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3年5月18日11:00 PM,有讀者以“駛向太平洋”為名,在南溟網的“學友來鴻”登載下列信息:“請各位專家學者特別注意明代費信寫的另外一本書《天心紀行錄》。此書同樣記載鄭和下西洋事蹟,但六百年間罕見於世。估計該書記載有不見於現有記載的鄭和船隊航海的資料,範圍可能大大超出小西洋。已經有大家注意到這一點了:費信沒有必要就同一件事重複再寫一本書。”茲略談拙見,以作簡應,並期引起關注。

提及《星槎勝覽》作者費信另一著作《天心紀行錄》的基本史料,約有兩三種。如明黃虞稷(1629-1691)《千頃堂書目》卷八‧地理類下謂:“費信  星槎勝覽前集一卷、後集一卷,又天心紀行錄一卷[字公晚(曉),太倉衛人,永樂中從鄭和使西洋,記所歷之國。]”(據殆知閣十萬卷古代文獻資料-史藏-目錄4-卷八: http://wenxian.fanren8.com/06/12/4/8.htm)。但《適園叢書》本在《天心紀行錄》後無卷數(見附圖1)2 (464x640).jpg;《欽定四庫全書》本作“費信 星槎勝覽前集一卷[字公晚(曉),太倉衛人,永樂中從鄭和使西洋,記所歷之國。]又後集一卷,又天心紀行錄。”(見附圖2)
 (479x640) (329x440).jpg

又《明史》卷九十七‧志第七十三‧藝文二‧地理類作:“費信  星槎勝覽集二卷,天心紀行錄一卷[永樂中從鄭和使西洋所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八冊2418-1419頁)

此外,清梁廷柟《海國四說‧序》有云:“明初,鄭和返命,內臣接踵而往。費氏《天心紀行》、吳氏《朝貢》兩錄出,張氏《東西洋考》繼之。”(駱寶善、劉路生《海國四說》點校本,中華書局1993版)

鑒於上述所載僅舉出書目,很難判定《星槎勝覽》、《天心紀行錄》是否一書而分拆兩種,如係兩種也難猜出後一種所包含。以內容論,一種《星槎勝覽》就屢經刪改、分訂,誠如馮承鈞《星槎勝覽校注》序云:“星槎勝覽版本流傳與瀛涯勝覽同,大致可別為兩類。一類為原本,凡二卷,文字蕪俚。一類為改訂本,分四卷,較原本頗有增刪,文字雅潔。改訂本今可考者共有八本,曰古今說海本,曰歷代小史本,曰紀錄彙編本,曰百名家書本,曰格致叢書本,曰學海類編本,曰借月山房彙鈔本,曰遜敏堂叢書本。”(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其中多屬明代叢書。以書名論,更不能望文生義地理解“天心”二字,蓋其源亦可能出自《星槎勝覽》的下列原序:“太宗文皇帝德澤洋溢乎天下……宣宗章皇帝守成繼統,體二帝三王之心”。

台灣史家徐玉虎先生早已留意到該書,但也沒有妄斷:“又據《千頃堂書目》,著錄‘費信《星槎勝覽》前集一卷後集一卷,又《天心紀行錄》。’其注曰:‘字公曉,太倉衛人,永樂中從鄭和使西洋,記所歷之國。’按千頃堂為明崇禎間(1628至1644年),南京黃虞稷氏之藏書樓,珍藏載籍宏富,冠於東南,其書目著成於崇禎末年,《明史‧藝文志》頗採錄之,故亦著錄‘費信《星槎勝覽》二卷,《天心紀行錄》一卷’,注亦同。黃氏收藏是書之來源無可考,惟明代庫藏於南京之舊檔與圖冊其夥,該等典籍,或因時日過久而散失民間,為諸藏書家所得,此處堪研究者,即費信於著述《星槎勝覽》前後集之外,尚有《天心紀行錄》一卷,此書未見,不知其內容如何?《千頃堂書目》注云,永樂中從鄭和使西洋,記所歷之國。夫鄭和所歷諸國,費信已詳記於《星槎勝覽》一書矣,何故又在《天心紀行錄》復記之歟?似是補錄《星槎勝覽》所闕載者,而費信於自序曰:‘歷覽諸番人物風土所產,集成二帙,曰《星槎勝覽》,前集者,親覽目睹之所致也,後集者,采輯傳譯之所實也。’又似此外別無他書,然《千頃堂書目》既指《天心紀行錄》為費信所著,足證此書若非誤題,則必為《星槎勝覽》之附本,若然此一附本所欲補者,當與是‘圖’有關。惜不可得見耳。本圖之繪製,費信參予其事,復附入《星槎勝覽》進呈於上,其後為劉大夏所匿,最後乃散佚於民間。”(徐玉虎〈鄭和下西洋航海圖考〉,原載台北:《大陸雜誌》25:12,1962;後刊於《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

值得注意的還有《海國四說‧序》所云之“費氏《天心紀行》、吳氏《朝貢》兩錄出,張氏《東西洋考》繼之”。該文不提費信的《星槎勝覽》,而逕謂《天心紀行》。另吳氏《朝貢》亦令人頗費躊躇,蓋於明初費信、馬歡、鞏珍三氏諸書及明末張燮《東西洋考》之間,以《朝貢》名之的名著,應為黃省曾的《西洋朝貢典錄》,然此處卻作“吳氏”。《西洋朝貢典錄》自序末標“吳郡黃省曾撰”,難道為此之訛略?如以“吳氏”為正,則亦得為撰著《渡海方程》、《龍飛紀略》的吳朴(參見http://www.world10k.com/blog/?p=2042),唯《朝貢》之名又不合耳!

[草擬於2013年5月19日,5月20日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