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時期之中日交通

從唐末至兩宋,除了中國之外,日本政局也發生變化,它們對中日之間的交通均頗有影響。公元794一1192年是日本的平安時代,然自中期以後,外戚藤原氏掌權,長期控制朝政,採取禁止國人私至海外的鎖國政策。平安時代末期,武士之勢力崛起,源賴朝於1192年稱「征夷大將軍」,建幕府於鐮倉(Kamakura,在神奈川Kanagawa縣東南部),歷史上稱為「鐮倉幕府」(1192一1333年)。它對海外貿易則取鼓勵之態度。

日本最後停派遣唐使在昭宗乾寧元年(894年,宇多天皇寬平六年),自是以降,一方面中國處於多事之秋,另方面日本在藤原時期又奉行鎖國主義,故五代、兩宋時期,日、宋兩國官方派遣使節之往來瀕於斷絕。《遼史》有載,天贊四年(925年)、太安七年(1091年)與八年日本國入貢,次數至微。《宋史.禮志》雖提到日本「諸國入貢,或一再,或三四,不常至」,然官方正式記載幾無所見,凡入貢者多為日本僧人或船舶綱首,並非政府所遣。如《古今圖書集成.邊裔典》云「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日本入貢」,核之《宋史.日本傳》則為 「乾道九年,始附明州綱首以方物入貢」。

當然,在五代至兩宋時期,中日民間並未停止貿易往來,不過南宋以前只有中國商船赴日,而不見日船來華。據日本史書所載,五代時吳越人蔣承勳、蔣袞、盛德言等先後抵日共約十四五次,其中有數次負有吳越王之使命。北宋一百六十餘年間,見於記載確知年代或可推算年代的,中國商船往來於日本至少七十次,其中朱仁聰、周文德、陳文佑、孫忠、李充等都是多次往返,陳一郎、陳詠竟去過日本五次。到了南宋時期,由於宋、日雙方都鼓勵海外貿易,不僅中國商船赴日,而且日本商船來華也漸增。史載從紹興十五年(1145年)至嘉泰二年(1202年),日本船飄流至明州、秀州、平江、溫州、定海諸處者六次,南宋朝廷均詔令給錢米遣歸國。另《開慶四明續志》卷八有載:「倭人冒鯨波之險,舳艫相銜,以其物來售。」宋商攜至日本的貨品主要有錦、綾、香藥、茶碗、文具、書籍等。日本輸至宋的為砂金、水銀、琥珀、鹿茸、茯苓乃至錦、絹、布、扇、刀等。當時日本的工藝水平已大有長進,北宋歐陽修(1007一1072)曾作《日本刀歌》云 「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間雜與銅」。

綜觀宋時中、日交通之貿易港與航路,宋舶多於每年夏季乘南風,從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是明州出發赴日。返航時節則多擇仲秋以後。有宋一代對日之貿易港自然不限於明州一地,如兩浙市舶司一度移設於秀州華亭縣,另《諸蕃志》曾載 「倭國……多產杉木羅木,長至十四五丈、徑四尺餘,土人解為枋板,以巨艦搬運至吾泉貿易」。唯明州在唐代已開闢了固定的赴日航線,入宋又長期成為兩浙市舶司的所在地,後來宋室並撤銷兩浙其他港口的市舶務,規定只有明州可發舶至高麗、日本,及為蕃舶入口之處,故明州乃成對日貿易最重要之港口。至於日本方面,主要貿易港仍是博多(Hakata),宋舶越過東海,經平戶島(Hirado-shima)作短暫之停泊,然後駛往博多。值得注意的是.北宋以後,華商已更深入於日本海,到本州西北岸的敦賀(Tsuruga,在福井Fukui縣)一帶貿易。

除了商人之外,當時日本也有一些「入宋僧」來華。南宋以前,日僧抵華較少,如五代可考者七人、北宋有二十二人,到南宋「入宋僧」陡增至一百多人,這與海外貿易之禁閉或開放是相互關聯的。在所有入宋僧中,來華最早、影響較大且為中、日史籍並載者當推然,他本是東大寺僧,素有入宋求法之志,後獲東大寺與延曆寺入宋之牒,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攜弟子成算、祚壹、嘉因等,乘宋商陳仁爽、宋仁滿之船入宋,參詣天台山。旋於雍熙元年(984年)晉京,獻銅器及本國書籍《職員今》、《王年代紀》各一卷,其《王年代紀》詳列日本天皇之世系(《宋史.日本傳》有載)。宋太宗乃召見然,存撫之甚厚,賜紫衣,館於太平興國寺。後然一行又巡歷五臺山、龍門石窟,於雍熙三年(986年)攜帶御賜之《大藏經》(共一千多卷)等物,隨台州商人鄭仁德船返國。端拱元年(988年),鄭仁德船還,然又遣弟子嘉因奉表來謝。

其他如延曆寺僧源信之弟于寂昭,於咸平六年(1003年)入宋,晉謁宋真宗,受封為圓通大師。榮西(1141一1215)於南宋乾道四年(1165年)、淳熙十四年(1187年)兩度蒞華,回國成為日本臨濟宗(禪宗之一)創始者。道元(1200一1253)於嘉定十六年(1223年)入宋,回國成為曹洞宗(禪宗之一)之創始者。此外,還有一些宋僧赴日,對日本之佛教也產生頗大的影響,如西蜀僧人蘭溪道隆於淳祐六年(1246年)往日本傳法,為日本臨濟宗建長寺派的開創人。兀庵普寧、無學祖元等人亦頗負盛名。

宋、日交通雖不若唐代之頻密,然彼時中、日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亦不可忽視。在宗教方面,《大藏經》等之傳入,宋禪宗之東渡,影響於日本佛教文化至鉅。大量宋版書籍之輸進,促使日本印刷術的發展。日本陶瓷之發源一般認為在宋代,相傳其製造陶瓷的祖先名叫藤四郎,他隨高僧道元入宋,學製陶法於天目山,在宋住五年而歸國,今天日本聞名世界的精美陶瓷器實肇始於其人。此外,諸如僧榮西攜茶種而歸國致有今日茶道之盛行,彌三右衛門入宋習得織物歸創「博多織」,以及中國醫學、曆學、建築、美術等對日本之影響,均是中外文化交流之歷史佳話。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五編  兩宋時期海外交通之發展_第二章  宋代同東亞、東南亞各國之交通_
第二節   兩宋同高麗 、日本之海路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