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關係史學會耿昇老會長永垂不朽!

《耿昇先生與中國中外關係史研究紀念文集》(上中下三冊)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於2022年8月出版

〈永恆的紀念——追思同辭世摯友耿昇的交往〉(香江南溟齋 陳佳榮)

耿昇學術小傳

耿昇《我的治学之道》(上)

耿昇《我的治学之道》(下)


耿昇與中外關係史學會                                     (中法文化之旅=精彩推薦)

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

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Chinese Society for Historians of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簡稱:CSHCFR﹐是從事中外關係史科研、教學、出版人員的全國性專業學術團體,是非盈利性的社會組織。學會的宗旨是從事中外關係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科研、教學、出版工作。學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登記註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負責具體管理工作。學會秘書處﹕設在北京市建國門內大街5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中外關係研究室內(郵編:100732,電話:65137744—5833


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會長兼法人代表:耿昇

耿昇,1946年12月生於河北省阜平縣,1968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法文系。1968年—1979年在外事部門任口語翻譯。1980年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外關係研究室工作。現爲研究員。除了本院工作外,還擔任中國敦煌研究院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和中國蒙古史學會理事,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會長等。現已出版譯著46部,論文100篇,譯文400餘篇﹐約計1800萬字。耿昇先生的譯著、論文、譯文等均屬海外漢學的範疇,主要集中在西域史(新疆、蒙古、西藏、敦煌)和中外關係史(16—18世紀的入華耶穌會士爲主)。1995年榮獲法國政府文化藝術勳章。


爲了法國與中國的文化因緣
——譯壇驍將耿昇

謝方

歐洲漢學自十九世紀開始擺脫了教會的羈絆之後,便在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中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問。除設立漢學講座、出版漢學雜誌和一批學術專著之外,還出現了不少權威性的學者,在法國,就有像雷慕沙、儒蓮、沙畹等儼然是執歐洲漢學牛耳的人物,其後又有考狄、馬伯樂、伯希和、葛蘭言、烈維等名家輩出。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法國漢學在歐洲的發展中一直有著重要的地位。到了20—30年代,正值中國的中西交通史處於草創階段,介紹和借鑒西方東西交通史研究的成果成爲中西交通史創立的有力催生劑。張星烺、馮承鈞兩先生爲此曾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特別是馮承鈞先生的法國漢學翻譯成就突出,共翻譯出版了西方漢學名著40餘種,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達到了空前的高水準。他翻譯沙畹、伯希和、馬伯樂、費琅等人的著作和論文,至今學者仍受其賜。馮先生不但是史學界著名的介紹法國漢學的大家,也是中西交通史的創業者之一。

然而自40年代中期之後直到70年代末,由於馮先生的去世,對法國漢學的翻譯介紹都幾成空白。而戰後法國的漢學不但又重新崛起,而且研究的領域也比過去更廣泛、更深入。如韓伯詩、石泰安、戴密微、謝和耐、榮振華等,真是代有傳人,名著叠出。但80年代以前中國的中外關係史研究僅停留在史料整理階段上。直到改革開放以後,學術研究普遍開展,引進和借鑒國外漢學成就的新人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本文介紹的耿昇先生。從80年代開始到現在,在18年間﹐他翻譯法國的漢學名著碩果累累,不但填補了馮承鈞去世以後的空白,而且在翻譯的數量上和內容的廣度上,都超越了前人,成爲近年來出現在漢學譯壇上一員少見的驍將。

耿昇先生進入漢學譯壇純屬偶然。他於1946年生於河北阜平縣,1968年畢業於北京外語學院法語系,其後分配到外交部工作。1979年便要求調離外事口,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從此他才和史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從一個對中國古代文化知識知之不多的“門外漢”,成爲在中國很有影響的專業翻譯。現在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譯審,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他這中間無疑經歷了一個刻苦奮鬥的艱辛歷程。請看這一不尋常的數位:到目前爲止,他已翻譯出版了法國漢學專著39種,計1339萬字;翻譯法國漢學論文187篇,248萬字;撰寫了介紹西方漢學的文章44篇,54萬字;總計已發表的文字達1641萬字之多,其數量在當今譯壇上尚無其匹。法國政府根據他對中法文化交流的傑出貢獻,於1995年特授予他文學藝術勳章。他翻譯的《中國和基督教》(謝和耐 著)一書也在1993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圖書二等獎。

