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在唐代原稱蒙兀,係室韋族的一個部落,居於今內蒙古東北之額爾古納河上游,後漸西遷而遊牧於今蒙古草原。公元十一、十二世紀時,蒙古草原上之部落眾多,蒙兀(宋代起漸通稱蒙古)僅其中之一,其他尚有克烈、蔑兒乞、塔塔兒、乃蠻、斡亦剌、翁吉剌、汪古諸部。本來塔塔兒最為強大,故這些部落均被稱為塔塔兒(一作韃靼),後蒙古崛起,蒙古一名遂成為草原各部的統稱。

蒙古草原諸部曾先後臣服於遼、金,十二世紀時,蒙古部首領屢屢起而抗金。後來蒙古的孛兒只斤氏族貴族鐵木真(1162一1227),在長期作戰中逐漸壯大了自己的勢力。鐵木真之父也速該曾當過蒙古部首領,擁兵二萬,傳到鐵木真,他先聯合克烈部首領王罕和札只剌部首領札木合,擊敗塔塔兒、蔑兒乞、泰赤烏等部。旋又與王罕結盟而敗札木合。公元1203年,鐵木真進攻克烈部,王罕敗亡。不久又削平乃蠻部,其首領塔陽汗亦戰死。於是統一全蒙古諸部之障礙遂除。

公元1206年(宋開禧二年,金泰和六年),蒙古草原諸部在斡難河(又作鄂嫩河)源之不兒罕山(今蒙古肯特山東南斡山之必兒喀嶺)一帶,召開了「忽里勒台」(蒙語原意為會議,後專指推選大汗之代表大會),共推鐵木真為蒙古大汗,尊稱「成吉思汗」。「成吉思」蒙語意為海洋(另有天賜、強大無敵諸說),「成吉思汗」意即海洋般的皇帝或四海之王,係至高無上之統治者。鐵木真就這樣結束了蒙古草原各部的分裂狀態,統一了全蒙古,創立了新興的蒙古汗國。後來其子窩闊台汗定都於和林即哈爾和林(Cara-Corum)。

成吉思汗統一全蒙古後,立即著手向四處擴張。他和他的子孫發動了一系列的不斷的戰爭,其矛頭主要指向兩方面:一為南侵,攻打西夏、金、宋;一為西征,侵略中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在半個世紀之內,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發動了三次西征。建立四大汗國,蒙古鐵騎一度馳騁於歐亞大陸。同時﹐蒙古又先後滅亡了西夏、金國與南宋,正式入主中國,建立了元朝(公元1271年一1368年),定都於大都(今北京),蒙語稱「汗八里」(意即大汗之城)。於是一個規模空前、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乃在十三世紀下半期形成。

蒙古之屢屢西征,關係東西交通至大,茲分述之。

第一次西征(1219年一1225年)

當時西域有西遼及花剌子模等大國。西遼(1124一1211年)係遼宗室耶律大石所建,後定都虎思斡耳朵(Gus ordo,在原蘇聯托克馬克Tokmak東南面),1211年被乃蠻王子屈出律所據。花剌子模(Khorazm)為海至鹹海、阿姆河(Amu daria)一帶的中亞大國,初都玉龍傑赤(即鹹海以南之庫尼亞烏爾根奇Kunya-Urgench),後都撒麻耳干(Samarkand,又作尋思干、薛迷思干)。1218年,蒙古軍攻滅西遼﹐遂與花剌子模接壤,二國之間勢難免一戰。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十四年),成吉思汗以花剌子模國殺蒙古商隊及使者,乃親率二十萬大軍西征,其四個兒子朮赤(1177一1225)、察合台(﹖一1241)、窩闊台(1186一1241)、拖雷(1193一1233),及大將速不台(1176一1248)、哲別(?一1224)隨征。蒙軍分兵數路而進,察合台、窩闊台等攻克訛答剌(Otrar,在原蘇聯土耳其斯坦Turkestan東南面)。成吉思汗與四子拖雷則攻陷卜哈兒(即布哈拉Bokhara),旋又攻下花剌子模新都撒麻耳干。時花剌子模國王阿剌丁.摩詞末(Ala-ud-din Mohammed,l200一1220)不在城中,成吉思汗乃令哲別、速不台窮追之。摩詞末逃到海中的阿比思昆(Abiskum)小島,不久即憂懼而亡。

