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黨
      《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圖書編》卷六0;《四夷雄略》卷二;《三才地理》卷一三;《武備志》卷二二三;《讀史圖》卷四。即東董,見東董山條。

東流
      《諸蕃志》卷上麻逸國,“三嶼、白蒲延、蒲里嚕、里銀、東流、新里漢等,皆其屬也”。或謂東流即東流里,見該條;或斷作“里銀東流新里漢”。

東埕
      《島夷志略》蘇門傍,“塗油出於東埕塗中,熬曬而成”。一說在今泰國素攀(Suphan)一帶;一說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即蘇臘巴亞和南望間的Dander。

東離
      《後漢書》卷八八,“東離國居沙奇城,在天竺東南三千餘里,大國也”。或為車離之誤,見該條。另見《東漢會要》卷四0;《華夷圖》。

東港
      《航海圖》圖一五;《順風》靈山往爪哇山形水勢法圖條。指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慕西(Musi)河東口;一說指Saleh河。

東隆
      《通考》卷三三二多摩長,“西與東隆……接”。即多隆之誤,見該條。

東大海
      《代答》卷一。詳東大洋海條。

東萬力
      《海錄》卷中,“(萬喇港口)又行一日至東萬力,其東北數十里為沙喇蠻,皆華人淘金之所”。在今加里曼丹島蘭達(Langdak)河畔,位恩加邦(Ngabang)東北,今地不詳。

東加蠟
      《順風》泉州往杉木條,“單巳取筆架山入港,東加蠟拋船,是杉木”。當在今菲律賓和樂(Jolo)島的和樂港口。

東龍蛇
      《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圖書編》卷六0;《四夷雄略》卷二;《三才地理》卷一三;《武備志》卷二二三。詳東西蛇羅山條。

東西竹
      (一)《四夷廣記》載,“地滿山生東角尖,用丙午過,用單午針是東西竹,又丙午十更船取長腰嶼”。即東西竺,見該條。另見《順風》廣東往磨六甲針條;《指南》咬口留吧回長崎日清條;《西南洋圖》;《東南洋圖》。(二)《指南》浯嶼往咬口留吧條,“(彭家大山)舡取西邊南邊第二山頭對峽門。丙巳沿昆身便取三更(麥)嶼,南打水四五托,東西竹打水七八托,東邊是正路。丙午四更見昆身,打水六七托是高下地。單丁五更打水十托,單子十更取羅山制覽傍大山”。此東西竹疑為“東西並”之訛,非專門地名。若原文無誤,或即《航海圖》之竹嶼,位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南岸外。

東西竺
      又有上下竺竺嶼、東西竺山、東西竹、東西二竹、東竹山、東竺、東竹、西竺、西竹山等稱。《島夷志略》東西竺,“石上嵯峨,形勢對峙。地勢雖有東西之殊,不啻蓬萊﹑方丈之爭奇也”。指馬來西亞的奧爾(Aur)島,位馬來半島東岸外。或謂馬來語aur義為竹,該島有東西雙峰對峙,故名。另見《星槎》前、後集;《圖書編》卷六0;《四夷廣記》;《東西洋考》卷四、九;《象胥錄》卷五;《世法錄》卷八二;《利病書》卷一二0;《外國詞》;《讀史紀》卷一00;《明史》卷三二四、三二五;《清貢圖》卷一;《清一統志》卷四二四;《續通考》卷二三九;《嘉慶志》卷五五七、五五九。

東西董
      又有東西董山、東董山、東董、東黨、東洞、西董山、西董、西黨、西洞等稱。《東西洋考》卷九,“又從玳瑁洲〔用丁未針,三更,取東西董。〕東西董〔從西董過船,遠似石礁狀。用單丁,五更;丁未,三十更,取失力大山〕”。《順風》浯嶼往杜蠻饒潼條,“太武、浯嶼照前原針順行,取靈山大佛。用丙午十三更取東西董。用丙午十五更、單午三十更見龍蛇山”。在越南的東南岸外,位平順(Binh Thuan)海島南面的卡特威克(Catwick)群島。其中東董當指薩巴特(Sapate)島;西董指大卡特威克島。也有的把東董置於納土納(Natuna)群島,把西董當成亞南巴斯(Anambas)群島或其中的錫安坦(Siantan)島,實誤。《西洋朝貢典錄》卷中由漳州至暹羅針路中的東董山則應為東薑山之訛,指我國廣東省南部島嶼。

東竹山
      《航海圖》圖一五,“白礁過用癸丑及丹癸針五更船平東竹山外過,東竹山過用子丑及丹癸針船取崑崙山外過”。詳東西竺條。另見《順風》各處州府山形水勢之圖條。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