耿昇先生翻譯介紹的法國漢學主要是歷史方面,特別是中外關係史方面的內容,這也是法國漢學的傳統和精華部分。原作者大部分都是二戰後成長起來的漢學家。從耿昇的翻譯中,我們基本上可以看到40年來法國漢學的主要成果。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國史學界所忽略的。如在敦煌學方面,耿譯有《法國學者敦煌學論文選萃》、《敦煌吐魯番歷史文書考釋》、《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藏學方面有《吐蕃僧諍記》、《西藏的文明》、《西藏史詩和說唱藝人的研究》、《西藏和蒙古的宗教》、《西藏佛教密宗》、《韃靼西藏旅行記》、《一個巴黎女子的拉薩歷險記》和《西藏的金砂與銀幣》等;西域方面有《卡爾梅克史評注》、《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五代回鶻史料》、《柏朗嘉賓蒙古行記》;基督教傳教士來華方面有《中國和基督教》、《明清間入華耶穌會士和中西文化交流》、《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中國基督徒史》;文化交流方面的有《中國文化西傳歐洲史》、《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獲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圖書一等獎)、《華樂西傳法蘭西》、《中國的猶太人》、《絲綢之路》;中國社會史有《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中國社會史》;在法國漢學方面有《法國當代中國學》、等等。其中不少是享譽世界漢學的名著。借鑒這些著作,不但可使中國史學界拓寬思路,開闊視野,而且還可豐富中國史研究的方法和內容,對提高我們的水平大有好處。正如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再讀了《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後說:“我讀了耿譯的《絲路》之後,眼前豁然開朗,仿佛看到了一個嶄新的‘絲路’。我原來根本沒有想到的問題,書中想得很深了。這大大提高了我對‘絲路’的認識。……他這一部書,即使難免有一些不足之處,但總起來看,它超過了所有前人的著作。我手不釋卷,欲罷不能,在繁忙的工作和會議之餘,幾乎是一氣讀完。我應該十分感謝阿里‧瑪札海里先生,我應該十分感謝耿昇同志。”[季羨林《絲綢之路與中國文化——讀< 絲綢之路>的觀感》,載《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年第4期]

在18年內翻譯出1600多萬字的漢學著作,也許會有人懷疑它的質量是否可靠﹐是不是粗製濫造。我也曾請一些熟諳法文的學者對他的翻譯做過檢查,但都說基本上忠於原著。當然其中也有值得推敲的譯文和一些個別的錯誤。要知道這些漢學原著都是非常專門、生僻的學問﹐一般人已難於讀懂;其中還常常夾有古代的文字,古漢語不用說,還有藏語、梵語、古波斯語、阿拉伯語、拉丁語和多種少數民族語言,連專家也感到棘手。翻譯時要查閱多種參考書和工具書,其工作量之大,可以預見。耿譯對原著中大量引用的漢籍引文,都找出古籍原文查對,因此在他的翻譯中,人名、地名、官名、制度名物等都很少有錯誤。如謝和耐的《中國和基督教》一書中大量引用傳教士和古代中國學者的著作,他都一一查考原著,這就比前此出版的另一譯者翻譯此書的質量要好得多。至於他譯的藏學名著,也是他不斷向國內外藏學專家虛心求教,苦學勤查的結果。不少人讀了他的譯著,都以爲譯者就是這方面的專家。由此可見他翻譯的態度是慎重的,他的成就也是很多人認可的。

耿昇對漢學名著的翻譯過程,其實就是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過程。他在所譯著作的前面,都撰有一篇《譯者的話》,反映他的研究所得,有些《譯者的話》無疑就是一篇很有水平的學術論文。他爲《西藏史詩與說唱藝人的研究》一書所寫的《譯者的話》,就是一篇近萬字的研究文章。文中包含了對原作者石泰安生平及著作公正客觀的論述,對著名史詩《格薩爾王》的分析評述,同時也指出了書中一些錯誤論點。由於耿昇善於在工作中進行研究和探討,因此他在國內敦煌學、藏學、佛學、西域學、中外文化交流史學各領域中,都有建樹,成了知名人物。耿昇先生現爲中國敦煌研究院的兼職研究員、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中國中亞文化學會、中國民族史學會、中國蒙古史學會、中國唐史學會、中國海外交通史學會、中國太平洋史學會、中法比較文化協會等全國學術團體的會員,法國亞細亞學會會員和法國政府文學藝術勳章獲得者。

當然,耿譯也有粗糙和失誤的地方,這是難免的。但他基本上把難啃的東西啃下來了,別人不敢譯的東西譯出來了,這是主要的成績。再舉一例。馮承鈞先生生前曾把費賴之的《入華耶穌會士列傳》全部翻譯出來了,對我國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是很大貢獻。但無論費賴之的原著和馮先生的翻譯,失誤的地方都不少。現在已有人將馮譯全稿加以訂正,準備出版,這是一件大好事。本世紀70年代法國學者榮振華曾對費賴之書作了許多重要的補充和修正,寫成《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現耿昇又將它譯爲中文,共70多萬字,1995年由中華書局出版。馮譯和耿譯二書都是必要的,可以互爲補充,構成耶穌會士研究的一套完整的資料性工具書,嘉惠書林。因此,缺點和不足是可以補正的,而成績有目共睹的事實。