撒麻耳干陷落後,成吉思汗令朮赤、察合台、窩闊台等合攻花剌子模之舊都玉龍傑赤,下之。拖雷則將兵攻克馬魯察葉可(阿富汗西北部之  Maruchak,位巴拉木爾加布Bala Murghab西北面)、馬魯(即原蘇聯之馬里Mary)、昔剌思(即馬里西南面之謝臘赫斯Serakhs)、徒思(Tus﹐在今伊朗馬什哈德Mashhad西北面)、匿察兀兒(即今伊朗東北部之內沙布爾Neyshabur)等城,掃蕩波斯的呼羅珊Khorasan)地區,縱兵大掠木剌夷國(木剌夷為阿拉伯語Mulahida之對音,意為「迷途者」,係伊斯蘭教什葉派之一,十一世紀末葉建國於海南岸的厄爾布爾士Elburs山脈一帶,以加茲溫Kazvin北面的阿剌模忒Alamut堡為中心)。

時花剌子模王子札闌丁(Jelal-ud-din)繼續反抗蒙古之入侵,在哥疾寧(即今阿富汗之加茲尼Ghazni)募兵,成吉思汗乃揮兵跟蹤追擊。蒙軍從塔里寒(Talikan,在今阿富汗北部汗阿巴德Khanabad東)追至辛河即印度河,札闌丁脫身入河,泳水而遁。成吉思汗見戰事已獲大捷,又恐後方不穩,乃決定班師東歸,遂置 「達魯花赤」(州、府之總轄官)於西域各城監治之,並留部分軍隊掃蕩花剌子模之餘眾,大軍則於1225年(元太祖二十年)春歸國。成吉思汗回到和林行宮,旋將蒙古本土連同新征服的中亞、西亞、東歐之地分封給四個兒子,後來遂發展為四大汗國。是次西征自出師凡七年始還。

蒙古大軍雖啟程班師,然哲別、速不台所率之部隊末隨大軍行動,他們為追蹤花剌子模王而繼續西進。當時海﹑黑海之北住有欽察(Kipchak)諸部,據 《元史。速不台傳》云「癸未(1223年),速不台上奏,請討欽察,許之。遂引兵繞寬甸吉思海(即海Caspian Sea。據考「寬」係蒙古語「湖」Kuan之對音,「甸吉思」則突厥語「湖」Denghiz之對音);輾轉至太和嶺(即高加索Caucasus山),鑿石開道,出其不意,……遂收其境」。欽察人向斡羅思(Russ,今譯俄羅斯﹐元代始載其名)求援,乞瓦(即今基輔Kiev)、噶里赤(Galich)等國主乃組織聯軍以抗蒙。速不台等「又至阿里吉河(即Kalka R.,流入阿速Azov海),與斡羅思部大、小密赤思老(密赤思老應即Mestislav之對音,因乞瓦、噶里赤等三王皆以此為姓故云)遇,一戰降之,略阿速部而還」。

第二次西征(1235年一1244年)

1227年(太祖二十二年),成吉思汗於滅亡西夏後死去,由四子拖雷監國。不久三子窩闊台繼任大汗(1229一1241,後稱元太宗)。為了進一步征服西方諸國,窩闊台汗於1235年派遣其長兄朮赤之次子拔都(1208一1255)為統帥,以速不台為先鋒,率五十萬大軍再度西征。因察合台以「長子出征呵,則人馬眾多,威勢盛大」,故成吉思汗諸子之長子,如朮赤長子鄂爾達、察合台子拜答兒、窩闊台長子貴由、拖雷長子蒙哥,均參加是次西征,其他 「諸王、駙馬、萬千百戶,也都教長子出征」,史稱是次西征為 「長子西征」。

