

羅蘭
  《諸蕃志》卷上注輦國,“南至羅蘭二千五百里”。似為細蘭(Silan)之誤,即今斯里蘭卡。另見《宋史》卷四八九;《通考》卷三三二;《玉海》卷一五三;《集事淵海》卷四七;《讀史紀》卷一一二。

羅里
      (一)《順風》阿齊往羅里條。又作羅里山﹐即別羅里的簡稱﹐見該條。另見《明續通考》卷二三六。(二)《讀史圖》卷四。即羅利之訛﹐見該條。

羅利
  或誤作羅里。《華夷圖》;《指掌圖》;《山堂考》卷六一;《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圖書編》卷五九;《四夷雄略》卷二;《三才地理》卷一三;《武備志》卷二二三;《讀史圖》卷四。在今東南亞,今地無考。或疑為羅剎之訛,參該條。

羅法
  《航海圖》圖二0。即今阿拉伯半島西岸盧海亞(Luhaiya),位於東經十五度四十二分。

羅剎
  《隋書》卷三,“(大業四年三月)丙寅,遣屯田主事常駿使赤土,致羅剎”。《通典》卷一八八,“羅剎國在婆利之東,其人極陋,朱髮黑身,獸牙鷹爪。時與林邑人作市,輒以夜,晝日則掩其面。隋煬帝大業三年遣使常駿等使赤土國,至羅剎國”。故地眾說不一:或謂在柬埔寨和越南南部一帶;或謂在馬來西亞的吉蘭丹(Kelantan)附近;一說在菲律賓的呂宋島或蘇祿(Sulu)島;一說在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Maluku)群島。也有的認為即波羅剎婆羅剎之略,參各該條及羅利條。另見《隋書》卷二四;《唐會要》卷九九;《廣記》卷四0二;《御覽》卷七八六、七八八;《寰宇記》卷一七六、一七七;《事類賦》卷九;《冊府》卷九五七、九七0;《華夷圖》;《新唐書》卷二二二下;《通志》卷四一、一九八;《玉海》卷一五四;《通考》卷三三一、三三二;《圖書編》卷五九;《本草綱目》卷八;《咸賓錄》卷六;《東西洋考》卷二;《利病書》卷一二0;《譯史》卷三;《譯史紀餘》卷一;《荒史》;《讀史紀》卷一一二;《續通志》卷六三八。

羅閱
  《翻譯集》卷九。又作羅閱祇瓶沙,梵名Rajagrha,即王舍城,又作曷邏闍姞利呬,見各該條。

羅城
  (一)《蠻書》卷一0,“咸通四年正月六日寅時,有一胡僧……在安南羅城南面,本使蔡襲當時以弓飛箭當胸”。 《唐會要》卷七三,“安南羅城,先是經略使伯夷築,……自張舟到任,因農隙之後,奏請新築”。羅城原來應指都會周圍的城,非專門地名,後越南習慣把河內(Ha Noi)市一帶稱為羅城或大羅城。另見《蠻書》卷四;《安南志略》卷一、四、一二-一四、一九;《交阯總志》卷二、三;《越嶠書》卷一、五、七;《明續通考》卷二三五。(二)《舊唐書》卷一九七驃國,“其羅城構以塼甃,……相傳本是舍利佛城”。指今緬甸的卑謬(Prome)一帶。另見《唐會要》卷一00;《寰宇記》卷一七七;《通考》卷三三0。

