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密
  《冊府元龜》卷九七0,“(貞觀)十二年正月,僧高、武令、迦乍、鳩密等四國遣使朝貢,並南荒之小國也,朝中國自是始通,衣服、言音與林邑同俗”。或謂與吉蔑、閣蔑等均為柬埔寨 Khmer 族名的譯音,今通譯高棉。參吉蔑條。另見《華夷圖》;《新唐書》卷二二二下;《玉海》卷一五三;《通考》卷三三一;《利病書》卷一一九;《續通志》卷六三八。

鳩尼羅
  《異域志》卷上鳩尼羅國。今地無考。

鷲峰
  亦稱鷲峰山。《西域記》卷九摩揭陀國下。在王舍城東北,即今印度比哈爾邦西南拉傑吉爾(Rajgir)附近的賽拉(Sailagiri)山。另見《慈恩傳》卷三﹔《方志》卷下;《續僧傳》卷四;《寄歸傳》卷四;《求法傳》卷上;《珠林》卷九;《經音義》卷一;《宋僧傳》卷一;《翻譯集》卷七;《翻梵語》卷三。

九州
  《航海圖》圖一七。詳九州山條。

九嶼
  《航海圖》圖一六。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岸外,或指巴都(Batu)群島。

九鈕
  《緬甸瑣記》,“九鈕城在金沙江邊,去木梳七十里”。在今緬甸中部,指瑞波東面的皎渺(Kyaukmyang),或譯考克綿。

九真
  《漢書》卷二八下,“九真郡﹝武帝元鼎六年開…﹞”。兩漢時轄境約包括今越南的清化、義靜二省。西漢時郡治在胥浦縣,即今清化市西北。其後轄境範圍漸小,明代的九真州只包括清化省的東南岸地區。另見《漢書》卷六、八、二四下,九五;《異物志》;《南州志》;《三國志》卷四、四八、五三、六0;《草本狀》上、中、下;《南方記》;《廣志》;《交州記》;《華陽國志》卷四、一0中;《後漢書》卷七六、八六;《林邑記》;《南越志》;《廣州記》;《宋書》九二、九七;《水經注》三六、三七;《南齊書》三四;《要術》卷六、一0;《書鈔》卷三一;《類聚》卷八二、八四、八五、八九、九五、九七;《梁書》卷五四;《陳書》卷一;《隋書》卷三一;《晉書》卷八九、九二、九七;《南史》卷七0、七八;《北史》卷九五;《珠林》卷三二;《初學記》卷八、一六、二九、三0;《通典》卷一七二、一八四、一八八;《經音義》卷一一;《元和志》卷三四、三八;《六帖》卷八0、九五、九七、《北戶錄》卷二;《廣記》卷一二七、四三四;《御覽》卷九、一三、七四、一七二、三七一、六九八、七一0、七八五、七八六、八一一、八二五、八六一、九00、九一0、九二一、九二四、九二八、九三七、九五七、九七一-九七四、九八二、九九五;《寰宇記》一六四、一七0、一七一、一七六、一七七;《事類賦》卷二、一四、二0;《冊府》卷九五七、九五八、九六三、九六八、九七七、九八三、九八四、九八九、一000;《舊唐書》卷四一﹔《新唐書》卷四三上;《元豐志》卷一0;《證類本草》卷九、一一、一二、二八;《香譜》卷上;《與地廣記》卷二、三八;《指掌圖》;《通志》卷四0、一九八;《虞衡志》;《代答》卷一;《西漢會要》卷二九;《與地紀勝》卷八九、一0三、一0八、一二三、一二四;《東漢會要》卷三八、三九;《事林》卷三;《方輿勝覽》卷三四、四0;《玉海》卷一五二、一五四;《通考》卷三二三、三三0-三三二;《元一統志》卷九、一0;《安南志略》卷一、四、五、一四、一五;《宋史》卷四八八;《元史》卷六三;《集事淵海》卷四七;《交趾總志》卷一-三;《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越嶠書》卷一、三、八、一0;《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安南圖說》;《明四夷考》卷上;《殊域錄》卷五-七;《荒徼考》卷一;《本草》卷一四、一七、一八、三一、三三-三五、三九、四六、四七;《咸賓錄》卷六;《四夷雄略》卷一;《安南圖志》;《四夷廣記》;《嶠南記》;《裔乘》卷二;《東西洋考》卷一、二、九、一二;《武備志》卷二三八;《華夷記》卷四;《象胥錄》卷三、四;《世法錄》卷八二;《馭交記》卷一、二;《利病書》卷九七、一0六、一一八、一一九;《譯史》卷三;《讀史紀》卷二-五、一一二;《讀史圖》卷四;《明史》卷一二九;《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四二四;《清通典》卷九八;《清通考》卷二九六;《嘉慶志》卷五五三、五五六、五五九;《海關志》卷二;《清史稿》卷五二七。

