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時期雖西域陸道受阻,唯海路交通益形發達,故中國同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南亞各國,依然保持著密切的往來,茲據宋人所記之情況分述之。

     1.天竺﹕《宋史》及《諸蕃志》等書雖列有「天竺傳」, 然中世之印度半島實處分崩離析狀態,故天竺、印度等名並非整體國家的政治名詞,實乃一種歷史地理之概念。僅言天竺未能判定其所在,即使加上東、西、南、北也頗難辨其究為何地,至於當時印度半島上的一些重要國家如注輦等則另有專傳。據《宋史》所載,開寶八年(975年)東印度入貢,此後,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與八年、雍熙二年(985年)與四年、至道二年(996年)、天聖二年(1024年)與五年、景祐三年(1036年),均有天竺僧持梵夾等來獻,並間或奉其王之書以呈。
     《宋史》曾記及北印度僧人所云之行程:「施護者,烏塤曩國(Udyana,即鳥萇)人。其國屬北印度,西行十二日至乾陀羅國(Gandhara健馱羅),又西行二十日至曩囉賀羅國(Nagarahara,即《大唐西域記》之那揭羅曷),又西行十日至嵐婆國(Lampaka,即濫波),又西行十二日至惹曩國(Ghaznin,今阿富汗之加茲尼Ghazni),又西行至波斯國,得西海。自北印度行百二十日至中印度。中印度西行三程至阿囉尾國(Kapilavastu,即迦維羅衛),又西行十二日至未曩囉國(Varanasi,即婆羅斯),又西行十二日至賴野迦國(Prayaga,即邏耶伽),又西行六十日至迦囉拏俱惹國(Kanyakubja,即羯若鞠闍),又西行二十日至摩囉尾國(Malava,即摩臘婆),又西行二十日至烏然泥國(Ujjayani,即鄔闍衍那),又西行二十五日至囉囉國(Lar,在今印度之古吉拉特Gugerat),又西行四十日至蘇囉茶國(Surattha,即蘇剌侘,又西行十一日至西海。自中印度行六月程至南印度,又西行九十日至供迦拏國(Konkanapura,即恭建那補羅),又西行一月至海。自南印度南行六月程得南海。皆施護之所述云」。以上之印度地名,均早為《大唐西域記》所載,唯譯名不同耳。
     2.注輦﹕注輦即《大唐西域記》的珠利耶(Colya),係南印度之古代大國,地在今科羅曼德爾(Coromandel)海岸。該國梵文名Cola或Chola,泰米爾文名Sola,阿拉伯人稱其國曰Culiyan,稱其國人為Coli(明代譯作瑣里或鎖里)。Coromandel一語源自Colamandala,意即注輦國。宋朝時,注輦國之勢力臻於鼎盛,佔有南印度全部及錫蘭島,並侵入恆河流域,派兵渡海遠征馬來半島等地。其都Uragapura,應在今馬德拉斯(Madras)以南。
     《嶺外代答》載,「注輦國是西天南印度也。欲往其國,當自故臨國易舟而行,或云蒲甘國亦可往」。《諸蕃志》謂「注輦國,西天南印度也,東距海五里,西至西天竺千五百里,南至羅蘭二千五百里。北至頓田三千里」。羅蘭、頓田二名不見他書所載(《宋史》、《文獻通考》均襲此文),據《宋史.注輦傳》云 「國東南約二千五百里有悉蘭池國」,悉蘭池(Sirandib)即細蘭指今斯里蘭卡,故羅蘭應即細蘭之訛。另或疑頓田為頓遜之訛,在今緬甸東南部的丹那沙林(Tenasserim),以對音而言頗近,因泉州人將「田」讀若「殘」,唯地望不合耳。
     在印度半島諸國中,注輦同宋朝的交往最為密切。《宋史》及《宋會要》載,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九月,其國主羅茶羅乍(Rajarara Chola,984一1013)所遣之進奉使娑里三文等抵華。據三文云,彼等離本國凡千一百五十日至廣州,則途中行了三年有餘(其行程分析見後)。後來天禧四年(1020年)、明道二年(1033年)、熙寧十年(1077年),其國均遣使入貢。據《石林燕語》記「元豐間(1078一1085年),三佛齊、注輦國入貢,請以所貢金蓮花、真珠、龍腦,依其國中法,親撒於御座,謂之撒殿,詔特許之」。唯依《夢溪筆談》、《皇宋事實類苑》,珠輦國「撒殿」事在熙寧中,應即熙寧十年那一次,三佛齊則在元豐五年。
