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元代外來宗教在中國之傳播

元代是一個民族、宗教關係極為錯綜複雜的朝代。蒙古大帝國自東至西統治了難計其數的眾多民族,其紛繁為中國歷史上空前未有,而元朝統治者自入主中原之後又刻意實行民族高壓政策,使各族之間的關係益形複雜。元廷將居住在中國境內的人,強行分成了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種階級。其中色目人包括西夏、回回、西域各國人及留居中國的部分歐洲人,如畏吾兒氏、唐兀氏 (即西夏人) 、乃蠻氏、汪古氏、回回氏、于闐氏、欽察氏、阿羅思氏等等。因西方各異族的國家、部族很雜,姓氏稀僻,中國不常聞見,有「各色名目」,故謂之色目人。

西域人的大量入華,就出現一個被富有先進文明的漢族同化即所謂「華化」的問題。近人陳援庵先生曾著有《元西域人華化考》,列舉當時華化的色目人一百六十八人,其中儒學篇三十人、佛老篇八人、文學篇五十一人(七人重出)、美術篇三十二人(十六人重出)、禮俗篇四十一人(十二人重出)、女學篇六人(一人重出),扣除重出者實有一百三十二人。在元朝歷史上,固不乏有名的色目人,例如前面提到的蒲壽宬、蒲壽庚兄弟,以及屢屢交通海外的畏兀兒人亦黑迷失與拉本掃馬、馬克等;歷事蒙古定宗、元世祖、成宗、武宗諸朝,官至平章政事並封秦國公的弗林人愛薛;曾任燕京宣撫使、中書平章政事、雲南行省平章政事,對雲南地區建設多所貢獻的回回人賽典赤.瞻思丁(1211一1279);精通經學與天文、曆算、地理、水利的大食人瞻思(1278一1351);編撰萬年曆、在京修建觀象臺的回回天文學家札馬魯丁;參加修建中都(即今北京)宮闕的大食建築家也黑迭兒;一生主持建造了「塔三、大寺九、祠祀二、道宮一」的尼波羅建築藝術家阿尼哥(1245一1306);撰著 《農桑衣食撮要》的畏兀兒人魯明善;著名的回回詩人薩都剌(1308一?)、丁鶴年(1335一1424);等等。

元代不僅在民族方面有「各色名目」,而且在宗教方面亦呈五光十色、包羅萬象之景況。元朝統治者對中外之諸多宗教均取尊重優待、放任自流之政策,故繼唐之後各教傳播盛極一時。元廷首重佛教,尤其是尊崇西藏的密宗,即所謂喇嘛教,元世祖尊西藏喇嘛八思巴 ( 1235一1280) 為國師,令其制蒙古新字,卒後賜號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以後喇嘛為帝師者有十餘人。另蒙古統治之初,佛、道並重,前述成吉思汗西征時曾召道教全真派教主丘處機隨行講道,賜號「神仙」,全真教派亦因而大盛,其事蹟見 《長春真人西遊記》。元世祖褒贈其號為 「長春演道主教真人」,武宗時加賜為 「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

《馬可波羅行紀)曾記及元世祖關於宗教信仰的一段話:「有四位聖人是全世界人類所崇敬的。基督徒以耶穌為神,回教徒以穆罕默德為神,猶太人以摩西為神,佛教徒則把釋迦牟尼當作最偉大的神來崇拜。我對四大聖人都崇奉之」。這說明元朝統治者對諸教兼收並容的開明態度。故除了佛、道二教外,基督教、伊斯蘭教及其他外來宗教在元代也都獲得廣泛之傳播.茲分述於下。

元代之十字教與也里可溫

基督教自唐代以景教之名傳入中國,至宋以後寂然無聞。蒙古西侵歐洲,羅馬教徒及希臘教徒被擄與隨同使節東來者日多。元朝定都燕京,基督徒入居內地益增。本來基督教內部也有各種派別,如五世紀時分成安條克派與亞歷山大里亞派,安條克派後演成為聶斯托利派(即唐代所稱之景教)。後來又有天主教(即羅馬公教)、東正教(即希臘正教)等之分。然元代對此多未詳辨別,統謂之曰「十字教」,其教堂則稱 「十字寺」,蓋以其均敬十字架也。另元時又常稱基督教徒為「也里可溫」,《至順鎮江志》所刊之 《大興國寺記》曰,「也里可溫,教名也」。或謂 「也里可溫」一詞係蒙古語Arkaun或Erekhawiun,意為 「有福緣者」。也有的認為由也里、可溫二字合成,意為「上帝之子」。