羅荼
  《寄歸傳》卷一、三;《求法傳》卷上玄照法師。梵名Lāta,即來來,又作羅囉,見該條。

羅囉
  《續高僧傳》卷二達摩笈多。《西域記》作羅羅,即來來,見該條。另見《清一統志》卷四二四。

羅婆
  《通典》卷一八八,“赤土國…西羅婆國”。為羅婆娑之訛略,見該條。

羅斛
  又作邏斛。《雲麓漫鈔》卷五,“真臘〔亦名真里富〕、三泊、緣洋、登流眉、西棚、羅斛、蒲甘國則有金顏香等”。《諸蕃志》卷上真臘國,“登流眉、波斯蘭、羅斛、三泊、真里富、……,皆其屬國也”。《宋會要稿》第一九七冊,“政和五年八月八日,禮部言……已差人前去羅斛、占城國說諭招納”。《島夷志略》暹,“土瘠,不宜耕種,穀米歲仰羅斛。……至正己丑夏五月,降於羅斛”。一般認為羅斛即十二世紀柬埔寨吳哥石刻中的Lvo或Lavo,故地在今泰國的華富里(Lopbury)一帶。一說其名與老撾(Lao)立名有關。或謂中國古籍所記的羅斛國在不同時期所指非一:宋代和元初的羅斛係都於華富里的高棉人國家,後被泰人建立的素可泰王國(即暹國)所滅;元至正九年(1349年)兼併暹國的羅斛則指代替素可泰王國的另一泰人國家──大城王國(1350 – 1767年),即明清載籍中的暹羅斛、暹羅,其都在華富里稍南的大城(Ayuthaya)。也有的認為《島夷志略》成書於至正九年冬,汪大淵不可能記及該年月泰國之事﹐疑“至正己丑”為“至元己卯(1339年)”之訛,或疑“(暹)降於羅斛”應依《皇明四夷考》卷上作“暹降羅斛”。另見《玉海》卷一五三、一五四;《通考》卷三三二;《南海志》卷七;《宋史》卷三一;《元史》卷一五、一六、一九、二0、一三四;《集事淵海》卷四七;《星槎》前集;《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朝貢錄》卷中;《嶺海圖》;《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明四夷考》卷上;《殊域錄》卷八;《圖書編》卷五九;《四夷館考》卷下;《東夷說》;《明續通考》卷二三六;《咸賓錄》卷六;《三才地理》卷一三;《四夷廣記》;《裔乘》卷二;《東西洋考》卷二、九;《閩書》卷三九、一四六;《武備志》卷二三六;《華夷記》卷四;《象胥錄》卷四;《世法錄》卷八二;《利病書》卷一一九、一二0;《譯史》卷三;《讀史紀》卷一一二;《讀史圖》卷四;《四譯館考》卷三;《明史》卷三二四;《清貢圖》卷一;《續通典》卷一四八;《清一統志》卷四二三;《清通典》卷九八;《清通考》卷二九七;《嘉慶志》卷五五二;《海關志》卷二一。

羅越
  《新唐書》卷四三下,“(陸真臘)其南水真臘。又南至小海,其南羅越國,又南至大海”,“(軍突弄山)又五日行至海硤,蕃人謂之質,南北百里,北岸則羅越國,南岸則佛逝國”;卷二二二下云“羅越者,北距海五千里,西南哥谷羅。商賈往來所湊集,俗與墮羅缽底同。歲乘舶至廣州,州必以聞”。一般認為其故地在馬來半島南部,今馬來西亞的柔佛(Johore)州一帶,或指新加坡海峽一帶,質即馬來語sělat(義即海峽)的譯簡。或謂該地的雅貢(Jakun)族又稱Orang Laut(馬來語義為海人),羅越即Laut的對音。也有的認為唐代羅越國轄境包括整個馬來半島。另見《宋史》卷四八九;《集事淵海》卷四七;《利病書》卷一二0;《讀史記》卷一00;《續通志》卷六四0。

羅灣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暹羅國,“(洋嶼)又過靈山。過伽喃模之嶼,位在乙卯,其出水之礁有三。又過羅灣,見赤坎之山。又取崑崙之山”。即羅灣頭,見該條。另見《四夷廣記》;《東西洋考》卷二。

羅漢嶼
  (一)《航海圖》圖一二。在越南富慶省東南岸一帶,或指芽莊(Nha Trang)港外的竹(Tre)島。一說指Hon Lon,又譯大島。(二)又作達羅漢嶼、達羅漢礁。《東西洋考》卷九,“東西竺〔此柔佛地界也。用丁未針,十更,取羅漢嶼即柔佛港口。〕……羅漢嶼〔有淺宜防,往尋白礁為準。往滿剌加從北邊過船,用庚酉,五更,入龍牙門〕”。在今馬來半島東南岸外,指利馬(Lima)島。另見《順風》廣東往磨六甲針條;《四夷廣記》;《指南》咬口留吧回長崎日清條。