     3.南毗:《諸蕃志》卷上載,「南毗國在西南之極,自三佛齊便風月餘可到,國都號蔑阿抹,唐語曰禮司」。此國一般認為在印度西南的馬拉巴爾(Malabar)海岸,或謂南毗原指該處之婆羅門種姓Namburi Brahmans,即Namburi之對音。蔑阿抹應為Malabar之譯音,然則《諸蕃志》、《宋史》之稱南毗國,實以該地居於優勢的種姓之名名國。雖然《諸蕃志》說「其國最遠,舶罕到」,但接著又提到「時羅巴智力干父子,其種類也,今居泉之城南」,可見該國同宋還是有些交通往來。
     《諸蕃志》南毗國條還詳記了該國之屬國及貿易諸情,謂「故臨(今奎隆Quilon)、胡茶辣(今古吉拉特Gugerat。或謂其首都阿拉伯人稱為Naharawara,即南尼華囉,《諸蕃志》亦有專條)、甘琶逸(Koyampaedi,今印度南部科因巴托爾Coimbatore之古名。一說在坎貝Cambay灣一帶)、弼離沙(或在今布羅奇Broach一帶)、麻囉華(或今馬爾瓦Malwa)、馮牙囉(今芒格洛爾Mangalore)、麻哩抹(或今馬爾范Malvan)、都奴何(或今塔納Tana,為其阿拉伯文名Tannah之譯音)、啞哩喏(或今柯欽COchin北面阿爾瓦耶Alwaye)、嗷囉囉哩
(或今坎納諾爾Cannanore),皆其屬國也」,「土產之物,本國運至吉囉(即馬來西亞之吉打Kedah,為其阿拉伯文名Kilah之譯音)、達弄(或即泰國之董里Trang。一說吉囉達弄一地係Kuala Teron之對音,在馬來西亞西岸)、三佛齊,……商人就博易焉」。
     4.故臨:故臨(Quilon)係南毗之屬國,但因其處於印度半島的西南角而頗重要,和蘇門答臘島西北角的藍里(Lamuri)同為中國與大食之間往返的轉舶與停泊處。《嶺外代答》載,「故臨國與大食國相邇。廣舶四十里到藍里住冬,次年再發舶。約一月始達。……中國舶商欲往大食必自故臨易小舟而往。雖以一月南風至之,然往返經二年矣」。
     5.晏陀蠻:《諸蕃志》卷上載,「晏陀蠻國:自藍無里至細蘭國,如風不順,飄至一所,地名晏陀蠻,海中有一大嶼,內有兩山,一大一小。其小山全無人煙,其大山周圍七十里,山中之人身如黑漆,能生食人,船人不敢艤岸,山內無寸鐵,……」。此即唐代載籍之裸人島一帶,而晏陀蠻即今印度安達曼(Andaman)群島名之對音也。
     6.鵬茄囉:《諸蕃志》卷上載,「西天鵬茄囉,國都號茶那咭城,圍一百二十里,……或謂佛教始於此國」。鵬茄囉即Bengal之對音,包括今孟加拉國和印度西孟加拉邦地區。其首都茶那咭或謂即恆河入海處之Janagar廢址,一說為古孟加拉國都城Lashamanuati(遺址在今郭里Guar附近)
     7.細蘭:前引《嶺外代答》之文已提及細蘭國,另《諸蕃志》云「藍無里國……北風二十餘日到南毗管下細蘭國。有山名細輪疊,頂有巨人跡,長七尺餘」。細蘭即今斯里蘭卡,舊稱錫蘭(Ceylon)。該國原梵文名作Simhadvipa,意即師子洲或師子國。大食人稱其為Silan,稱其島上之阿聃峰(Adam’s Peak)曰Sirandib,細蘭、細輪疊名蓋本於此。《宋史》載有悉蘭池國一名,按泉州話讀「池」為di,悉蘭池當為Sirandib或Silan-dipa之對音,即細蘭山或細蘭洲,應指整個錫蘭島即今斯里蘭卡島。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五編  兩宋時期海外交通之發展_第三章  宋代同南亞、西亞及歐、非國家之關係_
第一節  宋僧訪印與三文來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