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5-16日﹐“緬懷韓振華先生暨南海學術研討會”在海南省海口市﹐假美視五月花酒店舉行。是次會議由海南省委宣傳部﹑海南大學﹑海南省海洋漁業廳﹑中國南海研究院﹑海南大印集團有限公司﹑海南省文化歷史研究會主辦。會議論文內容﹐主要圍繞下列的主題﹕韓振華(1921-1993)先生的學術造詣﹐南海諸島的歷史與現狀﹐海南島的開放及未來﹐海洋文化及考古。

參加是次會議或親自宣讀論文者有﹕
韓卓勻(韓振華先生女公子)
陳毅明(廈門華僑博物院)
李金明(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
廖大珂(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
李國強(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
楊式挺(廣東省博物館)
司徒尚紀(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
陳光良(廣東技術師範學院-民族學院)
葉顯恩(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李慶新(廣東社科院歷史研究所)
韓   松(廣東省華僑華人研究會)
周偉民(海南大學文學院)
唐玲玲(海南大學文學院)
張   本(海南大學海洋學院)
詹長智(海南大學圖書館)
王春煜(海南省文化歷史研究會)
符海平(海南省文化歷史研究會)
郝思德(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張興吉(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
蔡   旭(海南科技職業學院)
李星良(海南省委宣傳部)
史貽雲(海南省政協)
陳   雄(長征出版社)
陳   耿(《海南日報》社)
陳信雄(台灣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林燊祿(台灣中正大學歷史學系)
張素玢(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王仁志(台灣資深畫家)
王業隆(香港《華夏紀實》雜誌)
錢   江(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陳佳榮(香港中華萬年網有限公司)

雖未與會但為會議撰寫論文者有﹕
莊國土(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
包樂史(荷蘭萊頓大學)
朱華友(中國南海研究院)
陳仲玉(台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李東華(台灣輔仁大學歷史學系)
俞劍鴻(台灣銘傳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
安樂博(澳門大學人文學院)

(附言﹕其他與會者尚多﹐因大會資料未提供﹐恕有漏載﹔若能通過本網“學友來鴻”予以補充﹐當即增訂)

在大會上﹐由韓振華先生女公子韓卓勻女士﹐代表“韓振作著作整理小組”(韓丘漣痕﹑韓卓新﹑陳佳榮﹑錢江﹑謝方)﹐向海南大學圖書館贈送該組整理﹑編輯的《韓振華選集》五卷本一套(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9-2003年出版)。會議期間﹐韓振華先生的弟子還醞釀在2011年出版《韓振華教授紀念文集》﹐待進一步協商後才全面展開工作。

(2008年12月17日訊)

附:海南籍學者韓振華:捍衛南海主權的歷史學家

[http://www.hq.xinhuanet.com 2012-07-16 15:33
http://www.hq.xinhuanet.com/news/2012-07/16/c_112448137.htm   來源: 海南日報]

廈門大學教授、海南文昌人韓振華教授,從事歷史科學研究四十多個春秋,研究領域涉及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史、中國古代海外貿易史及南海諸島史地研究等諸多方面,以廣博的學識和卓越的學術成果,成為蜚聲海內外的學者。

他生前所著《南海諸島史地考證論集》等著作,以充分的事實,表明我國對南海諸島所擁有的主權,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他認為,南海史地研究是一項嚴肅認真而又艱苦的科學工作,應該多從具體史實出發,經過考證研究得出結論,而不能先有結論後補充例證。

2008年7月的一個上午,我們來到廈門市故宮路一幢幽靜的小樓前,按了一下門鈴,應聲而出的是我國著名學者韓振華先生的遺孀韓丘漣痕女士,笑著將我們迎進屋。

客廳裏,除了一架鋼琴,沒有其他豪華的擺設,牆壁上掛著一幅1984年春天鄧小平視察廈門大學時與韓振華親切握手的彩色照片,分外引人矚目。韓夫人說,這張彩照,於同年2月10日分別刊登於《廈門日報》和《福建日報》的頭版,她一家人更是視之若寶,一直珍藏著。韓夫人用帶著閩南腔的普通話,深情回憶了韓振華先生的一生。

