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八
      《元史》卷二三,“(至大二年九月)占八國王遣其弟扎剌奴等來貢白面象、伽藍木”。一般認為即占婆異譯,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也有的認為指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占卑(Jambi)。

占畢
      《寰宇記》卷一七七,“唐大中六年十二月,占畢國弗邪葛等六人來朝貢方物”。即占卑,見該條。另見《嶺表錄異》卷中。

占陂
      《讀史紀》卷九九。即占卑,見該條。

占彼
      《利病書》卷九三。即占卑,見該條。

占波
      (一)又作占婆。《寄歸傳》卷一;《求法傳》卷下;《宋高僧傳》卷二五。即瞻波,見該條(二)。(二)《經音義》卷三二﹔《翻梵語》卷八。見瞻波(一)。

占卑
      又作占畢、詹卑、占必、占彼、占陂等,又誤作畢占百必港。《北戶錄》卷三,“占卑國出偏核桃”;《唐會要》卷一00“大中六年十二月,占卑國佛邪葛等六人來朝”。即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南部的占碑(Jambi)。另見《玉海》卷一五四;《永樂大典》卷二八0六;《海島逸志》卷一。

占城
      又作佔城。《嶺表錄異》卷上,“乾符四年,占城國進馴象三頭”。《五代會要》卷三0載,“占城國在中國西南,其地東西七百里,南北三千里。東暨海,西暨雲南,南暨真臘國,北暨驩州界”。據我國史籍所載,占城國又作林邑國環王國、占婆國,或簡稱為占國、佔國,在今越南的中南部。該國為占人所建的國家,其碑銘作Champa。九世紀末期,其領土約自平治天省北部的橫山(Hoanh Son)至順海(Thuan Hai)省的藩朗(Phan Rang)一帶。後來安南國擴張南侵,其國土逐步縮小,約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被安南國滅亡。占城一名有時也專指占城國的首都,故地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一般來說,十世紀末以前其都城在廣南-峴港省維川縣南的茶蕎(Tra Kieu), 即碑銘中的Indrapura。後來遷至義平省安仁北的闍盤(Cha Ban),其碑銘作Vijaya。十五世紀末以後﹐又徙至藩朗一帶。另見《舊五代史》卷一三八;《六帖》卷七九、九四、九七;《廣記》卷四四一;《御覽》卷八九0;《寰宇記》卷一七九;《冊府》卷九五七、九六0;《新唐書》卷二二二;《新五代史》卷一二、六五、七四;《文昌錄》卷一;《可談》卷二;《指掌圖》;《石林燕語》卷二;《虞衡志》;《代答》卷二、七、九、一0;《山堂考》卷六一;《雲麓鈔》卷五;《輿地紀勝》卷一0三、一二七;《諸蕃志》卷上、下;《宋會要稿》冊一九七、一九九;《事林》卷五;《方輿勝覽》卷四二;《玉海》卷一五三、一五四;《天南行記》;《通考》卷三三0、三三二、三三九;《真臘記》;《南海志》卷七;《安南志略》卷一-四、六、九、一一-一五、一九;《宋史》卷一-九、一一、一二、一四、一五、一七、一九-二一、二五、三三、三四、四七、一一九、一八六、二0四、三0一、三三三、三三四、四一八、四七八、四八五、四八八-四九0、四九六﹔《島夷志》;《異域志》卷上;《元史》卷六、一0-一四、一七、二四、二五、二七、二八、三0、三五、三六、三八、四一、六三、七九、九二、九四、一00、一0一、一二九、一三一、一三四、一六二、一六五、一六六、一六八、一七0、二0九、二一0;《渤泥記》;《集事淵海》卷四七;《永樂大典》卷一一九0七;《交阯總志》卷一-三;《瀛涯》;《番國志》;《星槎》前、後集;《航海圖》;《安南棄守》;《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明會典》卷一0五;《平交錄》;《前聞記》;《朝貢錄》卷上、中;《海語》卷上、下;《越嶠書》卷一、二、四-七、九、一0、一二、一四、一五、一七、一九、二0;《嶺海圖》;《安南傳》卷一、二;《南詔史》卷下;《廣輿圖》卷一、二;《古今圖》;《市舶志》;《皇輿考》卷一二;《鴻猷錄》卷六;《安南圖說》;《籌海編》卷一、三、一二;《明四夷考》卷上;《殊域錄》卷一、五-九;《荒徼考》;《圖書編》卷五八-六0;《四夷館考》卷上、下;《華夷考》卷一、五、七、九、一0;《東夷說》;《嶺海異聞》;《嶺海續聞》;《明續通考》卷二三五、二三六;《四夷考》卷一;《本草》卷八、二二、三四;《咸賓錄》卷三、六:《四夷雄略》卷一、二;《順風》;《萬國圖》;《緬略》;《三才人物》卷一二;《三才地理》卷一三;《安南圖志》;《四夷廣記》;《嶠南記》卷下;《裔乘》卷二、三、七;《東西洋考》卷一-三、九-一二;《閩書》卷三九、一四六、一五0;《武備志》卷二0二、二一0、二一三、二二三、二二七、二三六、二三八;《職方外紀》卷一、五;《華夷記》卷四;《象胥錄》卷一、三-五;《世法錄》卷八二;《馭交記》卷一-五、八、九﹔《指南》;《利病書》卷九一、九三、九七、一0四、一一二、一一八-一二0;《坤輿全圖》;《外國詞》;《譯史》卷三;《譯史紀餘》卷二;《荒史》;《讀史紀》卷二-四、九、九九-一0一、一0五、一一二;《讀史圖》卷一、二、四;《四譯館考》卷一、三;《海外紀事》卷四、五;《西南洋圖》;《海國錄》;《南洋論》;《明史》卷二-四、六-一六、一八、四九、六八、七0、八一、一二六、一三七、一五四、一六八、一八一、二00、三0四、三0八、三一四、三二一、三二三-三二六;《輿地全圖》;《吧城紀》;《清貢圖》卷一;《續通典》卷一四八;《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四二三、四二四;《續通考》卷二三七-二三九、二四二、二四三;《續通志》卷六三八;《清通典》卷九八;《清通考》卷二九六、二九七;《海錄》卷上;《嘉慶志》卷五五二、五五三、五五七、五五九、五六0;《海關志》卷二、四、二一、三0;《清史稿》卷五二七。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