蒙古西征軍諸部從各自的領地出發,在1236年(元太宗八年)會合於不里阿爾(Bulgares,在原蘇聯喀山Kazan之南、伏爾加Volga河左岸)。次年春,蒙哥一部沿寬甸吉思海(海)傍行,大破欽察人,擒殺其主八赤蠻(Bachman)。是年冬,速不台等部長驅直入斡羅斯(Russ)之境,攻陷烈也贊(即莫斯科東南之梁贊Riazan)、莫斯科(Moscow)、烏拉的迷兒(即莫斯科東北面的弗拉基米爾Vladimir)等城。據載蒙軍在一月之內攻破城鎮一十四座,猶如旋風一般。1238年(太宗十年)春,蒙軍擊殺烏拉的迷兒大公也烈(Grand duke Yury of Vladimir)。本來欲北攻諾夫哥羅德(Novgorod),然因道路泥濘,遂折向西南,經過七週之激戰乃攻陷科澤爾斯克(Kozelsk),於1239年佔領黑海北之克里米亞(Crimea)地區。1240年,拔都西攻乞瓦(Kiev)﹐久圍乃下。

在征服斡羅思之後,拔都繼續西征。蒙軍分兵三路﹐北路由拜答兒、海都(窩闊台之孫)率領,進攻孛烈兒(應即波蘭Poland。一說為Bular之對音,指匈牙利人)和捏迷斯(指德意志Deutsche。或謂即俄國等稱日耳曼Germany為Niemets之對音);中路拔都自率大軍進攻馬札兒(Magyars,指匈牙利Hungary);南路由闊端(窩闊台子)率兵攻羅馬尼亞(Romania)。

1240年(太宗十二年 )冬,拜答兒、海都之軍向今波蘭之克拉科夫(Krakov)出發。次年春,蒙軍與波蘭軍隊戰於西德路(Szydlow),敗之,旋入克拉科夫,進至西里西亞(Silesia)。時西里西亞大公亨利二世(Henry II)集合波蘭與德意志之軍隊以抗蒙軍。1241年(太宗十三年)4月9日﹐雙方在利格尼茲(Liegnitz,今波蘭西南部的累格尼察Legnica)大戰,蒙軍大敗波德聯軍,亨利二世中矛墜馬,被梟首示眾。北路軍乃越過摩拉維亞(Moravia,在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與拔都大軍會合。

拔都所統之蒙軍主力於1241年春進入今匈牙利之境。4月,匈牙利王貝拉四世(Bela IV,《元史》作怯憐,或謂為Kiraly之對音,義即王)率兵與蒙軍對峙於薩約河(Sayo R.)畔。《元史.速不台傳》曾載其役,「速不台出奇計誘其軍,至漷寧河(即薩約河)。……既渡,諸王以敵尚眾﹐欲要速不台還,徐圖之。速不台曰:王欲歸自歸,我不至禿納河(即今多瑙河Duna R.)馬茶城(即馬札兒城﹐指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Budapest),不還也。乃馳至馬茶城,諸王亦至,遂攻拔之而還。」與此同時,闊端之南路軍亦經由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等地前來相會。

蒙軍諸部會合後,拔都令闊端追擊逃走的匈牙利王貝拉四世。闊端窮追至亞得里亞海(Adriatic Sea)濱之斯巴拉特城(Spalatro,在南斯拉夫Yugoslavia)方回。拔都則自將兵渡過多瑙河更往西進,其前鋒自奧地利(Austria)而直趨意大利之威尼斯(Venice)。

蒙軍之進抵歐洲腹心使全歐為之震動。歐洲各國因迭遭慘敗,故一聞蒙古韃靼人至,莫不魂飛魄散,驚呼為「黃禍」。羅馬教皇乃致書各國王公,以謀合力禦敵。正當西方惶惶不可終日之際,拔都忽接窩闊台汗駕崩之噩耗,於是乃急速班師。拔都在折回斡羅思南部時,於伏爾加河下游建立了欽察汗國,其領土比成吉思汗原來分給朮赤的領土還大。

第三次西征(1253年一1260年)

