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馬拔
  《諸蕃志》卷上。即烏馬,見該條。

烏頭山
  《順風》柬埔寨往暹羅回針條,“出港開船,用丙午五更取烏頭山,用單什五更取筆架山”。或指泰國的錫昌(Sichang)島。

烏頭淺
  《四夷廣記》安南國回暹羅針路條。即烏泥淺,詳該條。另見《指南》大明唐山並東西二洋條。

烏皮江
  《代答》卷二安南國,“自邕州左江永平寨南行,入其境機榔縣,過烏皮、桃花二小江,至湳定江,亦名富良江”。在今越南北部,應指滄(Thuong)河;一說指奇窮(Ky Cung)江或錦(Gam)江。

烏遲散
  《三國志》卷三0注引《魏略》西戎傳。即遲散城,見該條

烏里州
  或又作烏里洲、烏麗、烏里。《宋會要稿》冊一九七,“占城國……其地東西七百里,南北三千里。南曰施備州,西曰上源州,北曰烏里州”。應即占城國的烏州、里州、約當越南平治天省的南半部,即廣南以北至順化、廣治一帶。後為安南國所併,改為順州,隸順化承政司。一說烏里為占城碑銘中Ulik一名的譯音。也有的認為又作區栗,或誤為烏馬。另見《通考》卷三三二;《宋史》卷四八九;《清一統志》卷四二四;《嘉慶志》卷五五九。

烏里洲
  《輿地紀勝》卷一二七引《瓊管志》,“其外則烏里、蘇密、吉浪之洲,而與占城相對”。即烏里州,見該條。另見《諸蕃志》卷下;《方輿勝覽》卷四三。

烏泥淺
  又作烏頭淺、圭頭淺。《順風》福建往暹羅針路條,“(筆架山)用壬亥針五更,船取陳公嶼及黎頭山,用壬子針取烏泥淺”。指今泰國曼谷灣錫昌(Sichang)島附近的沙洲淺灘。

烏答蠻
  《廣輿圖》卷二。今地不詳,或謂即烏荼,參該條。另見《皇輿考》卷一二;《三才地理》卷一三;《圖書編》卷六0;《四夷雄略》卷二;《武備志》卷二二三。

烏鬼嶼
  又作鬼嶼、鬼仔嶼。《吧城紀》,“過三立洋,而王嶼、甲版嶼、烏鬼嶼、草嶼、白嶼棋羅星布,吧城之前案也”。在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灣一帶。另見《吧城紀遺》。

烏然泥
  《宋史》卷四九0天竺。又稱鄔闍衍那,梵語Ujjayani,印度古國。在今印度中央邦西部烏賈因(Ujjain)。另見《宋會要稿》冊一九七;《清一統志》卷四二四。

烏譚麻
  《南海志》卷七。在今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或其附近,或指蘇拉威西島西南部的瓦淡波尼(Watampone)。

烏丁礁林
  又作烏丁樵林、烏汀嶕林,或誤為烏木礁林。《東西洋考》卷四,“柔佛一名烏丁礁林”。在今馬來西亞的柔佛(Johore)地區,或謂即該地舊稱Ujong Tanah的譯音,馬來語義為海角或大地的盡頭。一說為馬來語Utan Dalam的譯音,義王宮之林。作為城市或港口,其地似應在馬來半島南部的哥打丁宜(Kota Tinggi),按ujong或ujong kota也有市郊之義,tanah可作國家或國地解,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柔佛王國即建都於哥打丁宜近郊的巴都沙哇(Batu Sawar)。另見《象胥錄》卷四;《世法錄》卷八二;《讀史紀》卷九九;《明史》卷三二五。

烏丁樵林
  《東西洋考》卷九。即烏丁礁林,見該條。

烏木礁林
  《續通典》卷一四八;《續通志》卷二三九。即烏丁礁林之訛,見該條。

烏汀嶕林
  《利病書》卷九三。即烏丁礁林,見該條。

烏里舍城
  《航海圖》圖二0。即今印度奧里薩(Orissa)邦的卡塔克(Cutack)。

烏里舍塔
  《航海圖》圖二0,即今印度奧里薩邦東岸的普里(Puri)。

烏沙剌踢
  《明史》卷三二六。或謂為Gujarat的訛譯,在今印度古吉拉特邦南部。另見《明續通考》卷二三七;《皇輿考》卷一二;《四夷廣記》;《廣輿圖》卷二;《圖書編》卷五九;《華夷風土記》卷四﹔《象胥錄》卷五﹔《鴻猷錄》卷六;《讀史圖》卷四﹔《續通典》卷一四九。

烏涉剌踢
  《明會典》卷一0六。即烏沙剌踢,見該條。

烏籠里彈
  《東西洋考》卷四,“(文郎馬神)入山深處,有村名烏籠里彈”,“金山﹝即烏籠里彈,深處幽澗溯流,驅舟良苦﹞”。在今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南部馬辰的東北面,或即貝薩(Besar)山一帶。一說為馬來語orang liar譯音,義為野人,指“野人村落”。另見《象胥錄》卷四;《世法錄》卷八二。

烏籠里憚
  《明史》卷三二三:《續通考》卷二三八;《嘉慶志》卷五五六。即烏籠里彈,見該條。

 

 

 

 

 

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