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六甲
  《順風》新村爪哇至瞞剌咖山形水勢之圖條。即今馬來西亞的馬六甲(Malacca)。參滿剌加條。

摸趺
  《書鈔》卷一二五引《吳時外國傳》;《御覽》卷三四七。或謂即橫趺國,在今印度東岸或馬來半島,今地無考。

摩曳
  《華夷圖》;《新唐書》卷二二二下;《續通志》卷六四0。或在今緬甸,今地不詳。參坤朗條

摩迦
  《宋會要稿》冊一九九。或謂即摩竭提、摩揭陀,見該條;或謂即今沙特阿拉伯麥加。另見《經音義》卷五九;《唐會要》卷一00;《玉海》卷一五四。

摩訶
  《唐會要》卷一00。即摩訶新的訛略,見該條及新國條。

摩鄰
  《經行記》摩鄰國。故地或謂為今肯尼亞的馬林迪(Malindi);或謂即今北非摩洛哥(Morocco)一帶,原名Maghrib,即馬格里布之略。

摩勒
  《續僧傳》卷一菩提流支。或謂即摩臘婆,見該條;或謂即摩臘,見該條。另見《續通志》卷六三八。

摩逸
  又作麻逸、麻葉磨葉,或誤為縻逸。《寰宇記》卷一七九,“(渤泥國)去摩逸三十日,去占城與摩逸同帆之日,皆以順風為計,不則無限日”。故地或謂指今菲律賓的民都洛(Mindoro)島,或謂在呂宋島。也有的主張兼指呂宋島和民都洛島,或泛指菲律賓群島。參麻逸條。另見《通考》卷三三二;《宋史》卷四八九;《渤泥記》;《圖書編》卷五九;《裔乘》卷七。

摩臘
  《新唐書》卷二二二下瞻博;《冊府》卷九七0;《續通典》卷一四八;《玉海》卷一五三。或謂即秣羅矩吒之簡,見該條;或謂即沒來,見該條。

摩頭羅
  《法顯傳》。即秣菟羅,見該條。另見《翻梵語》卷八。

摩訶剌
  《水經注》卷一引《西域志》,“新頭河經罽賓、犍越、摩訶剌諸國而入南海”。或謂即摩訶剌佗國之簡,見該條。此地有納馬達(Narmada)河及塔比(Tapi)河入坎貝灣,《西域志》或誤為印度河。

摩訶新
  又作莫訶信洲,或誤為摩訶國、新國。《寰宇記》卷一七七,“金利毗逝國,在京西南四萬餘里,行經丹丹國、摩訶新國、多隆國、者埋國、婆樓國、多郎婆黃國、摩羅逝(遊)國、真臘、林邑國,乃至廣州”。或謂即十一世紀印度尼西亞爪哇碑銘中Mahasin一名的對音,在爪哇島西部,一說在新加坡。也有的認為是加里曼丹島南部馬辰(Bandjarmasin)一名後半部分的譯音。

摩訶賴
  《類聚》卷七六引《西域志》,“摩訶賴國有阿耨達山,王舍城在山東南角”。即Maha Rajgir的譯音,指王舍城,在今印度比哈爾邦西南拉傑吉爾(Rajgir)。

摩度羅
  《經音義》卷二二。即秣菟羅,見該條

摩突羅
  《經音義》卷二二。即秣菟羅,見該條

摩羅逝
  《寰宇記》卷一七七。即摩羅遊之誤,見該條。

摩羅遊
  《唐會要》卷一00,“金利毗迦,……行經旦旦國、訶陵國、摩訶國、新國、多薩國、者埋國、婆婁國、多郎婆黃國、摩羅遊國、真臘國、林邑國,乃至廣州”。故地一般認為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占碑(Jambi)一帶,參末羅瑜條。另見《冊府》卷九七0。