以史學研究為一生奮鬥目標

韓振華是怎麼走上史學道路的呢?韓夫人微笑著從韓振華的家世說起,娓娓道來。

韓振華先生原籍海南省文昌市昌灑鎮,其家族頗有聲望。曾祖父於19世紀移居福建,乃清朝一名將軍,陣亡後被清政府封為“威武將軍”;他的祖父和父親韓福海曾先後擔任過福建思明縣(今廈門市)縣長。韓振華1921年就出生於廈門這樣一個家庭。六歲時他的父親請來家庭教師讓他學習並背誦古詩文,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1942年考入福建協和大學歷史系。在系主任、著名歷史學家傅家麟(衣淩)教授的培養和鼓勵下,他對歷史學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在此期間,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史》著者)來協和大學演講。這位鼎鼎大名的學者通曉我國古代科技發展史,客觀公正地論述了我國古代科技的輝煌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傑出貢獻。李約瑟博士精彩的演講既激發了韓振華的愛國熱忱,又增進了他對自己祖國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的喜愛和認識,更堅定了他以研究我國歷史作為一生奮鬥目標的信念。

1946年韓振華從協和大學歷史系畢業,1948年獲中山大學研究歷史學碩士學位。讀研期間,師從於著名學者岑仲勉先生。韓振華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為以後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56年起,韓振華擔任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歷史室主任、所長等職,並任中外關係史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大百科全書》歷史卷編委、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理事長等。

韓振華從事歷史科學研究四十多個春秋,研究領域涉及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史、中國古代海外貿易史、古代東南亞史、東南亞華僑史及南海諸島史地研究等諸多方面,以廣博的學識和卓越的學術成果,成為蜚聲海內外的學者。

與南海結下不解之緣

韓夫人告訴我們,早在大學時代,受著名歷史學家傅家麟的鼓勵,韓振華就對古代海南史地產生濃厚的興趣,在《福建文化》上發表了他在這一領域的第一篇學術論文《唐代南海貿易志》,讀中山大學時,他的碩士學位論文是《賈耽廣州通海夷道考》。自此之後,韓先生的學術生涯便與南海結下了不解之緣。解放前後,他又連續發表了《五代時期的南海貿易》、《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間中國與印度、東南亞的海上交通》等論文,顯示了他考證南海史地的功力。

關於如何進行南海史地研究,韓先生結合自己的寫作實踐對他的博士生錢江等談了這方面的體會。他說:“搞南海史地研究首先要掌握有關的中國古籍、古代地圖。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關於南海的記載,繁而不詳、混而不清的情況較多,需要下功夫爬梳清理。同時也要注重有關的外文史科,尤其是外國人的遊記中所包容的十分珍貴的南海史料。南海問題很複雜,研究這個問題還必須掌握有關學科如語言學(包括方言、對音等)、人類學、考古學、天文氣象學等,因為這些學科與南海史地研究有較多的關係。只有拓寬知識面,把握相關學科的相互滲透,才能深化這方面的研究。南海史地研究牽涉不少自然科學的知識,為此必須增加有關數學、海洋學、地質學等方面的知識容量。”他還深有體會地對他們說:“在南海史地研究中,我感觸較深的是如何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問題。尤其是在史地考證方面,既不能完全抹煞前人的成果,也不能一概盲從。但是現在的一些學術研究只沿用前人的結論,而不思索前人的例證或結構之得出的根據和過程,這種傾向是不可取的。我認為必須真正瞭解前人史地考證成果的來龍去脈。人云亦云,甚至以訛傳訛,很難進一步解決諸多史地問題。”

實地調查考證南海諸島主權

身為史學家,韓先生一向十分重視史料的收集、整理和使用。為了論證南海諸島的歷史主權,他帶領其他同事一起走遍了國內各主要圖書館,通過艱苦努力,查閱積累了大量的中外文資料,不分晝夜地加以深入的考辨和系統的分析,簡直把自己變成一部不知疲勞的機器。

1977年,年已六旬的韓振華對西沙群島和海南島親履詳勘、實地考察,不畏長途跋涉,克服出海暈船嘔吐等種種困難,在氣溫高達40餘度的西沙群島上堅持工作,訪問漁民,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談起這次實地考察,韓振華不無感慨地說:“苦是苦,而且很費時間、很消耗體力,所得結果也未必都理想,但是經過調查,增加了感性認識,這是從古籍上、書本上得不到的。這種具體感受對我以後的研究有很大幫助。研究邊疆史地的人到邊疆進行實地考察是十分必要的。”

韓振華認為:“南海史地研究是一項嚴肅認真而又十分艱苦的科學工作,論證南海諸島歷史主權不僅是歷史研究的內涵,而且也是對後人、對世界和平的負責。因此應該多從具體史實出發,經過考證研究得出結論,而不能先有結論後補充例證。這是目前在南海史地研究中應當注意的。”

