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斗
  《通典》卷一八八。即邊斗,見該條。另見《御覽》卷七八八;《寰宇記》卷一七七;《冊府》卷九五七。

班讓
  《順風》加里仔蠻回萬丹條。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西北岸的萬丹(Banten)附近,即即萬丹灣內的班姜(Panjang)島。

班納
  《坤輿全圖》。在今菲律賓呂宋島的東南部崩多克(Bondoc)半島。

班卒
  (一)又作便塾古里班卒。《島夷志略》班卒,“地勢連龍牙門後山,若纏若斷,起凹峰而盤結,故民環居焉。田瘠,穀少登。氣候不齊,夏則多雨而微寒”。一般均認為即馬來文Panchor的譯音,但新加坡海峽、馬六甲海峽一帶以此為名之處頗多,一說在柔佛(Johore)河東岸,即哥打丁宜(Kota Tinggi)南面的班卒(Panchor)。一說指馬來半島西岸麻坡(Muar)河口的Panchor。也有的認為是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東岸外的Panchor島(即今蘭散島,Rangsang),或巴塔姆(Batam)島、賓坦(Bintan)島。(二)又作賓窣、賓撮番速兒。名見《航海圖》圖一七;《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圖書編》卷五九;《四夷雄略》卷二;《三才地理》卷一三;《武備志》卷二二三;《讀史圖》卷四。一般均認為即中世紀阿拉伯人以及馬可波羅行紀中Fansur(馬來文為Panchur)的對音,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西岸,位巴魯斯(Barus)一帶。

班喀
  《清史稿》卷一五九。即今印度尼西亞的邦加(Bangka)島。

班愛
  《西南洋圖》。即今菲律賓的班乃(Panay)島。《指南》宿霧回雙口條作班愛大山。

班隘
  又有蚊罩山火山等稱,或誤為難溢。《東西洋考》卷五,“又有班隘者,即蚊罩山,……山頭火光日夜不斷,故亦名火山”。一般認為指今菲律賓棉蘭老島的阿波(Apo)火山。一說即班愛。參班愛、火山條(五)。另見《象胥錄》卷五;《世法錄》卷八二;《讀史紀》卷九九。

班溢
  《東西洋考》卷九,“又從漢澤山〔用丙午針二十更,取交溢,一名班溢〕”。即今菲律賓棉蘭老西南端的三寶顏(Zamboanga)附近的卡維特(Kawit)。《指南》往網巾礁荖條作交逸山。

班卒兒
  《明史》卷三二四,“時朝使所攜卒有遭風飄至班卒兒國者,爪哇人珍班聞之,用金贖還,歸之王所”。即班卒,見該條(一)。

班達里
  《島夷志略》班達里,“地與鬼屈、波思國為鄰,山峙而石盤”。在今印度半島西岸卡利卡特(Calicut)北面約十六英里處,今名潘達萊英尼(Pandalayini),為中世紀馬拉巴爾海岸的重要港口,阿拉伯語作Fandarāina,或譯作梵答剌亦納,參該條

班焦澗
  《吧城紀》。在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市南,今地不詳。

班愛島
  又作巴乃島、班愛大山、班愛、班愛山。《海國錄》東南洋記,“(呂宋)下接利仔叐,水程十二更。……利仔叐之東南,隔海對峙有五島:班愛、惡黨、宿務、貓務煙、網巾礁腦”,“呂宋至班愛十更”。即今菲律賓班乃(Panay)島。另見《清通典》卷九八;《清通考》卷二九七;《嘉慶志》卷五五五;《海關志》卷二四、三0。

班支尼那
  《島夷志略》須文那,在印度,今地無考。

班節系禮山
  《東西洋考》卷四文郎馬神。即單戎系蠟,見該條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