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陀利
  陀又作陁,又作干陀利。《宋書》卷六,“(孝建二年八月)斤陀利國遣使獻方物”。故地或謂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或謂在今馬來半島等,今地不詳。另見《南史》卷七八;《冊府》卷九六八;《通志》卷一九六;《宋會要稿》冊一九七;《通考》卷三三八;《咸賓錄》卷三;《裔乘》卷三;《譯史》卷二;《讀史紀》卷六五;《續通考》卷二三八。

金山
  (一)《御覽》卷八一一,“《林邑記》曰:從林邑往金山,三十日至,遠望金山嵯峨如赤城”,《古今圖書集成》邊裔典卷九六引同書三十日作“三十餘里”。《南齊書》卷五八云“林邑有金山,金汁流出於浦”。《隋書》卷三一載,“(林邑郡)統縣四……象浦,金山,交江,南極”。在越南的廣南-峴港(Quang Nam-Da Nang)省,或位桂山(Que Son)縣西面及西南面一帶,該處的茶細(Tra Te)、茶奴(Tra No)等山舊以產金著名。隋朝平林邑後所設的林邑郡金山縣亦應位於此地,唯因無法實際控制而徒具虛名。另見《梁書》卷五四;《南史》卷七八;《初學記》卷二七;《通典》卷一八八;《御覽》卷七八六;《冊府》卷九五九;《通志》卷一九八;《通考》卷三二三、三三一;《集事淵海》卷四七;《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皇輿考》卷一二;《殊域錄》卷七;《咸賓錄》卷六;《三才地理》卷一三;《四夷廣記》;《裔乘》卷二;《東西洋考》卷二;《象胥錄》卷四;《世法錄》卷八二;《譯史》卷三;《讀史紀》卷一一二;《四譯館考》卷一;《清一統志》卷四二四;《嘉慶志》卷五五九。(二)《東西洋考》卷四彭亨,“金山〔其上出金,有大酋守之,日遣百餘人採取,月進王二十金〕”。在今馬來西亞的彭亨(Pahang)州,或指勞勿(Raub)一帶。參麻姑條。另見《象胥錄》卷四;《世法錄》卷八二;《明史》卷三二五。(三)《東西洋考》卷四文郎馬神,“金山〔即烏籠里彈,……〕”。在今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南部,詳烏籠里彈條。另見《海島逸志》卷一。

金仔
  《海島逸志》卷三。在今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Maluku)群島,或指哈馬黑拉(Halmahera)島西南岸的Gani。

金嶼
  (一)《航海圖》圖一六。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岸外,或指皮尼(Pini)島。(二)《航海圖》圖一八。在今印度的尼科巴群島,或指卡爾-尼科巴(Car Nicobar)島。

金地
  《方志》卷上,“中天竺國……南至金地國五萬八千里”。印度的梵文經典和史詩曾把東南亞一些地區稱為金島(Suvarnadvipa)或金地(Suvarnabhumi),但所指究係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爪哇島,抑或馬來半島或緬甸南部一帶,諸說不一。此處的金地顯在東南亞地區,今地不詳。另見《翻譯集》卷七。

金陣
  《類聚》卷二,“《扶南傳》曰:金陣國,入四月便雨,六月乃止,少有晴日”。即金鄰,見該條。

金鄰
  又作金陳、金陣、金潾。《吳都賦》,“烏滸、狼月荒、夫南、西屠、澹耳、黑齒之酋,金鄰、象郡之渠”,劉逵注引《異物志》,“夫南之外有金鄰國,去夫南可二千餘里,土地出銀。人眾多,好獵大象,生得其(騎)死則取其牙”。《梁書》卷五四,“范蔓……自號扶南大王。乃治作大船,窮漲海,攻屈都昆、九稚、典孫等十餘國,開地五六千里。次當伐金鄰國,蔓遇疾,遣太子金生代行”。一般認為在今泰國,或謂位佛統(Nakhon Pathom)一帶;或謂又作辣皮、迦摩浪迦,位叻丕(Ratburi)附近,該處梵名Kamalanka,迦摩浪迦為其全譯,金鄰則其省譯。一說金鄰即崑崙的音轉。也有的認為金鄰即金地或金洲,故地又有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的巨港(Palembang)及緬甸的馬達班(Martaban)等說。另見《南史》卷七八;《通典》卷一八八;《御覽》卷七八七、七九0、八一二、八八八;《寰宇記》卷一七七;《新唐書》卷二0七;《通志》卷一九八;《通考》卷三三二;《集事淵海》卷四七。

金陳
  《御覽》卷一一載,“《扶南日南傳》曰:金陳國,入四月便雨,六月乃止,少有晴日。六月不雨常晴,歲歲如此”;卷七九0,“《異物志》曰:金鄰,一名金陳,去扶南可二千餘里,……。《外國傳》曰:從扶南西去金陳﹐二千餘里到金陳”。 《水經注》卷一載,“竺枝《扶南記》曰:林楊國去金陳國步道二千里”。即金鄰,見該條。另見《御覽》卷七八八。

