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馬可波羅之後.另有一位歐洲的教士、旅行家,也曾長途跋涉前往東方,逗留於中國並四處旅行。他就是意大利的方濟各會會士鄂多立克(Odoric de Pordenone,約1265-1331)。他開始東遊的時間大約是1318年(元仁宗延祐五年)4月。到中國後住了兩三年。雖然他住華的時間比馬可波羅要短得多,但同樣給後人留下了一部值得研究的行程記錄。和馬可波羅相反,鄂多立克遵海路前往中國,順陸路返回歐洲,不過所經歷之途程則頗多相同之處。

鄂多立克約於1330年 (文宗至順元年) 春回到故鄉,旋於病榻口述其東行見聞,並由另一教士索拉納的威廉 (Gulielmus de Solagna) 筆錄下來。該書或稱為《鄂多立克東遊錄》 (The Eastern Parts of the World Described)。為了表彰其對研究中世紀東西交通所作之貢獻,1881年國際地理學會在威尼斯為之樹立銅像,以示崇敬。

茲據鄂多立克所記,敘其往返東方之遊蹤如下:

約1318年4月,鄂多立克乘船離開威尼斯,渡海至君士坦丁堡,復抵特拉布松(Trebizond),由此進入大亞美尼亞(Armenia the Greater),經阿齊龍(Arziron,即今土耳其之埃爾祖魯姆Erzurum),越薩爾比薩卡羅山(Sarbisacalo,或指凡Van湖北面的素普漢Suphan山。一說指其東北面的阿拉拉特Ararat山),來到討來思(Tauris,即大不里士Tabriz)。由討來思來到巴庫海(Bacuc,即原蘇聯的巴庫Baku,此指裡海)南岸的孫丹尼牙(Soldania,今伊朗之蘇丹尼耶Sultanieh),可能在此地住了一段時間。

鄂多立克隨一群旅伴離開孫丹尼牙向東南至柯傷(Cassan,今伊朗卡善Kashan),復東南行至亞茲德(Iest,今圖作Yazd), 然後折向西南而至科莫隆(Comerum,指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遺址),再向西至胡斯(Huz,今伊朗阿瓦士Ahvaz東北面之韋斯Veys),由此進入迦勒底大國(Chaldaea,此指巴格達Baghdad)。他又順底格里斯河南下到波斯灣,抵達忽里模子(Ormes)。

約1321年夏,鄂多立克由忽里模子乘船東航,花了二十八天即抵達印度西岸之塔納(Tana)。在那裡他收拾了四名殉難的教士之遺骨,準備帶到中國之刺桐城安放。由塔納沿印度西岸南下,經無離拔(Minibar,即馬拉巴爾Malabar海岸,此指芒格洛爾Mangalore一帶)、梵答剌亦納(Flandrina, 即卡利卡特Calicut北面之潘達萊英尼Pandalayini)﹑柯欽(Cyngilin,今圖作Cochin。一說指柯欽北面之Cranganor)、俱藍(Polumbum,或謂即Columbum,指今奎隆Quilon),而抵達印度東南端之馬八兒(Mobar)和錫蘭(Sillan,今斯里蘭卡)。

由馬八兒和錫蘭繼續東航,渡過大洋海,經尼科巴群島(Nicoveran,今印度之Nicobar ls.),而抵達南巫里(Lamori,在蘇門答臘島北端),同一島南面是速木都剌(Sumoltra,指洛克肖馬偉Lhokseumawe一帶)。又南方有雷孫陀(Resengo,疑為小巽地Lesser Sunda之對音,或在今巽他海峽附近一帶),其相鄰大島即爪哇(Java)。附近尚有另一賓丹國(Panten,指印度尼西亞之賓坦Bintan島)。此外,從印度東來.還經過一個叫亭停的島(Dondin),似指今馬來西亞之天定(Dindings)群島。

鄂多立克離開賓丹島走了好幾天,乃抵達占婆(Zampa)。又東航大洋海若干天,終於到了中國南方即所謂 「蠻子」(Manzi)省。首先抵達的第一個城市是辛加蘭(Censcalan,指廣州).據稱「此城船舶數量之多難以置信,整個意大利的船隻都沒有這一城多」。離開此地後又來到刺桐(Zayton)名城,鄂多立克把殉教教士的遺骨存放在當地的兩個教堂裡,他認為刺桐城「有大量各種生活必需晶,……係世上最好的地方之一」。離泉州後,經福州(Fuzo)而北上,越一大山,他提到山兩側男女之生活方式截然不同,有一側「婦女都在頭上戴一個大角筒,表示已婚」,此應指今閩東畬族已婚婦女的螺式或筒式髮髻,所謂生活方式不同蓋指居於山上的畬族與平原的漢人之差異。由此可以推斷鄂多立克似非越過仙霞嶺而由閩入浙﹐而是通過雁蕩山南閩東、浙南之間的分水關。

往北又經白沙(Belsa,今地不詳。各處以白沙、白石為名者頗多,此似應在浙江溫州或麗水一帶求之),來到「京師」(Cansay)即杭州。鄂多立克認為這個「天堂之城」係「全世界最大和最高貴的城市,並且是最好的通商地點」。從杭州旅行六天又抵金陵府(Chilenfu。今南京),其旁之塔剌伊河(Talay,指長江)「是世上最大的河流」﹐有「大量使人歎為觀止的船隻」。又北上而抵揚州(Iamzai),其東大河入海處稱明州(Menzu,似應為通州即今南通,或指崇明州)。復北上到哈剌木連(Caramoran.即黃河)邊,抵任城(Lenzin)、臨清(Sunzumatu)。再北行終於抵達高貴的汗八里(Cambalech),即大都(Taydo)。

鄂多立克大約自1322年(英宗至治二年)至1328年(文宗天曆元年)旅居中國,在大都住了二年之久。他對元朝的典章禮儀、都城的宮殿建築、各地的宗教狀況,乃至大汗之巡狩、全國之驛站和急遞鋪,均有不少翔實之記述。如所描繪的元代萬壽山(即今北海瓊華島)頗為逼真,與元代載籍《輟耕錄》等可以相互印照。當時約翰.孟德高維諾亦在大都,鄂多立克提到的一位「主教」大概就是指他。

約1328年,鄂多立克即由陸路西行返國。從大都向西五十天,抵達東勝(Tozan,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甘肅(Kansan),又南至吐蕃(Tibet,今西藏)。此後之行蹤不明,書中提到他到過木剌夷國(Millestorte),看來他是通過中亞來到裡海南岸,然後順原路歸國。1330年5月,他在帕都亞(Padua)的聖安東尼教堂,於病榻上敘述了他的經歷,並由他人筆錄、補充。1331年1月他逝於烏丁內(Udine),結束了自己神奇的一生,只留下那部 《東遊錄》供後人繼續研究與探索。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六編  蒙古西征與元代中西交通之鼎盛_ 第五章  元代西方人之來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