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牛
      又作東胡、東蠻牛、洞吾、洞武、董悟等。《四夷館考》卷下,“(暹羅)其國東連大泥,南臨東牛,西接蘭場,北界大海”。即今緬甸中部的東吁(Taungu, Toungoo),亦稱東瓜。另見《圖書編》卷五九;《咸賓錄》卷六;《四譯館考》卷三;《海關志》卷二一。

東沖
      《島夷志略》三佛齊,“男女椎髻,穿青綿布短衫﹐繫東沖布”。一說即東沖古剌的略稱,詳該條。一說“東”為“束”字之訛,非專門地名。

東池
        或作馬司祿池。《真臘記》城郭,“東池在城東十里,周圍可百里,中有石塔石屋”。在今柬埔寨吳哥遺址,位吳哥城(Angkor Thom)東面,今已乾涸。

東京
      《越嶠書》卷一四,“其國地土分十六府,國王所居曰東京”。指今越南河內(Ho Noi)。但清代以後往往又泛指越南北部一帶。另見《東西洋考》卷一、九;《指南》寧波往東京針路條;《海上紀略》;《海外紀事》卷一;《西南洋圖》;《海國錄》南洋記;《海關志》卷三0;《清續通考》卷三三三、三三五;《清史稿》卷二三、一五五、四一九、四四四、五二七。

東竺
      《朝貢錄》卷上占城國。詳東西竺條。

東洞
      《指南》雙口往柬埔寨回針條,“五月十四日出淺,用單卯五更、用甲卯四更,十五日見東洞、西洞及玳瑁中央過”。即東董山,見該條。另見《西南洋圖》;《東南洋圖》。

東胡
      《百夷傳》,“金沙江之南,有東胡、得冷、緬人三國”。即東牛,見該條。

東董
      《航海圖》圖一二。詳東董山條。

東峙
      《諸蕃志》卷上蘇吉丹,“其地連百花園、麻東、打板、禧寧、戎牙路、東峙、打綱……,皆闍婆之屬國也”。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或附近一帶;或指馬都拉島上的棟克(Dunkek)。一說即Tangerang,華僑稱文登。

東洋
      《東西洋考》卷五,“文萊,即婆羅國,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一般以東經110°(相當我國雷州半島以及加里曼丹島西岸)為準來劃分東、西洋。但不同時期不同載籍中,東洋範圍所指很不一樣:(一)元代至明代中期不同載籍,如《南海志》、《島夷志略》、《星槎》、《殊域錄》,東洋所指包括菲律賓群島、加里曼丹島、爪哇島、蘇拉威西(Sulawesi)島及馬魯古(Maluku)群島一帶。(二)明代後期至清代初期的部分載籍,如《東西洋考》等,只包括加里曼丹島北部至菲律賓群島一帶。略當《南海志》的小東洋和《海國聞見錄》的東南洋。(三)近代以來多稱日本或日本一帶的海域為東洋。另見《南海志》卷七;《島夷志略》;《星槎》前集;《嶺海圖》;《籌海編》卷七、一二;《殊域錄》卷二、八、一一;《東夷說》;《四夷廣記》;《東西洋考》卷五、七、九;《武備志》卷二一七;《象胥錄》卷四;《世法錄》卷八二;《利病書》卷九三、九六、九七、一一八-一二0;《讀史紀》九九、一00;《海外紀事》;《明史》卷九七、三二三;《清貢圖》卷一;《續通典》卷一四七;《清一統志》卷四二三、四二四;《續通考》卷二三七、二三八;《清通考》卷二九八;《海錄》卷下;《嘉慶志》卷五五五、五五八;《海關志》卷四、八、九、一八、二二、二四、二九、三0;《清續通考》卷三三一、三三六、三四0;《清史稿》卷二四、一四二、一五0、四四三。

東都
      又有(安南)羅城大羅城升龍城中都、東京、升隆城黎城、黎都河內等稱。《越嶠書》卷一載,“東都……在富良江之南,漢置交阯郡,唐置都護府,其外大羅城唐所築也, 宋以來李氏、陳氏、黎氏皆居之”。指今越南的河內市。西漢在越南北部設交阯郡,其郡治原在今河內西北部的羸阝娄縣,東漢遷至河內以東的龍編縣。隋唐間又徙至宋平縣即今河內一帶,唐安南都護府治也設於此(又作安南羅城、大羅城)。安南獨立後,丁、黎兩朝一度定都於華閭,李朝時又還都河內,名升龍城。陳朝稱中都,後改東都或東京。另見《交阯總志》卷二、三;《平交錄》;《越嶠書》卷二、六、一0、一九;《安南傳》卷一;《廣輿圖》卷二;《安南圖說》;《明四夷考》卷上;《殊域錄》卷五;《荒徼考》;《圖書編》卷五九;《明續通考》卷二三五;《四夷考》卷一;《咸賓錄》卷六;《四夷雄略》卷一;《三才地理》卷一三;《安南圖志》;《四夷廣記》;《裔乘》卷二;《東西洋考》卷一0;《武備志》卷二二三、二三八;《象胥錄》卷三;《馭交記》卷四;《利病書》卷一一八;《讀史紀》卷二、一一二;《讀史圖》卷四;《明史》卷六、一二六、一五四、三二一;《清一統志》卷四二二;《續通志》卷一一0;《續通考》卷二三九;《嘉慶志》卷五五二。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