九峰
  《海錄》卷中尖筆闌山。詳尖筆闌條

九離
  《通典》卷一八八,“拘利國﹝一云九離﹞”。與九稚、九雉等均為拘利同名異譯,在今馬來半島,詳拘利條。另見《通考》卷三三二。

九稚
  《御覽》卷七八八,“《隋書》曰:…拘利國﹝一作九稚﹞”。《梁書》卷五四,“(范曼)…乃治作大船,窮漲海,攻屈都昆、九稚、典孫等十餘國”。詳拘利、九離條。另見《寰宇記》卷一七七;《冊府》卷九五七。

九雉
  《通志》卷一九八,“拘利﹝一云九雉﹞”。詳九離、拘利條。

九德
  《宋書》卷三八,“九德太守,故屬九真,吳分立。”轄境約越南義靜省。唐時設九德縣,今榮市附近。另見《水經注》卷三六、三七;《通典》卷一八四、一八八;《交州記》;《扶南記》;《南齊書》卷一四、五八;《類聚》卷一、九0、九五;《梁書》卷三、五四;《晉書》卷八、一五、五七;《南史》卷七、七0、七八;《初學記》卷八;《元和志》卷三八;《舊唐書》卷四一;《御覽》卷九、一七二、三五九、七八六、八九0;《寰宇記》卷一七一、一七六;《新唐書》卷四三上;《元豐志》卷一0;《輿地廣記》卷二、三八;《通志》卷一九八;《通考》卷三二三、三三一;《安南志略》卷一、一五;《元史》卷六三;《交阯總志》卷一;《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越嶠書》卷一、九;《安南傳》卷一;《廣輿圖》卷二;《安南圖說》;《圖書編》卷五九;《明續通考》卷二三五;《四夷雄略》卷一;《四夷廣記》;《東西洋考》卷二、一二;《馭交記》卷一;《利病書》卷一一九;《讀史紀》卷二-四、一一二;《讀史圖》卷四;《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嘉慶志》卷五五三。

九州山
  又作九州﹑九洲山。《星槎》後集阿魯國,“其國與九州山相望”;《東西洋考》卷九,“巴祿頭﹝其旁為九州山﹞”。九州,馬來語Sembilan的意譯,據《航海圖》及《星槎》上文所述,應指馬來半島西岸霹靂(Perak)河口外的Sembilan群島。另見《順風》各處州府山形水勢之圖條;《明續通考》卷二三六;《三才地理》卷一三;《四夷廣記》;《裔乘》卷二;《譯史》卷三;《續通考》卷二三九。

九洲山
  《星槎》前集九洲山,“其山與滿剌加國接境”。即九州山,詳該條。另見《朝貢錄》卷上;《圖書編》卷六0;《裔乘》卷七;《外國詞》。

九得苑
  《安南志略》卷一;《越嶠書》卷一。詳九德究條。

九德苑
  《安南圖說》;《四夷廣記》。詳九德究條。

九德宛
  《安南傳》卷一。詳九德究條。

九德究
  或訛作九德苑、九德宛、九德苑。《水經注》卷三六,“九德浦內徑越裳究、九德究、南陵究。……竺枝《扶南記》﹕山溪瀨中謂之究”。在越南義靜省,或謂指藍(Lam)江。另見《嶠南記》卷上。

九官人淺
  《航海圖》圖一九。指今孟加拉灣恒河口外的小島嶼。

究原
  《御覽》卷七九0引《外國傳》,“究原有獠民,出錫、鐵、雞舌香及赤白五色鸚鵡鳥。究原達永昌一歲”。或謂在今緬甸東北部、泰國北部一帶。

究不事
  《後漢書》卷八六,“肅宗元和元年,日南徼外蠻夷究不事人邑豪獻生犀,白雉”。或謂即民族名,一說謂在今越南南部至馬來半島一帶,今地不詳;一說謂在今柬埔寨,即 Kamboja 的訛音。另見《通典》卷一八八;《冊府》卷九六八;《通志》卷一九八;《越嶠書》卷三;《海關志》卷二。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