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及宋代之中西交通,尚有一饒有興味之問題須道之,即猶太人之入居中國。猶太人(Jews)古稱希伯來人(Ebrai),相傳大約公元前二千年其祖先已居於迦南 (Canaan) 亦即今之巴勒斯坦 (Palestine),後遷居埃及,大約公元前十三世紀又重返巴勒斯坦,創以色列(Israel)王國,以耶路撒冷(Jerusalem)為其政治、宗教中心。猶太人信仰猶太教,奉雅赫維(JHVH,基督教稱耶和華Jehovah)為獨一無二之真神,該教之經典後來成為基督教的《聖經.舊約全書》。猶太人在歷史上迭經遷徙、流散,然所到之處均能保持其民族本性與宗教信仰,並屢屢從事復國之努力。到了公元一至二世紀,因遭羅馬帝國之迫害,猶太人遂開始歷史上的一次大流散,以至遍佈世界各地。

在中國的河南開封等地,早就有猶太人定居。然明末之前,他們並不自覺為猶太人,不知他們所信奉的同世界各地猶太人一樣均為猶太教。及至明代中葉,隨著天主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一16l0)等之來華與發現,世人自是方知開封有猶太人,他們並修建有猶太教會堂(其名或與伊斯蘭教同稱清真寺﹐或稱尊崇道經寺。該寺在清代後期已傾圯,只存留碑文)。西人對開封猶太人之研究既早且詳,有關論著多如牛毛。國人之留意此事者,先有張相文老先生之《大梁訪碑記》;繼有陳垣先生之權威考證《開封一賜樂業教考》,後來張星烺、潘光旦、方豪諸先生或編輯資料、或撰寫論著,成績燦然可觀。

中國載籍在元代以前均無直接記及猶太人之在華者。元代稱猶太人為朮忽、珠赫、主吾、主鶻(均阿拉伯文名Djuhud之譯音)或斡脫(或謂即歐洲人所稱之Jude),見於《元史》、《元典章》等。後來也有的稱其為青回回或藍帽回回(猶太教與伊斯蘭教祭祀時均須纏頭,唯前者用青藍布,後者用白布),稱其教為一賜樂業教(葉瀚謂即以色列Israel之異譯)、挑筋教(因猶太人宰牛羊時挑去腿筋不食)、古教或回回古教。但是迄今留存下來關於中國猶太人的資料,最早而又最詳盡的乃是開封猶太教會堂的三塊碑文:明弘治二年(1489年)金鐘《重建清真寺記》;明正德七年(1512年)左唐《尊崇道經寺記》;清康熙二年(1663年)劉昌《重建清真寺記》。

明弘治二年《重建清真寺記》載曰,「夫一賜樂業(即以色列Israel)立教祖師阿無羅漢(即亞伯拉罕Abraham),乃盤古阿耽(即亞當Adam)十九代孫也。……那其間立教本至今傳,考之在周朝一百四十六年也。一傳而至正教祖師乜攝(即摩西Moses),考之在周朝六百十三載也。……教道相傳,授受有自來矣。出自天竺,奉命而來。有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李、聶、金、張、左、白,七十姓等,進貢西洋布於宋。帝曰: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宋孝隆興元年(1163年,金大定三年)癸未,列微五思達領掌其教,俺都剌始建寺焉。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己卯,五思達重建古剎清真寺,坐落土市字街東南,……」。明正德之碑記云「至於一賜樂業教始祖阿耽,本出天竺西域,……厥後原教自漢時入居中國。宋孝隆興元年癸未建祠於汴。元至元十六年己卯重建。其寺古剎也,以為尊崇是經之所。業是教者不止於汴,……」。清康熙二年之碑則稱「教起於天竺,周時始傳於中州。建祠於大梁。歷漢、唐、宋、明以來,數有變更,……。其寺俺都喇始創於宋孝隆興元年,五思達重建於元至正(元)十六年,……」。

猶太人及猶太教究於何時入華,三碑三說,康熙碑謂為周,正德碑稱為漢,弘治碑云為宋。樹碑的年代越晚,其所主張的始傳年代越早,但其可靠性也越小。長期以來,對於猶太人開始進入中國的時代,中外學界聚訟紛紜,有唐代說、漢代說、周代說甚至還有的主張為周代以前,不過唐以前的諸說都缺乏確證、比較牽強,只有唐代說還有些根據;前面已經提過,十世紀初阿拉伯人阿布.賽義德.哈桑在《中國印度見聞錄》中述及,黃巢軍入廣州時,城中有伊斯蘭教徒、猶太教徒、基督教徒、拜火教徒共十二萬人罹難。另本世紀初從敦煌發現有兩件用希伯來文寫的殘紙,據考證係八世紀猶太人在中國境內所書。有唐一代,中西交通盛極一時,景教、回教、摩尼教均接踵而來,則猶太教之入華當亦順理成章之事。

雖然猶太人大概在唐代就已經由陸道或海道進入中國,並且到過敦煌、長安、洛陽或沿海的廣州等地,不過人數可能不會太多,也未必久住。大量猶太人之來華並定居於開封,應是北宋末年的事。據上引碑文,開封猶太教會堂始建於公元1163年,是時宋室已南渡三十餘年,金國亦遷都於汴京,唯猶太人在明代立碑時仍奉南宋之年號。一般來說,只要猶太人大量聚居,不用很久就會建立教堂。弘治碑云彼等蒙宋帝准許居留於開封,而建寺在南宋初年,則其定居開封當在南渡之前不久。