最後,我忽然想起了孫毓棠先生在1979年時對我說的一段話:“我們搞歷史的有不少人看不懂外文書,也不瞭解國外的研究情況,很吃虧。歷史研究所最近來了一位青年,法語不錯,現在正讓他專門搞國外的漢學介紹。我們室(孫當時是中外關係史研究室主任)準備培養他搞中外關係史的翻譯研究。”這位青年就是現在馳騁在譯壇的驍將耿昇,他始終不負孫先生的厚望,以他特有的勤奮好學精神邁上了最高學府殿堂。現在耿先生還在盛年,可以預料,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對國外漢學的翻譯和研究做出更多的貢獻。


作者:謝方,中華書局編審, 約作於1998年)


耿昇先生譯著目錄:

絲綢之路﹐(法)布林努瓦著,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20萬字。
吐蕃僧諍記﹐(法)戴密微 著,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41萬字。
臺灣中華書局1993年再版。
敦煌譯叢,第1輯,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9萬字。
柏朗嘉賓蒙古行記,(法)韓百詩著,中華書局1985年版,12萬字。
五代回鶻史料,(法)哈密頓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9萬字。
希臘拉丁作家遠東古文獻輯錄,(法)戈岱司 著,中華書局1987年版,
11 萬字。
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法)謝和耐著,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
版,35萬字。
東突厥汗國碑銘考釋,(法)勒內‧吉羅著,新疆社會科學院1984年
版,20萬字。
西藏的文明,(法)石泰安 著,西藏社會科學院1985年版,30萬字,
王堯校訂。
從希臘到中國,(法)格魯塞著,常書鴻校訂,浙江人民美術社1984年
版,4萬字。
阿拉伯波斯突厥東方文獻輯注,中華書局1989年版,2卷﹐59萬字。
西藏和蒙古的宗教,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44萬字。
西藏佛教密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1992年再版,20萬字。
韃靼西藏旅行記,中國藏學出版社1991年版,55萬字。
中國和基督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26萬字。
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考釋,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6萬字。
中國的猶太人,(法)榮振華,(澳)萊斯利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18萬字。
國外敦煌吐蕃文書研究選譯,甘肅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30萬字。
甘川青藏古部族,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16萬字。
絲綢之路,中華書局1993年版(法國外交部資助),44萬字。
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6萬字。
明清間入華耶穌會士和中西文化交流,巴蜀書社1993年版,23萬字。
法國學者敦煌學論文選萃,中華書局1993年版(法國外交部資助),44
萬字。
西藏史詩和說唱藝人的研究,(法)石泰安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
版, 72萬字。
卡爾梅克史評注,(法)伯希和 著,中華書局1994年版。(法國外交部
資助)
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法)瑪雅爾著,中華書局1994年版,23
萬字。
1552—1800年入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法)榮振華著,中華書
局1995年版,共計2卷70萬字。
中國社會史,(法)謝和耐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5萬字。
(法國外交部資助)
一個巴黎女子拉薩歷險記,(法)大衛‧妮爾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24萬字。
中國基督徒史,(法)沙百里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35萬
字,與人合譯。
法國當代中國學,(法)戴仁 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49
萬字。
黃金草原,(阿拉伯)馬蘇第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卷72
萬字。
突厥曆法研究,(法)路易‧巴贊 著,中華書局1998年版,57萬字。
華樂西傳法蘭西,(法)陳豔霞 著,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16萬字。
西藏的文明,(法)石泰安 著,中國藏學出版社1999年版,30萬字。
發現西藏,(瑞士)米歇爾‧泰勒 著,中國藏學出版社1999年版,20
萬字。
西藏宗教之旅,(意)圖奇 著,中國藏學出版社1999年版,28萬字。
西藏的黃金和銀幣,(法)布林努瓦 著,中國藏學出版社1999年版,28
萬字。
印度—西藏的佛教密宗,(法)羅伯爾‧薩耶著,中國藏學出版社1999
年版,20萬字。
中國文化西傳歐洲史,(法)安田樸 著,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65
萬字。
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法)畢諾 著,商務印書館2000年
版,57萬字。


[2010年1月14日轉載自耕硯書壇﹕
http://www.gy108.com/viewthread.php?tid=6388&page=1&authorid=2332&sid=g60A0r]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學術資訊_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