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勘
      《征緬紀略》﹔《清史稿》卷五二八。在今緬甸﹐一說即仰光(Rangoon)。

伊祿
  《諸蕃志》卷上大食國。即今伊拉克(Iraq)。

伊代瑪
  《清通考》卷二九七;《嘉慶志》卷五五九。當為尹代瑪之訛,見該條

伊祿咕
  《海錄》卷中小呂宋,“所屬地有名伊祿咕者,小呂宋一大市鎮也”。應指菲律賓呂宋島西北的伊羅戈(Ilocos)。

伊奢城
  《寰宇記》卷一七七。即伊奢那城之略,見該條。

伊爛拏山
  《西域記》卷一0伊爛拏鉢伐多國。即今印度比哈爾邦孟吉爾(Monghyr)東面三英里之畢爾巴哈爾(Pirpahar)山。另見《慈恩傳》卷三;《方志》卷下:《珠林》卷二九;《經音義》卷七七。

伊奢那城
  又作伊賞那補羅,或誤為賞那補羅、伊奢城。《隋書》卷八二,“(真臘國)其王姓刹利氏,名質多斯那。自其祖漸已強盛,至質多斯那,遂兼扶南而有之。死,子伊奢那先代立。居伊奢那城”。一般將該名還原為Iśanapura。或謂即柬埔寨碑銘所載國王伊奢那跋摩(Isanavarman)建立的都城毗耶陀補羅(Vyadhapura),後來水真臘的都城婆羅提拔也位於此。故地一說在今柬埔寨波蘿勉省的巴南(Ba Nam)附近,也有的認為在吳哥(Angkor)一帶。另見《北史》卷九五;《通典》卷一八八;《舊唐書》卷一九七;《唐會要》卷九八;《御覽》卷七八六;《通志》卷四一、一九八;《通考》卷三三二;《東西洋考》卷三。

伊麻羅里山
  《文獻通考》卷三三二注輦,“三文離本國,舟行七十七晝夜,歷那勿丹山、婆里西蘭山至占賓國。又行六十一晝夜,﹔歷伊麻羅里山至古羅國。國有古羅山,因名焉。又行七十一晝夜,歷加八山、占不牢山、舟寶龍山至三佛齊國。又行十八晝夜,度蠻山水口.歷天竺山,至賓頭狼山,望東西王母塚,距舟所將百里。又行二十晝夜,度羊山、九星山,至廣州之琵琶洲。離本國凡千一百五十日至廣州焉”。或謂在今緬甸的伊洛瓦底(Irrawaddy)江口一帶。一說位緬甸西南端的訥格雷斯(Negrais)角略北。另見《宋史》卷四八九;《集事淵海》卷四七。

伊羅鉢底水
  《五天竺傳》。梵名Airāvatī,又名阿恃多伐底,即今印度恒河支流甘達克(Gandak)河。

伊洛瓦諦江
  《清史稿》卷七四,“由大盈江之新街入伊洛瓦諦,經阿瓦至仰光海口行輪”。即今緬甸的伊洛瓦底(Irrawaddy)江。

伊賞那補羅
  《西域記》卷一0﹐三摩呾吒國,“(三摩呾吒)從此東北大海濱山谷中有室利差呾羅國。次東南大海隅有迦摩浪迦國。次東有墮羅鉢底國。次東有伊賞那補羅國。次東有摩訶瞻波國,即此云林邑是也”。一般認為即伊奢那城,梵文Iśanapura音譯,“pura”即城的意思。詳伊奢那城條。另見《慈恩傳》卷四。

伊爛拏鉢伐多
  《西域記》卷一0伊爛拏鉢伐多國,梵名Irana-parvata音譯,印度古國,在今比哈爾邦邦孟吉爾(Monghyr)一帶。另見《方志》卷下;《慈恩傳》卷三。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