那麼定居開封的這些猶太人,究竟從哪通過甚麼路線進入中國呢?這也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誠然,唐、宋時期猶太人可能從波斯、印度乃至西亞、中亞各地,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進入中國,隨著蒙古西征也會有一些猶太人自西北陸道來華。但是在開封定居並建立教堂的那批猶太人,其所從來之地區與路線,則必須緊密結合上述之寺碑來加以考慮。三碑均稱,「出自天竺,奉命而來」,「本出天竺西域」,「教起於天竺」,這當然不能說猶太教起源於印度,而是表明開封的猶太人在明代樹碑時,只記得他們是來自印度,因此誤以為其教亦創於印度。關於這一問題,除了三碑共稱之「天竺」外,弘治碑之「進貢西洋布於宋」頗有助於研究。茲略加考證於下。

按西洋一詞始見於元代載籍,同今日之地理概念不同,元、明時代的西洋乃指今南海以西直至東非沿岸的海域,而某些書籍的「西洋國」則專指印度半島的南部地區。元徐明善《天南行記》早就提到「西洋國黃毛皮子」,周達觀《真臘風土記》云其布 「以來自西洋者為上」,汪大淵《島夷誌略》也多處載及「西洋布」、「西洋絲布」。《明實錄》洪武三年(1370年)九月乙卯載 「西洋國主別里提遣其臣亦迭納瓦里沙等來朝,進金葉表文,貢黑虎一、兜羅綿被四幅、漫折的花被八幅、皮剔布四疋、尼布三疋、沙馬打里布二疋」,若據《明史.西洋瑣里傳》云 「(洪武三年)其王別里提遣使奉金葉表,從叔勉獻方物」,則此西洋國即指西洋瑣里國,亦即瑣里國(Chola,Soli),地在印度東南部的科羅曼德爾(Coromandel)海岸。唯明代以名冠西洋而著稱之國尚有西洋古里,亦即古里國,在今印度西南岸的卡利卡特 (Calicut),據明初隨鄭和下西洋的鞏珍之《西洋番國志》等書,古里國同西洋布及猶太人的關係尤密,其文謂 「古里國,此西洋大國也。從柯枝國(Cochin)開往西北行三日可到。……西洋布本國名黎布,出於鄰境坎巴夷等處,每疋闊四尺五寸,長二丈五尺,彼處賣金錢八箇或十箇」。或謂黎即Shaliyat之對音,在卡利卡特之南,坎巴夷又作坎夷巴替,係Koyampadi之對音,指今卡利卡特東面之科因巴托爾(Coimbatore)。古里被明代載籍稱為「西洋諸番之會」,當時西洋布即由卡利卡特輸往東南亞、中國以及歐洲,故歐洲人稱之為卡利科布(Calico)。

值得注意的是﹐《四洋番國志》、《瀛涯勝覽》等書均載及古里地方的猶太人及猶太教,云其國有五等人:南毗(Namburi, 婆羅門貴族),回回(指穆斯林Muslim,伊斯蘭教徒),哲地,革令(Kling,專作傭保),木瓜(Mukuva,賤民)。哲地一詞或謂為Chitti之對音,指富有之人,然亦得為Jehudi之對音,即猶太人。觀諸書所載,哲地專善經營寶石、珍珠等物,與地處之猶太商人類同。另《西洋番國志》等書尚謂 「又昔有聖人名某些(應即Moses),乃真天人,立教化於此地」云云,殆指猶太教無疑。然則開封猶太教寺碑文之「教起於天竺」或本於此。當然,碑文所敘乃宋及宋以前之事,但碑石既始立於明代中葉,則必然會參考上述明初之要籍,並受明代輿地概念之諸般影響。

《西洋番國志》、《瀛涯勝覽》等書關於古里國猶太人的記載,同實際情況是相符的。印度的西南海岸即馬拉巴爾(Malabar),在宋代被稱為南毗無離拔國,北自胡茶辣(Gugerat)南至故臨(Quilon)均南毗國之領土。今孟買(Bombay)地區正處在這一帶,而該地及其附近自古迄今正是猶太人在東漸過程中形成的一個重要聚居區。至於古里南面的故臨,《馬可波羅行紀》作Koulam,據載也有猶太人居住,該書還稱馬拉巴爾(Malabar)國出產世界上最精緻、最美麗的棉布,實與中國載籍所記不謀而合。一些中外專家又對孟買、開封兩處猶太人的廟制、經藏、禮拜儀式及紀念節日進行研究,並與其他地方的猶太人作了比較,得出開封猶太人來自孟買一帶.孟買的猶太人約在公元前175一168年間離開本土的結論。

總之,在明代古里是西洋之重要都會,而宋代則中國與大食之交通咸以故臨為轉舶點,而這兩個地方和孟買都在印度之西岸,均有猶太人聚居,並為西洋布產地或轉運港,以之當猶太教堂碑文中的「天竺」,在在若合符節。因此,在開封定居並建立教堂的那批猶太人,應是北宋後期由印度西南海岸的故臨(Quilon)或古里(Calicut)發舶起航,經由海道前來中國的。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五編  兩宋時期海外交通之發展_第三章  宋代同南亞、西亞及歐、非國家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