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古的西方旅行家中,最堪與馬可.波羅媲美者乃伊本.巴圖塔 (lbn Battuta,1304一1377)。這位被譽為「伊斯蘭世界的旅行家」生於北非的馬格里布(Al-Maghrib.意為阿拉伯西方,包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等國)。他自少即酷愛旅遊,1325年,他二十二歲時離開家鄉摩洛哥的丹吉爾(Tanger),一去二十四年方返回故里,長途跋涉數十萬里,足跡遍於非、亞、歐三洲。其間他曾四次朝覲麥加聖地﹐陪同欽察汗之妃回君丁坦丁堡,擔任過印度德里和馬爾代夫之法官,並曾於元順帝時以印度德里蘇丹使者之身分來過中國。1349年,巴圖塔甫返故鄉,旋又先後二度出遊,前往西班牙南部,並深入非洲中部地區。

伊本.巴圖塔後來奉摩洛哥國王之命,在首都非斯(Fes)口述其三十年的旅遊見聞,由國王秘書伊本.朱札(Ibn Juzay)記錄,該《遊記》(Rihla)於1356年完成,通常稱為 《伊本.巴圖塔遊記》(The Travels of lbn Battuta),或曰《異域奇遊勝覽》。是書對元代的泉州、廣州、杭州乃至大都均有所記敘,尤詳述了伊斯蘭教各國之情況,對研究中世紀伊斯蘭教世界之歷史、元代中西交通,以及當時非洲、西亞、中亞、南亞、東南亞各國之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風習﹐都有頗大的參考價值。除阿拉伯文本外,自十九世紀初以來該書即出現了德、法、英、葡等文之節譯或全譯本。寧夏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亦出版了該書之漢文全譯本。

綜觀伊本.巴圖塔畢生之旅程,其在中國之遊歷雖不如馬可波羅,且所記有不實乃至謬誤之處,然其所經行程、所至地域及所費年月,比之馬可波羅均有過之而無不及,其行紀敘事儘管簡潔,唯卷幅也大大超過馬可波羅。至於其以穆斯林之身分而描述在亞、非伊斯蘭諸國的見聞,白非 《馬可波羅行紀》所可取代,而他關於西北非乃至中非情況記述之早且詳,尤其難能可貴。茲將伊本.巴圖塔的旅程,尤其是由印度東來中國之情況,分成若干專題略敘於下。

     (一)初覲麥加:

1325年6月(回曆七二五年七月),伊本.巴圖塔離開丹吉爾(Tanger)前往朝覲伊斯蘭教聖地麥加(Mecca),開始其為期廿四年的首次旅遊。經特累姆森(Tlemcen)、阿爾及爾(Alger)、君士坦丁(Constantine)、突尼斯(Tunis)、的黎波里(Tripoli),而於1326年4月(回曆七二六年五月初)抵達埃及的亞歷山大城(Alexandria),旋赴米昔爾(Misr)即開羅(Cairo)。本來他想越過紅海,由吉達(Jiddah)前往麥加,故溯尼羅(Nile)河而上,但到埃及南部發現道路不寧,故又折回米昔爾,經比勒貝斯(Bilbeis)、薩勒希亞(Salhiya)而進入巴勒斯坦(Palestine)。巴圖塔先抵加沙(Gaza),後沿伯利恆(Bethlehem)、古都斯(Al Quds)即耶路撒冷(Jerusalem)、阿克(Acre)、貝魯特(Beirut)、的黎波里(Tripoli)、霍姆斯(Homs)、阿勒頗(Aleppo)、安塔基亞(Antakya)、拉塔基亞(Ladhiqiyah),於同年8月(回曆七二六年九月)到遠大馬士革(Damascus)。旋參加朝聖團,經麥地那(Medina)赴麥加朝謹。

     (二)遊歷波斯:

1326年11月中(回曆七二六年十二月二十日),巴圖塔離開麥加,遊歷兩河流域與波斯。他從麥地那東行至納賈夫(Najaf﹐在今伊拉克),順幼發拉底河而下抵巴士拉(Basrah),復行經阿巴丹(Abadan)而抵波斯之伊斯法罕(Esfahan),時為1327年5月(回曆七二七年六月)。復順設拉子(Shiraz)、庫法(Kufah)、希拉(Hillah)而到巴格達((Baghdad)。他曾從巴格達上溯底格里斯河,訪問摩蘇爾(Mosul)、馬爾丁(Mardin)等地,復返回巴格達,再度前往麥加。