窩闊台汗死於1241年(南宋淳祐元年),初由其妻攝政,後其子貴由繼汗位(1246一1248)。不久蒙哥汗即位(1251一1259),大汗之位由拖雷一系所襲。蒙哥汗(即元憲宗)即位後,於1253年遣其弟旭烈兀(1251一1265)率兵西征。第二次西征係由海向西北方向擴張,此番第三次西征則由海向西南方向進軍,它們均係成吉思汗首次西征之繼續與延伸。

第三次西征的首要目的是消滅木剌夷國。木剌夷(Mulahida)在元代載籍中異譯很多,如磨里奚(《北使記》)、木乃奚(《西使記》)及木羅夷、沒里奚、末來、木乃兮(《元史》)等等。該國在海南岸遍設城堡,舊以阿剌模忒(Alamut)堡為中心,後遷梅門底思(Meimonn-diz)堡。旭烈兀於1254年(憲宗四年)抵西域,次年與蒙古諸部軍隊會師於撒麻耳干,旋大舉進攻木剌夷諸寨。1256年(憲宗六年),前鋒乞都不花、郭侃等攻打吉兒都怯(Ghirdkuh,在伊朗北部達姆甘Damghan西面)寨,久戰乃下。《元史.郭侃傳》記其事曰,「侃破其兵五萬,下一百二十八城,……。丙辰(1256年),至乞都卜(又作乞都不、吉兒都怯),其城在寒(即達姆甘)山上,懸梯上下,守以精兵悍卒。乃築夾城圍之,莫能克。侃架炮攻之,守將火者納失兒開門降。旭烈兀遣侃往說兀魯兀乃(Rokn-ud-din)算灘(伊斯蘭教國家王號 sultan之音譯,又作算端、素丹、蘇丹)來降。其父阿力(Ala-ud-din)據西城,侃攻破之。走據東城,復攻破殺之」。到1257年,全部木剌夷之地乃被蕩平。

旭烈兀征服波斯全境後,乃繼續揮師西向,進侵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地區。時阿拉伯帝國之阿拔斯朝即黑衣大食雖已極度衰弱,但名義尚存。1258年(憲宗八年)春﹐「又至報達部,此西戎大國也,地方八千里,父子相傳四十二世,勝兵數十萬。侃兵至,破其兵七萬,屠西城,文破其東城。……城破,哈里法(阿拉伯語Khalifah音譯,意為繼承者,後指伊斯蘭教國家之元首)算灘登舟,觀河有浮染扼之,乃自縛詣軍門降。其將紂答爾遁去。……明日,獲紂答爾,斬之,拔三百餘城」(《元史.郭侃傳》)。報達即今伊拉克之巴格達(Baghdad),唐時稱縛達,宋時稱白達,《元史》又另有八哈塔、八吉打等異譯。該城被攻破後,蒙軍盡屠其民,哈里發亦被殘酷處死,歷時五百餘載的黑衣大食至是遂亡。

報達既下,蒙軍 「又西行三千里,至天房。……巴兒算灘降,下其城一百八十五」(《元史.郭侃傳》)。此天房即阿拉伯半島西部的麥加(Mecca),位紅海之沿岸,乃伊斯蘭教之聖地。此後蒙軍又順紅海沿岸北上,進抵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之聖地耶路撒冷(Jerusalem),攻克大馬士革(Damascus)。時為1259年也。據《元史.郭侃傳》,旭烈兀還曾命郭侃西渡海收富浪。或謂富浪即波斯語Farang之對音,指東羅馬帝國或地中海東岸之歐洲人,而此處之富浪則指地中海東部之塞浦路斯島(Cypru I.)。

至此,蒙古軍隊已抵達亞洲之西南極端,本來旭烈兀還想進一步攻打密昔兒(Misr,即埃及),然因獲蒙哥汗伐宋陣亡之耗,遂留乞都不花等鎮守大馬士革一帶,而率主力班師。大約1260年夏,蒙軍留守部隊與密昔兒軍在敘利亞遭遇,乞都不花敗亡。蒙古大軍急於東行奔喪不克回師復讎,然密昔兒此一小勝對挽回阿拉伯世界之衰頹亦無大補。旭烈兀在東歸途中,停留於伊朗高原,創立了伊兒汗國。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六編  蒙古西征與元代中西交通之鼎盛_第一章  蒙古之西征及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