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殖民者之侵華

自十六世紀初起,隨著地理大發現與歐亞新航路之開闢,歐洲殖民者紛紛東來,並入侵中國。首先是葡萄牙人,其次是西班牙、荷蘭人,稍後至清初則為英、法等國。

葡萄牙人從達.伽馬直航東印度成功之後,立即將其勢力伸張於東方。正德五年(1510年),葡人佔領印度之果阿(Goa)以為侵略東方之據點。次年,文佔領了滿刺加(Malacca),然後逐漸向中國進侵。正德十二年(1517年),葡人突入廣東東莞縣界,進抵屯門(在九龍西北面的蛇口一帶),被明軍所逐。嘉靖二年(1523年),葡人寇廣東之新會,明軍擊敗之﹐擒殺七十餘人,獲其二舟並佛郎機炮。此後,明廷即封鎖通商口岸,嚴禁與葡人質易。葡萄牙人遂與倭寇勾結,由馬來半島的滿剌加、彭亨等處至雙嶼(浙江象山港外),騷擾浙江沿海數十年。復聚眾犯福建漳州之月港(即海澄,今龍海)、泉州之浯嶼(即金門)。

嘉靖二十二年(1553年),葡人趨濠鏡,言舟觸風濤縫裂,水濕貢物,願借地晾曬,竟強行上岸,海道副使汪柏賄許之。《日本一鑑》繫其事為嘉靖二十三年。按濠鏡又作壕鏡或蠔鏡澳,即今澳門,《明史》云「壕鏡在香山縣南虎跳門外」,因屬香山縣故又稱香山澳。據明代龐尚鵬《百可亭摘稿》卷一之《陳末議以保海隅萬世治安疏》曰,「由雍麥至蠔鏡澳,計一日之程,有山對峙如臺,曰南北臺,即澳門也」。至於澳門之外文名Macao或Macau或為「媽祖閣」(天后廟)之略譯。據葡人所記,彼之租借澳門為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總之,葡萄牙人自強佔澳門後,不數年間即「築室建城,雄踞海畔,若一國然。……高棟飛甍,櫛比相望,閩、粵商人趨之若騖。久之,其來益眾,諸國人畏而避之,遂專為所據」(《明史.佛郎機傳》)。

跟蹤葡萄牙人而東來的是西班牙人。西班牙人在隆慶五年 (1571年)侵佔了呂宋,此即《明史》所云「萬曆中(1573-1619年),破滅呂宋,盡擅閩、粵海上之利,勢益熾」。西班牙殖民者對菲律賓的土著居民及華僑均加凌辱與壓迫,故有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華人潘和五率眾反抗之事。後來西班牙人在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和崇禎十七年(1639年)﹐又屢屢屠殺華僑。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荷蘭人繼葡、西殖民者之後,亦遺艦隊前來東方,派人探測澳門,被逐。時荷蘭政府特許的從事海外殖民掠奪之東印度公司,已於1602年宣告成立。它一面把觸角伸向爪哇、馬魯古群島諸地,一面加緊窺視中國。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和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人一再偷襲澎湖地區,未能得逞,乃轉而進掠臺灣,「侵奪臺灣地,築室耕田,久留不去」(《明史.和蘭傳》)。

臺灣舊稱流求、琉球、小琉球,另尚有北港、東蕃、雞籠、大員、大圓、大灣等名。元朝曾於至元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1292-1294年)在澎湖列島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臺灣一帶,隸屬於福建省泉州之同安縣。明末以大員為臺灣,其島名遂漸固定下來。西方國家之接觸臺灣,最早當係葡萄牙人,其航船在十六世紀途經該島,稱之曰福爾摩薩(Formosa),蓋美麗島之謂也。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人由鹿耳門(今臺南西北)侵入臺灣,先在今安平建築「熱蘭遮」城(Zeelandia,又稱臺灣城),旋又於今臺南建立「普羅文查」城(Provintia,又稱赤嵌樓、紅毛樓)。

荷蘭人入據臺南不久,西班牙人亦於天啟六年(1626年)由呂宋發兵,佔領了臺北之雞籠港(今基隆),稱聖薩爾瓦多城(San.Salvdor),復佔據淡水城。及至嘉靖十四年(1641年),荷蘭人又出兵北上,打敗雞籠、淡水的西班牙人,從而據有整個臺灣島。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七編  鄭和下西洋與明代之中西文化交流_ 第四章  明代同歐洲國家及美洲之關係_
第三節   地理大發現與西方殖民者之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