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力石
  又作革兒昔碣烈石、竭力石,另稱新村。《東西洋考》卷九,“又從保老岸山(用乙辰針, 五更,取吉力石港)”。即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格雷西(Gresik),又稱錦石。另見《東西洋考》卷四;《順風》萬丹往池汶精妙針路條;《象胥錄》卷四;《世法錄》卷八二;《明史》卷三二四;《續通考》卷二三八。

吉貝嶼
  (一)又作綿花嶼。《四夷廣記》崑崙往暹羅、暹羅往滿喇咖針位條,“(吉蘭丹)用丙午四更船平三角嶼,內過船,見吉貝嶼在船頭,並有一圓光嶼,可近外大嶼行妙,內有小嶼不可近也。用單午針五更船平斗嶼,內過船,用單丙針五更船取彭坊港口”。按此名最早見於《鄭和航海圖》,因該圖抄刻有誤,中外注家皆以為作士員嶼,其實即吉貝嶼之訛。據圖示及針路記載,其地在馬來半島東岸外,或即大雷丹(Great Redang)島附近Chipu島名的對音。馬來語稱木棉為Kapok(Kapuk),我國古代往往音譯為吉貝或古貝,棉花稱Kapas,棉布為Chita。Chipu島名或亦源此。(二)又作綿花嶼。《朝貢錄》卷中蘇門答剌國載,“由滿剌加而往,五更至假王之嶼,嶼之水三十托,又九更過吉貝之嶼之港,又四更平雞骨之嶼”。在今馬來半島西岸的巴生(Klong)港一帶,當指巴生島。一說指朱格拉山(Bukit Jugra )。或謂自馬六甲海峽的Aruah群島至巴生港一帶,中世紀阿拉伯人多稱為Kafasi,出自馬來浯Kapas,意為棉花(音譯吉貝)。

吉貝港
  《朝貢錄》卷中蘇門答剌國,“滿剌加而往,五更至假王之嶼,嶼之水三十托,又九更過吉貝之嶼之港”。另本作吉貝之嶼之淺。在馬來半島西岸,或指今巴生港,一說為巴生港北面加巴(Kaper)譯音。

吉令港
  《航海圖》圖一六。在今馬來半島西岸,指馬來西亞的巴生(Klang)河口和巴生港。吉令即Klang譯音。

吉蘭丹
  又作急闌亦帶、急蘭亦角淂古闌丹急蘭丹、吉連單、吉連丹、單呾咭囒丹,或誤為忽蘭丹。《諸蕃志》卷上佛囉安,“歲貢三佛齊,其鄰蓬豐、登牙儂、(凌牙斯)加、吉蘭丹類此”。即今馬來西亞的吉蘭丹(Kelantan)州一帶,其港口為吉蘭丹河下游的哥打巴魯(Kota Bahru)。另見《南海志》卷七﹔ 《島夷志》吉蘭丹;《順風》浯嶼往大泥吉蘭丹條;《四夷廣記》;《東西洋考》卷三、九;《閩書》卷三九、一四六;《指南》咬口留吧往暹羅針條;《西南洋圖》;《東南洋圖》。

吉寧邦
  《東西洋考》卷三,“舊港……,今王所部號詹卑國,而故都為爪哇所破,更名舊港,以別於彼之新村云〔俗名吉寧邦〕”。或謂即浡淋邦之誤,指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巨港(Palemlang)。一說即爪哇島東部的錦石(Gresik)。

吉達港
  《航海圖》。在馬來西亞的吉打(Kedah)州,非今之亞羅士打(Alor Start)和吉打,而指舊吉打(Kedah Lama),位吉打山南面的梅爾博(Merbok)河口一帶,或即丹戎大衛(Tanjong Dawai)。參吉陀條。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