金島
  (一)又作金洲。《職方外紀》卷一蘇門答剌,“其地產金甚多,向稱金島”。即指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二)《坤輿全圖》。該圖所載的金島名有三,並列在蘇門答臘島以西至斯里蘭卡島南面的印度洋中,今地不詳。

金洲
  《求法傳》卷下“(貞固律師)為我良伴,共屆金洲,……既至佛逝,宿心是契”,“(苾芻道宏)於是乎畢志南海,共赴金洲,……既至佛逝,敦心律藏”。即梵文名Suvarnadvipa的意譯,一般均認為指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一說指馬來半島。

金塔
  (一)《真臘記》城郭,“當國之中有金塔一座,傍有石塔二十餘座”。在今柬埔寨的吳哥(Angkor)遺址,一般認為指吳哥城(Angkor Thom)中央的巴雲寺(Bayon)。另見《東西洋考》卷三。(二)《島夷志略》金塔,“古崖之下,聖井傍有塔十丈有餘。……國人書扁(匾)曰老鶴里”。在今印度南部沿岸或斯里蘭卡島上,今地無考。

金城
  《宋會要稿》冊一九九,“(大中祥符六年正月)二十一日,西天金城國僧悲賢、般尼國僧寂賢來朝貢”。在今印度,今地無考。

金潾
  《水經注》卷三六載,“(象水)又兼象浦之名,《晉功臣表》所謂金潾清徑、象渚澄源者也”。即金鄰,見該條。

金遼山
  又作全道遼山。《酉雜俎》卷一0私呵條國。在今斯里蘭卡。另見《廣記》卷四八一私阿修國﹔《事林廣記》卷五;《異域志》卷下和訶條國;《三才人物》訶條國。

金耳國
  《方志》卷下;《西域記》卷五。即羯羅拏蘇伐剌那國,見該條。

金後山
  《東西洋考》卷四,“饒洞之後為金後山”。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梭羅(Solo)河下游地區,或指南望安(Lamongan)山。

金魚礁
  《順風》新村爪蛙至瞞剌咖山形水勢之圖條。即鰲魚嶼,見該條。

金貓里
  又作合貓里,或誤為今貓里。明《太宗實錄》卷三七,“(永樂三年九月乙卯)爪哇國西王都馬板遣使八智陳惟達等奉表貢方物。時其傍近碟里、日夏羅治、金貓里三國,各遣人以方物同爪哇使者來貢,俱賜文綺襲衣”。《殊域錄》卷八之文大同。但《明一統志》、《明會典》及《明史》均作合貓里,二名未知孰是。應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及其附近,或位淡目(Demak)一帶。參合貓里貓里務條。另見《四夷廣記》;《華夷記》卷四;《利病書》卷一一九;《讀史紀》卷一一二。

金鄰大灣
  《通典》卷一八八,“邊斗國、都昆國、拘利國、比嵩國,並隋時聞焉。扶南渡金鄰大灣,南行三千里有此四國。其農作與金鄰同”。一般均認為指暹羅灣。參金鄰條。另見《御覽》卷七八八;《寰宇記》卷一七七;《冊府》卷九五七;《通志》卷四一、一九八;《通考》卷三三二。

金利毗迦
  《唐會要》卷一00載,“金利毗迦,在京師西南四萬餘里,行經旦旦國、訶陵國、摩訶國、新國、多薩國、者埋國、婆婁國、多郎婆黃國、摩羅遊國、真臘國、林邑國,乃至廣州。東去至物國二千里,西至赤土國一千五百里,……”。即金利毗逝,見該條。

金利毗逝
  又作金利毘誓,或誤為金利毗迦。《御覽》卷七八八,“《唐書》曰:金利毗逝國,在京西南四萬餘里,東去致物國二千里,西去赤土國一千五百里,南去波利國三千里,(北去)柳衢國三千里”。《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金利毗逝國,在京西南四萬餘里,行經丹丹國、摩訶新國、多隆國、者埋國、婆樓國、多郎婆黃國、摩羅逝國、真臘、林邑國,乃至廣州。東去致物二千里,西去赤土國千五百里,南去波利國三千里,北去柳衢國二千里”。或謂“金”為“舍”之誤,即室利佛逝的異譯,在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也有的認為在加里曼島的北部,或在緬甸的蒲甘(Pagan)一帶。另見《冊府》卷九五七。

金利毗誓
  《寰宇記》卷目。即金利毗逝,見該條。

近佛國
  《嶺外代答》卷三﹔《異域志》卷上。一般認為在今加里曼丹島北部;一說為佛逝國之訛,在今蘇門答臘島。

近陁利
  《太平御覽》卷七八七引《宋起居注》:“孝建二年八月二日,近陁利國王釋陁羅降陁遣長史竹留陁及多奉表獻方物”。即斤陀利、干陀利,見各該條。

進夾門
  《四夷廣記》崑崙往呱哇針路條,“(彭家山)用辰巽及單巽針十更船是進夾門,用單丙針見(三)麥嶼”。即進峽門。見該條。

進峽門
  《東西洋考》卷九,“又從彭家山﹕用辰巽針十更,取進峽門”。指今印度尼西亞的邦加海峽或其峽口。“進”或作“進入”解。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