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坤輿圖說》到《海國圖志》

在清代前期,國人亦不乏有關海外諸國之撰述,如陳倫炯的《海國聞見錄》,程遜我的《噶喇吧紀略》,王大海的《海島逸志》,謝清高的《海錄》,等等。這些著作有的範圍雖然很廣,並記及外國之近況,如《海國聞見錄》、《海錄》所敘包括了亞、非、歐、美等洲,但敘述之體例仍不脫中國歷代四裔書籍之罺臼,反映當時國人對世界之認識依然相當脫離實際。

自明季起,利瑪竇、艾儒略等雖傳入西洋近代地理學之知識,但一直未被中國人廣泛接受,許多人甚至視為不經之謬說。如《清朝文獻通考》謂 「至意達里亞人所稱天下為五大洲,蓋沿於戰國鄒衍裨海之說,第敢以中土為五洲之一,又名之曰亞細洲,……語涉誕誑」云云。故當時介紹世界各國情況而又比較翔實者,多半仍為來華之西方傳教士。其中比較著名的是比利時人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一1688),他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製作《坤輿全圖》刊行,此乃世界全圖,分成兩半球,記載各大洲諸國之地名,頗為詳備。同時﹐又參考利瑪竇、艾儒略等之著作,撰成《坤輿圖說》兩卷。卷上記地體之圜、地圖、地震、山岳、海水之動、海之潮汐、江河、天下名河、氣行、風、雲雨、四元形之序並其行、人物等。卷下敘述亞細亞洲(Asia)、歐邏巴洲(Europe)、利未亞洲(Libya,or Africa)、亞墨利加洲(America)、墨瓦蠟泥加洲(Magellanica),及諸洲所屬各國、各島情況,另尚有四海總說、海狀、海族、海產、海舶、異物圖、海舶圖、七奇圖、公樂場圖,等等。

西方近代地理學之影響還表現在用比較科學之方法測繪中國及鄰國之地圖。如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至五十七年(1718年),在法國傳教士杜德美(Petrus Tartoux,1668一1720)的主持下,完成了《皇輿全圖》(又稱《(清內府一統輿地祕圖》)之測繪,採用經緯圖法、梯形投影,比例約一百四十萬分之一,關內十五省及關外滿蒙等地皆經測量成圖。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此圖之基礎上又完成了《清乾隆內府輿圖》(又名《乾隆十三排地圖》),共一百零四幅,縱分為十三排。該圖東至大海,西達蔥嶺,北接西伯利亞,南抵南海諸島及印度洋。它不僅是空前未有之中國大地圖,也是一幅當時世界上最完全的亞洲全圖。

此外,有山西平陽人樊守義(1682一1753)於康熙四十六(1707年)赴歐,在外居十數年,五十九年(1720年)返國,蒙聖祖欽召,乃著《身見錄》以進。該書敘其由澳門經巴打斐亞(今印尼之雅加達)而赴亞墨里加洲之巴以亞(今巴西),後渡大西洋而至歐洲,抵波爾多爾(今葡萄牙)、依大利亞(今意大利)、巴斯尼亞(今西班牙)、羅瑪(今羅馬)等等地方,復自波爾多爾歸國。是為國人所撰中文第一部歐、美之遊記,彌足珍貴。該書附殘抄本《名理探》之後,藏羅馬國立圖書館,方豪《中西交通史》第四冊曾予引錄。

直至1840年鴉片戰爭前後,中國人方逐漸採用近代科學方法來認識世界,並編譯出有關世界史地的大部頭著作。鴉片戰爭前夕,林則徐(1785一1850)為瞭解西方情況,請人譯述英國慕瑞(Hugh Murray)《世界地理大全》),輯成《四洲志》一書.,包括五大洲中三十多國之史地情況,是當時中國一部較有系統之世界地理志。林則徐被罷官後,囑咐魏源(1794一1857)續編該書,源乃以《四洲志》為基礎,「再據歷代史志及明以來島志及近日夷圖、夷語,鉤稽貫串,創榛闢莽,前驅先路」而成《海國圖志》一書(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刻本僅五十卷,1847年、1852年又先後增修為六十卷、一百卷本)。據魏源自稱「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全書包括東南洋各國、西南洋五印度、小西洋利未亞洲、大西洋歐羅巴各國之沿革圖及大量文字,係當時中國人所編撰的最詳備之世界史地鉅著。

《海國圖志》同《四洲志》,以及徐繼畬(1795一1873)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刊行的《瀛寰志略》,都是鴉片戰爭前後中國人編、譯的比較系統的世界地理志,在當時頗具影響。它們之問世,如同1840年鴉片戰爭之改變中國歷史一般,表明中國同外國之交通已發展到一個嶄新的時期,古代傳統的中外交通史業已告終。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八編  清代前期之中外關係_ 第一章 清代前期對外交往概況_
第三節   對世界情況之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