     (三)屢朝聖地:

從大約1327年8月(回曆七二七年九月)至1329年10月 (回曆七二九牛十二月),伊本.巴圖塔在麥加住了兩年多,連續參加了三年的禮拜活動。1329年10月,他離開麥加前往吉達,西渡紅海而至薩瓦金(Suakin)島,復南下向也門進發,先後至塔伊茲(Taizz)、薩那(Sana)和亞丁(Aden)。由亞丁船行至東北非索馬里(Somali)半島之澤拉(Zeila), 復一路船行南下,由澤拉抵摩加迪沙(Mogadishu)、蒙巴薩 (Mombasa)以至今達累斯薩拉姆(Dar-es-Salaam)一帶。復北航回阿拉伯半島南岸,經佐法爾(Zufar)、馬西臘 (Masira)島、蘇爾(Sur)而抵阿曼(Oman),然後由霍爾木茲(Hormuz)到波斯西南部的拉爾(Lar)、尸羅夫(Shiraf),由尸羅夫渡波斯灣至巴林(Bahrain)。由巴林出發至卡提夫(Qatif),再橫越阿拉伯半島重至麥加,又一次參加回曆七三二年(1331一1332年)的朝覲聖地活動。

     (四)巡訪三洲:

回曆七三二年的朝聖活動結束後,巴圖塔又西至吉達,本想由此航海去也門、印度,但未能如願,乃渡紅海至埃及南部,再順尼羅河而下,經比勒貝斯重人巴勒斯坦。他由拉塔基亞登船沿小亞細亞半島南岸.抵達阿拉尼亞(Alanya)、安塔利亞(Antalya),復遊歷科尼亞(Konya)、開賽利(Kayseri)、錫瓦斯(Sivas)、埃津兼(Erzincan)、埃爾祖魯姆(Erzurum)、伊茲密爾(Izmir)、馬尼薩(Manisa)、巴勒克西爾(Balikesir)、布爾薩(Bursa)、伊茲尼克(lznik)、博盧 (Bolu) 、卡斯塔莫努 (Kastamonu) 。然後由錫諾普 (Sinop) 渡過黑海,抵達克里米亞(Crimea,在原蘇聯歐洲地區),復北上至不里阿爾(Bulgares,在原蘇聯伏爾加河左岸,位喀山Kazan之南),再南下抵裏海北岸的阿斯特拉罕(Astrakhan)。從這裏﹐巴圖塔曾陪送欽察汗月祖伯之妃回君士坦丁堡省親,然後又重新回到欽察汗國的都城薩萊 (Sarai,應在阿斯特拉罕北面)。
    
     (五)深入中亞:
   
約1333年7、8月間(回曆七二二年十一或十二月),巴圖塔離薩萊向亞洲腹心而進,先至花剌子模(Khorazm,在原蘇聯庫尼亞烏爾根奇Kunya-Urgench),繼至布哈拉(Bukhara)、撒馬爾罕(Samarkand),復南下經捷爾梅茲(Termez)、赫拉特(Herat)、途斯(Tus)、薩臘赫斯(Sarakhs)、內沙布爾(Neyshabur)、昆都士(Kunduz)、巴赫蘭(Baghlan)。復越過與都庫什(Hindukush)山,復來到喀布爾(Kabul),行抵印度之北部。
    
     (六)進入印度:

1333年9月中旬(回曆七三四年一月初),伊本.巴圖塔來到印度北部的旁遮普一帶(今屬巴基斯坦)。他經由拉合爾 (Lahore)、木爾坦(Multan)而來到德里王國之首都德里(Delhi)。他受到德里蘇丹的重視與優待.被委為京城的法官。巴圖塔在德里王國共住了九年,如果算到他最後由孟加拉前往中國時止,他在印度前後陸續住了十二、三年。據他所記,大約1342年1月中(回曆七四二年七、八月間,元順帝至正元年十二月),中國皇帝曾遣使至印度,贈送奴婢、絲綢、寶物給德里蘇丹,蘇丹乃命巴圖塔充當德里專使,攜帶禮品隨元使赴華。

