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行紀》及其價值

馬可波羅等回國之次年,即1296年,威尼斯與熱那亞發生海戰,威尼斯船隊敗績,許多船員被俘,馬可波羅也在其中。他被關在熱那亞監獄中三年。在獄中。馬可波羅結識同獄之小說家魯思蒂謙諾(Rusticiano),向他口述自己的東方見聞,而由後者筆錄成書,並於1298年完成。同年,馬可波羅獲釋出獄。該書書名紛繁不一,有的作 《世界見聞錄》(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有的作《東方見聞錄》,通常稱為《馬可波羅行紀》。因此書盛道東方之富庶、文物之昌明,兼以行程曲折複雜、傳說豐富多彩,故西人詫為「東方夜譚」,或懷疑其真實性,或目為異端邪說。據傳馬可臨終之際,友人曾懇請其收回其所敘之一切,以拯救自己的靈魂,然馬可波羅答曰,他還沒有說出所見的一半。

近代以來,隨著歷史地理知識之巨增,加以各國學術界對《馬可波羅行紀》不斷進行廣泛、深入之研究,人們逐漸公認該書之真實性,並高度評價其對中世紀亞洲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風俗、文化等等方面之研究價值。據不完全之統計,截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止,該書已出現了諸種文字的一百二十多種版本,中外注家紛紛加以校釋、翻譯、評註,產生了一門所謂的 「馬可波羅學」。中國也先後出版了好幾種漢文全譯本,其中流傳較廣的有以中外交通研究著稱的馮承鈞、張星烺二位先
生各自的譯本。

《馬可波羅行紀》全書可分為五部分:序言部分提綱絜領地介紹波羅兄弟、父子兩度東遊之大致經過;正文第一部分敘述馬可波羅一行由小亞美尼亞到元世祖上都之沿途見聞;正文第二部分記載蒙古大汗及其都城、宮殿、政績,和馬可波羅遊歷中國各地的見聞;正文第三部分記載日本、南海諸國、印度和印度洋諸島,以及馬可波羅一行歸國之大致行程;正文第四部分敘述蒙古諸王公之間的戰爭及亞洲北部之概況。全書所記之國家、地區或城市名共二百來個,比較重要的地方都詳述其氣候、物產、商業、文化、宗教、風俗及政治大事。

《馬可波羅行紀》對蒙古史乃至中國史研究之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他首次向歐洲人全面地介紹了中國之都城、宮廷、官制、驛政、鈔法、印刷.賑濟、航海、造船、宗教、星占乃至植樹造林、使用煤炭等等。對於元朝當時一些重人的內外政治事件,諸如海都、乃顏之亂,阿合馬被殺,元朝的兩都制度與宮廷宴饗,南宋之滅亡,征日、征緬、征占城等戰爭,蒙古各汗國的相互攻伐,馬可波羅都儘量予以追述,並大致符合實際。自然其中不免有誇大失實及公式概念化之缺陷,但很多則可補漢文史料之不足。

波羅對中國大都(汗八里)、上都、京兆(西安)、成都、昆明、大理、濟南、揚州、鎮江、蘇州、京師(杭州)、福州、泉州數十個名城,以及黃河、長江的描述,尤其不可多得。如稱頌汗八里「以雄偉壯麗而遐邇馳名」,「皇宮殿宇佈局氣勢軒昂、建築巧奪天工,達到登峰造極之地步」;稱杭州為 「天堂」,其 「繁華、秀麗堪為世界各大城市之冠」;稱刺桐城(泉州)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港口之一」,其貨物山積﹐「幾乎難以想像」;形容黃河「河面寬,河底深,河水急,難以架橋」,「河水滾滾東注入海」,長江「是如此之長,經過如此多的地方,……江上貨物的運輸量實在難以置信」。

《馬可波羅行紀》對亞洲、非洲歷史之研究也有重大的價值,全書記載了西亞、中亞、東亞、東南亞、南亞及東非許多國家的情況,如今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原蘇聯亞洲部分、阿富汗、巴基斯坦、蒙古、日本、朝鮮、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印度、孟加拉以及阿拉伯、非洲諸國。

在許多世紀間,該書一直是歐洲人瞭解亞洲各國的主要來源之一。中世紀歐洲地理學家曾據《馬可波羅行紀》繪製世界地圖中的中亞、東亞部分,如1320年的馬里諾薩努托之世界地圖,1375年的喀泰隆大地圖,1410年的博爾賈地圖,等等。

《馬可波羅行紀》這部所謂的「世界第一奇書」,對十五世紀歐洲的航海、探險事業﹐也起了頗大的促進作用。著名的航海探險家,例如﹐航海者亨利(Henrique o Navegador,1394-1460)、達.馬(Vasco da Gama, 約1469-1524)、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約1451-1506)等,都讀過該書,憧憬中國、日本、印度等東方國家的富庶文明。尋找天堂杭州和遍地黃金的日本等國之願望,推動哥倫布等人去從事「地理大發現」的嶄新事業。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六編  蒙古西征與元代中西交通之鼎盛_ 第五章  元代西方人之來華_
第二節   波羅父子東遊及《馬可波羅行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