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真
  《坤輿全圖》。即今印度喀拉拉邦的柯欽(Cochin)﹐在印度南部西岸。

各弄波
  《坤輿全圖》。即今斯里蘭卡的科倫坡(Colombo)。

各洛蠻德爾
  《坤輿全圖》。即今印度半島東南岸的科羅曼德爾(Coromandel)海岸。

革兒
  《外國詞》。即革兒昔之略,見該條。

革兒昔
  《瀛涯》爪哇國。即新村,見該條。另見《番國志》;《朝貢錄》卷上。

格列
  又作格烈、古壘。《安南棄守》,“占城國王占巴的賴新遭父喪,(黎季犛父子)即舉兵攻其舊州、格列等地,罪十四也”。在越南的義平省北部。另見《馭交記》卷四。

格烈
  《交阯總志》卷三;《平交錄》;《越嶠書》卷一0。即格列,見該條。

閣蔑
  《經音義》卷一00注,“閣蔑,眠鱉反,崑崙語也。古名林邑(一作邑心)國,於諸崑崙國中此國最大”。即柬埔寨高棉(Khmer)族的譯音。參吉蔑條

閣藍
  又作故臨、俱藍。《元史》卷一七,“(至元三十年)十月己丑,遣兵部侍郎忽魯秃花等使閣藍、可兒納答、信合納帖音三國”。即今印度西南岸奎隆(Quilon),為阿拉伯稱該地Kaulam譯音。

閤蔑
  《一切經音義》卷八一,“(崑崙)種類數般,即有僧祇、突彌、骨堂、閤蔑等”。即閣蔑之訛,係柬埔寨高棉(Khmer)族名的譯音。參閣蔑條。

葛卜
  《明史》卷三二三麻葉甕,“又有葛卜及速兒米囊二國,亦永樂三年遣使持璽書賜物招諭,竟不至”。此係把明《太宗實錄》中的番速兒、米囊葛卜誤拆誤拼造成的訛略,後又誤為葛布。

葛正
  《萬國全圖》;《職方外紀》卷一圖。即今印度南部喀拉拉邦西岸的柯欽(Cochin)。

葛布
  《續通典》卷一四八。即米囊葛卜的訛略,見葛卜條。

葛郎
  《元史》卷一六二,“ 時爪哇與鄰國葛郎構怨,……(史)弼遂分兵三道……攻葛郎,至答哈城,……”。 或謂即Kalang譯音,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諫義里(Kediri)一帶。另見《元史》卷一三一、二一0;《四夷廣記》;《象胥錄》卷四;《世法錄》卷八二;《讀史紀》卷一一二;《續通典》卷一四八;《續通志》卷六三八。

葛支里
  《海錄》卷上明呀喇,“其港口名葛支里”。在今印度西孟加拉邦胡支里(Hoogli) 河口。

葛蘭山
  《明四夷考》卷下柯枝,“柯枝……自葛蘭山西北行一晝夜可至”。即今印度南部喀拉拉邦西南岸奎隆 (Quilon)。另見《武備志》卷二三七。

葛古羅
  《宋會要稿》冊一九七,“(太平興國八年,僧法遇)將復往天竺,表乞給所經番國敕書,遂賜三佛齊國王遐至、葛古羅國主司馬佶芒,柯蘭國主贊怛羅、西天王子謨馱仙書以遣之”。按《宋史》卷四九0天竺傳之文大同,但標點本把“葛”字斷為上屬,成“三佛齊國王遐至葛、古羅國主司馬佶芒”。查同書卷四八九,三佛齊傳有“(太平興國)八年,其王遐至遣使蒲押陁羅來貢”,另又譯為夏池﹑霞遲等。霞遲等即古爪哇語Haji 或Aji 的譯音,意為國王。則應以葛古羅為正,此名當即哥谷羅的同名異譯,在馬來半島西岸一帶,參哥谷羅條。另見《通考》卷三三八。

葛那及
  《五天竺傳》。即羯若鞠闍,名曲女城,即今印度恒河西岸的卡瑙季(Kanauj)。

葛羅巴
  《南洋論》。即噶喇吧,見該條

葛留巴
  《清續通考》卷三三三。即噶喇吧,見該條

葛浪山
  《廣記》卷四六三引《僉載》,“真臘國有葛浪山,高萬丈,半腹有洞”。或指今柬埔的西山(Phnom Krom)。另見《四夷廣記》。

葛臘八
  《海上紀略》。即噶喇吧,見該條

葛答幹
  《航海圖》圖一九。即今非洲莫桑比克東岸葛怛貢哈(Quitangonha)島 ,在南緯十四度五十一分。

葛里嶺莪
  《海島逸志》卷一,“ (北膠浪)其下由岸呾、葛里嶺莪至三寶壠不過百里之遙”。 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北加浪岸(Pekalongan)至三寶壟(Semarang)之間,或指卡利翁古(Kaliwungu)。

葛得兒風
  《航海圖》圖一九。即今亞丁灣東南面索馬里的瓜達富伊(Guardafia)角。

葛葛僧祇
  《新唐書》卷四三下,“又西出硤,三日至葛葛僧衹國,在佛逝西北隅之別島,國人多鈔暴,乘舶者畏憚之”。或謂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北岸外的伯勞威斯(Brouwers)群島。另見《利病書》卷一二0;《讀史紀》卷一00。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