1342年7月(回曆七四三年二月,至正二年六月),巴圖塔離開德里,經卡瑙季(Kannauj)、瓜寥爾(Gwalior)、烏賈因(Ujjain)而抵坎貝(Cambay)。復至坎大哈(Kandahar)登舟(坎大哈在阿富汗,不靠海,此處或記述有誤),不久來到印度西部的無離拔(Malabar)海岸,由芒格洛爾(Mangalore)至下里(或即馬可波羅所記的Eli,今卡利卡特Calicut北面之Maunt Delly)、梵答剌亦納(Flandrina,即卡利卡特北面之潘達萊英尼Pandalayini),而抵達卡利卡特。巴圖塔說該處是世界大港之一﹐他看見當時港內停有十三艘中國船,大者曰Junk(或指船,閩音船為「遵」),中者曰Zao(或舟的對音),小者曰Kakam(或舴艋之訛轉)。大船有三至十二帆,可載千人(水手六百、士兵四百)。因大舟均已滿載,巴圖塔乃打算從這裏乘小船赴華,然港內船舶多遭風漂沒,他未及登舟,載著其隨員及禮物的船隻已揚帆南駛。巴圖塔遂另搭船追至奎隆(Quilon),但該舟不知去向,他無法赴華,亦不敢回德里覆命,乃輾轉浪遊於印度之西海岸一帶。

大約1343年8、9月 (回曆七四四年四月) ,巴圖塔從印度的卡利卡特前往第貝特.馬赫爾(Dhibat-ul-Mahal)群島,即馬爾代夫(Maldive)群,在那裏居住了一年半,他被委為法官並遍遊馬爾代夫之大小島嶼。1344年12月(回曆七四五年八月),巴圖塔離開馬爾代夫,駛向錫蘭(Ceylon,今斯里蘭卡)島。遙望島上之細輪疊山(Sirendib,指阿聃峰Adam’s Peak)高聳入雲,宛若煙柱,乃維舟登陸,巡遊科倫坡(Colombo)及印度東南的馬八兒(Maabar)諸處。在錫蘭住了數月,復航抵印度西岸之奎隆、卡利卡特,並再度前往馬爾代夫。旋又乘舟前往孟加拉(Bengal),在薩德卡旺(Sadkawan,似應指吉大港Chittagong)登陸,後由孟加拉航向中國。

     (七)東來中國:

大約1345年8月(回曆七四六年四月),伊本.巴圖塔由孟加拉的蘇努爾卡旺(Sunurkawan,應即鎖納兒港Sunargaon)出發東航。行十五日抵巴拉那加爾(Barah Nagar,即今尼科巴Nicobar群島)。復航行二十五日抵爪哇島,其王居蘇門答臘城(此島指蘇門答臘而非爪哇島,王城在今洛克肖馬韋Lhokseumave一帶)。又沿海岸行十一天,抵穆爾爪哇(Mul Java,應指今馬來半島西岸)的港口加古羅(Kakula,應在今馬來西亞吉打Kedah或巴生Klang一帶)。又航行三十四天而抵達喀希爾(Kahil)海,即靜海(據航程應在南海西部,或指爪哇海一帶。一說指太平洋Pacific Ocen)﹐停留三十七天。旋抵塔瓦利西(Tawalisi),在凱魯卡利(Kailukari)港停泊。此處之今地眾說不一,有以之當蘇祿(Sulu)、西里伯斯(Celebes)甚至日本者。唯據巴圖塔所記,塔瓦利西曾與中國打過仗,當時係女王執政。按巴圖塔抵達時,爪哇滿者伯夷(Madjapahit)王國國王適為特里布巴那女王(Tribhuvana.1329一1350),另元朝曾有征爪哇之役,故塔瓦利西似應於爪哇東部求之,也不排除占城一帶之可能。