摩羅游
  《新唐書》卷二二一下。即摩羅遊,見該條。另見《玉海》卷一五三;《通考》卷三三九。

摩羅婆
  《高僧傳》卷三求那跋摩。即摩臘婆,見該條。

摩偷羅
  《珠林》卷九八﹔《經音義》卷二二﹔《翻梵語》卷四。即秣菟羅,見該條

摩臘婆
  《西域記》卷一一摩臘婆國,梵文Mālava音譯,印度古國,或謂在今古吉拉特邦東部馬希河一帶。另見《慈恩傳》卷四;《方志》卷下;《珠林》卷二九。

摩耽山
  《南齊書》卷五八東南夷,“永明二年……(扶南)那伽仙詣京師,言其國俗事摩醯首羅天神,神常降於摩耽山”。或謂在今柬埔寨或泰國,今地不詳。

摩揭陀
  又作摩伽陀、摩竭提、摩揭陁。《西域記》卷七、八摩揭陀國上、下。梵文Magadha 音譯,印度古國,在今比哈爾邦巴特那(Patna)及伽耶(Cayā)一帶。另見《類聚》卷四﹔《方志》卷上;《續僧傳》卷一;《寄歸傳》卷一;《初學記》卷二三;《六帖》卷七九;《珠林》卷四﹔《經音義》卷二;《通典》卷一九三;《雜俎》卷一八﹔《唐會要》卷一00;《舊唐書》卷一九八;《新唐書》卷四三、二二一上;《太平廣記》卷四0六;《御覽》卷七九二;《寰宇記》卷一八三;《冊府》卷七九0﹔《宋僧傳》卷三﹔《通志》卷一九六﹔《文昌雜錄》卷一;《玉海》卷一五四;《翻譯集》卷七;《翻梵語》卷六;《證類本草》卷九;《宋會要稿》冊一九七;《宋史》卷四九0;《通考》卷三三八;《集事淵海》卷四七;《南詔野史》卷上、下;《圖書編》卷六0;《四夷廣記》;《咸賓錄》卷三;《裔乘》卷三;《世法錄》卷八一;《本草》卷一四;《花木考》卷五;《讀史紀》卷六五;《譯史》卷二;《荒史》;《續通志》卷六三七。

摩竭提
  《法顯傳》;《水經注》卷一;《高僧傳》卷三;《類聚》卷七三;《續僧傳》卷四;《通典》卷一九三;《珠林》卷一一;《御覽》卷七九七;《寰宇記》卷一八三;《吳船錄》;《翻譯集》卷四;《通志》卷一九六;《通考》卷三三八;《清統志》卷四二四。即摩揭陀,見該條。

摩鍮羅
  《翻梵語》卷八;《經音義》卷七四。即秣菟羅,見該條

摩賴耶
  《宋僧傳》卷一金剛智傳。為阿拉伯語Malaya-bar簡譯,即今印度西南沿岸的馬拉巴爾(Malabar)海岸一帶。

摩利烏特
  《新唐書》卷二二二下;《續通志》卷六四0。或在今緬甸,今地不詳。參坤朗條

摩訶瞻波
  《西域記》卷一0,“(三摩呾吒國)從此東北大海濱山谷中有室利差呾羅國。次東南大海隅有迦摩浪迦國。次東有墮羅鉢底國。次東有伊賞那補羅國。次東有摩訶瞻波國,即此云林邑是也”。一般認為即梵文Mahā Champā的譯音,義為大瞻波。其地在今越南的中南部,即占婆國、占城國,與印度半島上的瞻波國有別。另見《方志》卷下;《慈恩傳》卷四。

摩訶剌侘
  侘一作他。《西域記》卷一一摩訶剌侘國。梵文Mahārāstra音譯,印度古國,在今哥達瓦里河上游及該河與克里希那河間一帶,其都城在孟買東北的納西克(Nasik)附近。另見《慈恩傳》卷四;《方志》卷下;《續僧傳》卷四;《珠林》卷二九。

摩羅耶山
  《經音義》卷二三;《翻譯集》卷九。即秣剌耶山,見該條

摩訶娑羅邑
  《西域記》卷七戰主國。梵文Mahāśāla音譯,在今印度中游貝拿勒斯(Benares)東部加齊普爾(Ghazipur)東南恒河南岸。

摩醯濕伐羅補羅
  《西城記》卷一一摩醯濕伐羅補羅國。梵文Maheśvarapura音譯,印度古國,今地眾說不一。或謂在今恒河上游支流昌巴爾(Chambal)河南岸瓜廖爾(Gwālior)及其附近一帶;或謂在納爾巴達河上游曼德拉(Mandala)一帶。另見《慈恩傳》卷四;《方志》卷下。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