元朝以宣政院掌管佛教僧徒之事,其長官秩從一品。集賢院管道教事,崇福司掌也里可溫事,其長官或秩正二品,或秩從二品。據 《元史.百官志》云,「崇福司秩二品,掌領馬兒(或謂係敘利亞文Mar,指主教)、哈昔(敘利亞文Kasis修士或Hasia聖徒)、列班(敘利亞文Rabban法師)、也里可溫、十字寺祭享事,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延祐二年(1315年)改為院,省併天下也里可溫掌教司七十二所,悉以其事歸之。七年(1320年)復為司」。所謂也里可溫掌教司,猶言基督教堂也,則西曆1315年全國共有基督教堂七十二所。據記載統計.這些教堂分佈在全國五十一個地方,西至伊犁、撒馬爾罕,北抵和林,東至鞍山、泉州,南達廣州、昆明,幾遍及全國各地。其中鎮江尤為著名,據至順年間(1330一1332)之 《鎮江志》所載,該郡共有大興國寺等十字寺七所。又全郡之僑寓戶共3845戶,也里可溫佔23戶,全郡之口、驅共13503人,也里可溫佔215人。是約一百六十七僑戶中即有一戶,約六十三人中即有一人係也里可溫。

在元代的也里可溫中,頗有些知名人物。例如廣惠司卿聶只兒.著名文人馬潤、馬祖常父子,由進士而至中書檢校、淮南廉訪僉事的馬世德,鎮江府路總管兼府尹安震亨,鎮江路總管府達魯花赤兼管內勸農事闊里吉思,其子魯合則為潭州路兼揚州達魯花赤,等等。而奉教最虔、於教會最有功者乃推馬薛里吉思(Mar Sargis),他在至元十四年(1277年)受封為虎符懷遠大將軍、鎮江府路總管府副達魯花赤,次年改授明威將軍副達魯花赤。大約自至元十六年(1279年)起,馬薛里吉思先後在鎮江建築了七座基督教堂,《至順鎮江志》保存有大興國寺等之修建記,遂成元代基督教傳播歷史之寶貴資料。

元代雖以十字教或也里可溫泛稱基督教,然有些歷史材料仍可供吾人分辨基督教內部的各種派別。其中之一即景教聶斯托利派,十三世紀景教巴格達大主教所轄東方之主教區共二十五,其中有四個主教區與中國有關:(1)秦尼(Sinae):即中國,駐於山西大同;(2)可失哈爾(Cashgar):今新疆喀什;(3)汗八里(Khanbaleg):即大都(今北京); (4)唐兀(Tangut):今寧夏一帶。

傳入元帝國的另一個基督教派即天主教的方濟各會(Ordo Franciscanorum)。基督教自公元1054年起即正式分裂為以羅馬教皇為首的天主教,和自稱「正教」的東部教會。天主教中又有許多派別,十三世紀初意大利人方濟各(Francesco d’Assisi,約1182一1226)自創一會,其影響漸增。1245年,羅馬教皇遣方濟各會會士柏朗嘉賓(約1182一1252)前來蒙古,謁見貴由汗。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方濟各會會士約翰.孟德高維諾(1247一1328)又奉令抵達汗八里,後在大都建教堂二所,大德十一年(1307年)升為汗八里總主教。同時,方濟各會會士哲拉德、帕萊格林諾、安德烈三人先後在刺桐城(今福建泉州)擔任主教,足見當時天主教在中國影響之大。天主教諸教士來華之詳情容於下章述之。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六編  蒙古西征與元代中西交通之鼎盛_ 第四章  元代對西方諸國之交通_
第四節   元代外來宗教在中國之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