從孟加拉到塔瓦利西,巴圖塔走了大概 一百四十天,又由塔瓦利西順風走十七天乃至中國,彼時約當1346年1月間(回曆七四六年九月,元順帝至正六年正月)。他在中國大約逗留不到一年,對於中國之山川、物產、絲綢、瓷器、用煤、紙幣、商業、市舶、工藝、宗教,以及皇帝宮殿、政務及出征等等,均留心觀察並有所記載。

巴圖塔首先到的中國港口為刺桐(Zaitun)即泉州,他稱之為「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目睹港內有大舶百艘﹐小船多得不可勝數」。從這裏﹐他一度前往廣州(Sinkalnan),復返回泉州再度北上,經建陽 (Kanjanfu,另有江西建昌、浙江江山等說) 、拜旺.庫特魯(Beiwam Kutlu。或在江西之上饒一帶。一說為陽),而抵「京師」(Khansa)即杭州。他提到杭州是中國地區(指南方)最大的城市,其絲綢遠近馳名。復由杭州北上,抵達汗八里(Khan Baliq)。他認為此乃世界上最大的京都之一-。但巴圖塔之記中國尤其是北方的情況不無錯訛之處(如謂中國用象騎、載),故或疑其是否到過大都。

     (八)返回故鄉:

大約1346年9月(回曆七四七年五月,至正六年八、九月),伊本.拔圖塔離開泉州回航。航行至塔瓦利西屬國附近之海域,突遇風雨,船隻在大海中漂泊四十餘日。不久重返蘇門答臘,並經由該島抵達印度之奎隆。1347年5月間(回曆七四八年一月),巴圖塔航抵阿拉伯半島南岸的佐法爾。旋故地重遊﹐經馬斯喀特(Masqat)、霍爾木茲、設拉子、伊斯法罕、巴士拉、庫法、希拉,於1348年1月中(回曆七四八年十月)抵達巴格達。旋又至大馬士革、阿勒頗、耶路撒冷、加沙,再到埃及的亞里山大里亞、開羅。1348年12月(回曆七四九年九月),巴圖塔復渡海至吉達,再一次朝覲聖地麥加、麥地那.然後重返開羅。在這裏,他遇見了摩洛哥國王,思鄉之念油然而生,乃於1349年5月(回曆七五○年二月)啟航返鄉,是年11月初(回曆七五○年八月下旬)抵達摩洛哥之京城非斯。

     (九)再度出遊:

巴圖塔回國後,獲悉慈母已仙逝,他滿懷「劬勞未報」之傷悲,至丹吉爾慈墓前奠祭一番,乃轉向休達(Ceuta)。他在那裏病了數月,痊癒後便再度出遊,渡海至安達盧西亞(Andalucia﹐今西班牙南部地區)。首先抵勝利山即傑貝勒塔里格(Jabal-al-Tariq。意塔里格之山,後訛為直布羅陀Gibraltar),經龍達(Ronda)、馬拉加(Malaga)抵格拉納達(Granada),然後順原路渡海回休達。又從休達至薩累(Sale)、摩洛哥城(Morocco)、梅克內斯(Meknes),再重返京城。

     (十)探索中非:

伊本.巴圖塔最後的旅遊生涯也是頗有意義的,即探索非洲內陸,深入至尼日爾(Niger)河流域,並成為中世紀敘述非洲腹心地區的罕見旅行家之一。1352年2月(回曆七五三年正月初)﹐他再度離開非斯而作南遊。他通過今阿爾及利亞(Algeria),由特哈札(Terhazza,在今馬里陶德尼Taoudenni西北面)進入西非的馬里(Mali)地區。他抵達尼日爾河畔﹐歷遊廷巴克圖(Timbuktu)與馬里城(應即今巴馬科Bamako),可能還去過加奧(Gao)或康康(Kankan)等地。1353年2月底(回曆七五四年一月下旬),巴圖塔離開馬里城,後來他大概沿著今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一帶回國,通過塔甘特(Tagant)、漢克(El Hank)之地區,於1354年1月(回曆七五四年十二月)返歸非斯。旋奉命口述畢生旅遊之見聞,於1355年12月(回曆七五六年十二月初)完畢,1356年2月(回曆七五七年二月)編訂成書,給世人留下了不朽的名著《伊本.巴圖塔遊記》。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六編  蒙古西征與元代中西交通之鼎盛_ 第五章  元代西方人之來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