羅倫江
  《新唐書》卷四三下,“(棠州日落縣)又經羅倫江及古朗洞之石蜜山,三日行至棠州文陽縣”。在今老撾東部,或謂指甘蒙省內的南通(Nam Theum)河下游。

羅伏郡
  《通典》卷一八四,“日南郡:東至福祿郡界一百里,南至羅伏郡界一百五十里”。在越南義靜省西南端的香溪(Huong Khe)一帶。另見《新唐書》卷四三下;《讀史紀》卷一一二。

羅利支
  一作羅剎支。《新唐書》卷四三下、二二一下。或謂即今伊朗西部的盧里斯坦(Luristan)。另見《唐會要》卷一00;《冊府》卷九六五;《寰宇記》卷二00;《玉海》卷一五三。

羅里山
  《順風》阿齊往羅里條。又作羅里,即別羅里,見該條。

羅幃山
  或謂又作羅幃、荖維港口。《朝貢錄》卷上爪哇國,“(東蛇龍山)貫圓嶼、雙嶼之中,經羅幃之山,山之水十有八托,又五更取竹嶼,又四更取鷄籠之嶼”。或指今加里曼丹島西岸的Laut。一說指Datu島。

羅遠頭
  《四夷廣記》。即羅灣頭,見該條。

羅和異
  《新唐書》卷四三下;《冊府》卷九七五。即提羅盧和國,見該條。

羅原頭
  《東南洋圖》。即羅灣頭,見該條。

羅灣頭
  又作羅灣、羅灣頭山、羅澳頭、羅遠頭、羅原頭。《東西洋考》卷九,“伽亻南貌山〔……用坤未針,五更,由圭龍嶼取羅灣頭,即占城港口〕”,“占城國羅灣頭〔打水五十托。用坤申針,五更,取赤坎山〕”。一般均認為在越南的順海省,指藩朗(Phan Rang)南面的巴達蘭(Padaran)角,一作嘎那(Ga Na)角。另見《航海圖》圖一二;《順風》各處州府山形水勢之圖條;《四夷廣記》;《指南》大明唐山山嶼水勢條;《西南洋圖》。

羅婆斯
  《島夷志略》羅婆斯。或謂為婆羅斯之倒,指今印度洋東北面尼科巴(Nicobar)群島,阿拉伯人稱之為Langa-balus,婆羅斯即balus的譯音。

羅婆畔
  《順風》暹羅往馬軍條,“(聖山五嶼)艮寅五更取犀角山。子癸五更取蘿蔔山,……辰巽及巽巳取羅婆畔。甲卯、乙卯三十更取馬鞍山”。在今菲律賓巴拉望(Palawan)島的東南面,或位蘇祿(Sulu)海中的聖米格耳(San Miguel)群島一帶。

羅黃山
  《東西洋考》卷五,“羅黃山:上有白石。”在今菲律賓,今地不詳。

羅模山
  《順風》呂宋回松浦條。即羅僕山,見該條。

羅僕山
  又作蘿蔔山、羅模山、羅蔔山。《指南》往汶來山形水勢條,“巴荖員:丁未五更平沙岐頭尾。……丁未五更取羅僕山。羅僕山:此山高大”。在今菲律賓巴拉望(Palawan)島南部一帶,應指曼塔林加占(Mantalingajan)山。一說指該島南面的巴拉巴克(Balabac)島。

羅蔔山
  《東西洋考》卷九。即羅僕山,見該條。

羅摩羅
  《通志》卷四一、一九八。即多羅磨之誤,見該條。

羅澳頭
  《四夷廣記》福建安民鎮往滿喇咖國針路條。即羅灣頭,見該條。

羅灣頭山
  《順風》大泥回針條。即羅灣頭,見該條。

羅閱祇瓶沙
  《水經注》卷一引《外國事》。即羅閱、王舍城,見各該條。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