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對世界情況之新認識

從四夷館到四譯館

明、清時代,朝廷曾設立四夷館或四譯館﹐作為翻譯邊疆民族及鄰國語言文字的專門機構,對促進中外交流起了頗大的作用。

「四夷館」之名在《洛陽伽藍記》已有記載,不過它係北魏在洛陽所設,以居四鄰各國來歸者,凡吳人來投者處金陵館,北夷來附者處燕然館,東夷來附者處扶桑館,西夷來附者處崦嵫館。此與明代之四夷館功能不同。明代四夷館乃為翻譯番夷所上異族異國文書而特設。據《明實錄》 載,早在洪武十五年 ( 1382年 ) 正月,已 「命翰林院侍講火原潔等,編纂《華夷譯語》」,此乃以漢文譯蒙古語文。永樂五年(1407年)三月,「因四夷朝貢,言語文字不通,命禮部選國子監生蔣禮等三十八人,隸翰林院,習譯書,人月給米一石。遇開科仍令就試,仍譯所作文字,合格准出身。置館於長安左門外處之」。

關於明代之四夷館,《大明會典》述其建置沿革頗明: 「凡四方番夷翻譯文字,永樂五年設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因、百夷、高昌、緬甸,選國子監生習譯。……正德六年(1511年),增設八百館。萬曆七年(1579年),增設暹羅館」。明王宗載之《四夷館考》列有諸館所包括的地區或國家名:

         韃靼館:韃靼  兀良哈
         女直館:女直
         回回館:回回  撒馬兒罕  天方  土魯番  占城
                  日本  爪哇  真臘  滿剌加
         西番館:西番
         高昌館:高昌  哈密  安定  阿端  曲先  罕東
                  魯陳  亦力把力  黑婁
         百夷館:百夷    孟養  孟定  南甸  干崖  隴川
                  威遠州  灣甸  鎮康  大候  芒市  景東
                  鶴慶   者樂甸
         緬甸館:緬甸
         西天館:西天
         八百館:八百  老撾  車里  孟艮
         暹羅館:暹羅

《四夷館考》一書,羅振玉曾據明鈔本點勘出版,即東方學會本。因鈔本殘缺,無目錄、序跋等,羅氏誤考為汪俊所撰。該書文中稱「今上嗣曆之六年,余承乏提督,會暹羅使者來庭,始闢館授譯課業」,據《四譯館則》、《增定館例》﹐王宗載於萬曆六年任陞大理寺右少卿歷巡撫江西右僉都御史,本堂提名提督卿﹑提督少卿,另該書後發現別本有王宗載萬曆八年之序,故為王宗載提督四夷館時所撰無疑。
    
清初襲明代之舊制,但將四夷館更名為四譯館,並省卻蒙古、女真二館。據清江蘩之 《四譯館考》(康熙三十四年自序)﹐當時的四譯館共分回回、西番、暹羅、高昌、百譯(夷)、緬甸、西天、八百等八館。及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併入會同館,更名會同四譯館,並合原來的八館為西域、百夷二館。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八編  清代前期之中外關係_ 第一章 清代前期對外交往概況_
第三節   對世界情況之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