“發出中國學者應有的聲音”

韓先生是一位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深沉的使命意識的學者,他說:“南海史地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同別國的關係相聯繫,較為敏感,固然應該慎重,但我認為,學者們不能因此而束縛手腳,而是要下功夫抓緊進行研究,發出中國學者應有的聲音。”當先生得知越南當局說什麼19世紀時越南的嘉隆皇帝已佔領了帕拉賽爾群島等謬論時,韓先生當即廣泛引中外有關資料,並結合在西沙群島和海南的實地調查,一口氣撰寫了《西方史籍上的帕拉賽爾不是我國西沙群島》(發表於1980年4月5日《光明日報》)等論文,指出16、17世紀至19世紀初的帕拉賽爾是自北緯12度至17度,東經109.2度至110.2度的未經調查清楚的所謂航海危險區,它與西沙群島無關。當時的西沙群島被外國人稱為“眼鏡灘”或“干豆(Cantao)”,而不是被稱為帕拉賽爾。到19世紀中葉以後,帕拉賽爾這個名稱才被外國人移去作為西沙群島的專稱,這就有力地戳穿越南當局提出的材料純屬張冠李戴、魚目混珠的假材料。

這兩篇文章發表後,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韓振華的考證,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布的《中國對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主權無可爭辯》文件所採納。外交部對他的研究成果給予很高的評價。後來,韓振華把這些論文彙編成《南海諸島史地考證論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和《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前者被國家教育委員會高教一司編入《全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選編(第二輯)》。韓先生還主編了《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彙編》(東方出版社1988年版),出版後影響廣泛,我國外事部門對該書給予高度的評價:“這本史料彙編匯集了廣泛的材料,以充分的事實,表明我國對南海諸島所擁有的主權,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身臥病榻心繫南海

進入1990年代,韓先生積勞成疾,病魔纏身,不得不中止了其他一些科研工作,但他始終沒有放鬆對南海史地的研究,身臥病榻卻心繫南海,先後發表了《南海九島(九峙)和九洲洋》、《南沙群島史地研究劄記》、《南沙群島古地名考》、《宋代的西沙群島與南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娘娘廟和珊瑚石小廟》、《海南柵(西沙群島)與青廉頭(中沙群島最北部)考》、《宋元時期有關南沙群島的史地研究》等九篇論文。這些論文,論據充分,論點鮮明,為我國制定關於南海主權的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依據。

在病中,韓先生曾無限感慨地對他的夫人說:“我已把全部精力獻給我國的歷史科學,並儘了所能盡的一切力量。即使這樣,哪怕再有幾倍的歲月和精力,也探索不盡,完成不了我現在已發現的歷史問題和希望深化研究的課題。”韓夫人說:“先生總是一個閒不住的人。身體動過手術剛剛恢復,就急著看書、查資料,思考問題。”

1993年5月下旬,韓先生的病情加重,被急送到鼓浪嶼醫院,臨行前還叮囑夫人:“我的身體有病,但腦子的活動從未停止過。在南海諸島的研究中,我又發現有兩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已經構思好了,觀點和材料也有了,待我從醫院回來後就可以寫出來。”豈料入院的第四天(5月28日)的上午,韓先生在同前來探望他的朋友交談一陣後,像平時一樣仰臥在床上休憩。過了一會兒,家裏人才猛然發現:這位勤奮一生的學者,心臟已經停止跳動,溘然長逝了。

史學領域永不熄滅的明燈

韓先生離世後,外交部政法司、亞洲司的唁電稱:“韓振華先生生前在南海史地領域的研究,對捍衛我國領土作出了貢獻。”為紀念韓振華先生,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推出韓先生有關南海主權研究論文集——《韓振華選集之四:南海諸島史地論證》,其中增錄了先生的許多新作。

2008年是韓振華教授逝世15週年。當年,海南家鄉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學者,由海南省委宣傳部、海南大學、海南大印集團和海南省文化歷史研究會於12月15日在海口聯合主辦“緬懷韓振華暨南海學術研討會”。來自北京、廈門、廣州、香港、台灣和海南的三十多位專家學者聚集一堂,共同緬懷韓振華先生,稱他為史學領域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大家高度評價了韓振華先生在南海史地研究領域的卓越貢獻與高尚品格,指出韓振華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所體現出廣闊的學術視野、嚴謹的科學精神、強烈的時代精神、深沉的使命意識,是永遠值得我們仿效的。(王春煜 符海平)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學術資訊_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