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兩宋同高麗 、日本之海路交通

兩宋時期,東北地區雖先後為遼、金等所控制,唯宋與朝鮮、日本之海路交通仍頗活躍,茲分述之。

宋代與高麗之往來及徐兢所記航路

早在五代,朝鮮半島之政局即發生變化,松嶽(今朝鮮開城Kaesong)人王建(877一943)創高麗國,史稱後高麗或王氏高麗(918一1392年),旋於935年併新羅,次年滅後百濟,統一了朝鮮半島。該國王居開州蜀莫郡,曰開成(Kaesong)府,稱開京。以新羅為東州樂浪府,號東京(今慶州Kyongju)﹔以百濟為金州金馬郡,號南京(即漢城Seoul);以平壤(Pyongyang)為鎮州,號西京。

高麗建國之後,即頻頻遣使入華。例如後唐同光(923一925年)、天成(926一929年)、長興(930一933年)中,後晉天福(936一942年)中,後周廣順元午(951年)﹑顯德二年(955年)﹐均遣使來貢,後唐、後周以王其為玄菟州都督、大義軍使、高麗國王。北宋剛剛建立,高麗遂於建隆三年(962年)遣使來貢,太祖仍以其王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玄菟州都督、充大義軍使、高麗國王,加食邑七千戶,賜推誠順化保義功臣。整個北宋期間,高麗遣使入華近四十次,宋室派使者抵其國也有十來次。其中宋太宗在位期間(976一997年)雙方來往尤密,高麗使者來華約十三、四次,宋派人前往其國七次。宋室南渡之後,北中國為金所據,南宋與高麗雙方使者往返遂稀並至於斷絕。

宋與高麗交通之海路主要有二,初發自登州,後改由明州前往。據《宋史.高麗傳》載,「(淳化四年,993年)二月,遣祕書丞直史館陳靖、祕書丞劉式為使,加(高麗王王)治檢校太師,仍降詔存問軍吏耆老。靖等自東牟(登州冶所,今山東蓬萊)趣八角海口(在蓬萊東南,位今古現北),得(高麗使白)思柔所乘海船及高麗水工,即登舟自芝岡島(今山東芝罘島)順風泛大海,再宿抵甕津(Ongjin)口登陸,行百六十里抵高麗之境曰海州(Haeju),又百里至閻州(或今朝鮮延安Yonan一帶),又四十里至白州(或今朝鮮白川Paikchon一帶),又四十里至其國」。該書又載,「往時高麗人往反皆自登州,(熙寧)七年,遣其臣金良鑑來言,欲遠契丹,乞改塗由明州詣闕,從之」,「自明州定海遇便風,三日入洋,又五日抵墨山(應即黑山,朝鮮西南岸外大、小黑山島一帶),入其境。自墨山過島嶼,詰曲礁石間,舟行甚駛,七日至禮成江(Ryesong R.)。江居兩山間,束以石峽,湍激而下,所謂急水門,最為險惡。又三日抵岸,有館曰碧瀾亭,使人由此登陸,崎嶇山谷四十餘里,乃其國都云」。

北宋遣使至高麗頗密,其歸並往往撰有專著。《宋史.藝文志》載有吳《雞林記》二十卷、王雲《雞林志》三十卷、孫穆《雞林類事》三卷,據《郡齋讀書志》所云,崇寧中 (1102一1106年) ,劉逵、吳使高麗,王雲為書記官,則知為其親身之見聞錄。今《說郛》錄有《雞林志》、《雞林類事》各一卷。至於保留迄今,並記及由明州定海發舶海行至高麗的航路,以徐兢所著最稱詳備。《宋史.高麗傳》載,「宣和四年(1122年),(高麗王王)卒。……詔給事中路允迪、中書舍人傅墨卿奠慰」,徐兢為路允迪從官,隨其於宣和五年(1123年)出使高麗,歸於次年就其見聞所及撰《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該書共四十卷,圖文並茂,現圖佚文存,分建國、世次、城邑、門闕、官殿、冠服、人物、儀物、仗衛、兵器、旗幟、車馬、官府、祠宇、道教、釋氏、民庶、婦人、皁隸、雜俗、節仗、受詔、燕禮、館舍、供張、器皿、舟楫、海道、同文等二十九門。其舟楫一卷、海道六卷記述了船舶製造、海洋地理和往來航路,對宋代兩種大型遠洋海船(神舟、客舟)之形體構造,及明州、高麗間的航行歷程和沿海島嶼敘述甚詳。

茲將徐兢所記赴高麗之航程大略敘述於下:宣和五年(1123年)五月十六日,使者及隨從以二神舟、六客舟發自明州(今浙江寧波),次日達定海縣(今浙江鎮海)。二十四日乘東南風離招寶山(在鎮海縣東北角。位甬江入海處),次日抵沈家門(今浙江舟山島普陀),二十六日入梅岑(舟山島東面的普陀山)候風。二十八日張篷泛舶入洋,二十九日先後歷白水洋、黃水洋、黑水洋(在今東海、黃海)。六月二日舟舶駛抵夾界山(或指今朝鮮西南岸外的小黑山島 Sohuksando,為當時北宋、高麗領海之分界)。三日抵黑山(應即今大黑山島Taehuksando),自此起沿朝鮮半島西岸北航,島嶼相屬,以迄王城。六日,船至群山島(今群山Kunsan西岸一帶)。八日泊馬島(應在忠清南道西北岸的淺水灣一帶,  或指安眠島Anmyon I.)。九日抵唐人島(或在今唐津TangJin北岸一帶)、大青嶼(或指今大阜島Taebudo),復至紫燕島(應在今仁川附近,或指江華Kanghwa島)。十日來到急水門(在禮成江入海處一帶)。十二日順禮成江上至禮成港(應在今開豐Kaipoong附近),旋入於碧瀾亭。十三日遵陸至於王城。

宋使之回程大體遵原航路,唯去時得順風,自五月廿八日放洋至六月十三日抵達開京,僅歷半月。及回程,以七月十三日發開京順天館,因末利用季候風,反覆幾次才勉強入洋,航至中途又遇風暴,徐兢本人所乘第二舟在黃水洋中三柁並折,使舟與他舟亦皆遇險不一,最後僥倖返回明州,前後竟歷四十二天。徐兢記曰,「比者使人之行,去日以南風,歸日以北風」,他深深感覺到「惟海道之難甚矣,以一葉之舟,泛重溟之險……,生死瞬息」,故「敘此以為後來者之勸」。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五編  兩宋時期海外交通之發展_第二章  宋代同東亞、東南亞各國之交通_
第二節   兩宋同高麗 、日本之海路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