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候風之利用
    
充分和靈活地利用季風,也是宋代航海技術高度發展的標誌之一。在風帆時代,帆船以風為動力,順風則日行千里,逆風則寸步難行。故自古以來,中國人航海即十分重視風雲之占驗,梁元帝蕭繹之《職貢圖序》有云「梯山航海,交臂屈膝,占雲望日,重譯至焉」,《萍洲可談》云 「船方正若一木斛,非風不能動。其檣植定而帆側掛,以一頭就檣柱如門扇帆席,謂之加突,方言也。海中不唯使順風,開岸就岸風皆可使,唯風逆則倒退爾.謂之使三面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則曰「蓋航舶之所通,每視風雨之向背而為之節」。

要在廣闊的海洋中迅速而又安全地航行,必須對季候風有充分認識,以正確地選擇出航之時間。所謂季風,即在大範圍內盛行的、方向隨季節而發生顯著變化的風。在亞洲東南部和印度洋,冬季(公曆10月至3月)盛行東北季風,其中以11月至1月為最強;夏季(5月至9月)盛行西南季風,其中以7月與8月為最強。此種季風(monsoon),因定期可信故亦謂之信風。所以古代由日本西航至中國,及由中國南部向西南航至南洋、印度及西亞各地,通常應在冬季出航;反之,夏季則是由印度、南洋各地向東北航至中國,及由中國東航至日本的好季節。

公元一世紀末希臘人之《愛利脫利亞海周航記》,曾提到埃及亞歷山大里亞居民已知印度洋上之季風,並利用於航海。據《後漢書》所載,大秦王安敦遣使抵洛陽為桓帝延熹九年(166年)九月,其抵交州港口則為五六月間,此應為利用季風來華之前例。中國人在漢代似已知信風之存在,名之曰「船棹(舟卓)風」。古代用信風以航行亦不乏其例。東晉法顯在《佛國記》中已提到,他在大約義熙五年(409年),由多摩梨帝「汎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風,晝夜十四日,到師子國」,復於大約義熙七年八月(夏曆)頃離開師子國,「得好信風東下……」。後來他在義熙八年四月十六日(夏曆)離耶婆提東北行,也是乘西風季風之勢,結果到達了青州。唐代義淨在咸亨二午(671年)十一月離廣州赴佛逝;咸亨三年十二月離羯荼往天竺、永昌元年(689年)夏第一次回廣州、同年十一月再離廣赴佛逝、證聖元年夏之返國,以及大津法師在天授二年(691午)五月之附舶歸唐,全都是充分利用信風之範例。

看來唐代雖尚未有十分明確的記載,但中國航海家利用季風出航之技術已頗佳。不僅往返於中國、印度之間如義淨等,而且在中、日之間的航行也是如此。如李鄰德、李處人、張支信等均為航行於中日間的著名商船主,張支信在大中元年(847年)六月,自明州望海鎮出航,僅用三天時間即抵達日本的值嘉島。反觀日本遣唐使之船,或製作未堅或不曉乘風,其橫渡東海而遇難者什八九。如有的遣唐使曾經奏稱「今既入於秋節,逆風日扇,臣等望待來年夏月,庶得渡海」,其實彼時大海上刮的乃東北風,正好揚帆起航,而他們卻被眼前的風向所迷惑了。遣唐使大多於六、七月離日赴華,亦即逆風而行,不啻自蹈死所。故後來日本遣唐使及留學生多改乘唐舶。自開成四年(839年)以後至唐末的七十年間,見於記載的抵日商舶即有三十餘次,知名的航海唐人達二十餘人。

及至宋代,中國利用信風航海之技術已大體完備,並有了明確的記載。朱彧《萍洲可談》曰:「船舶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風;來以五月、六月,就南風。」趙汝适《諸蕃志》載,「泉舶以酒、米、麵粉、紡絹、漆器、瓷器等為貨,歲杪或正月發舟,五、六月間回舶,若載鮮檳榔攙先,則四月至」。宋時泉州知府王十朋《提舶生日詩》有「北風航海南風回」(《梅溪後集》卷二十)之句,更對此作了生動簡潔之概括。周去非《嶺外代答》則就具體航程加以記述,如卷三《航海外夷》云「國家綏懷外夷,於泉、廣二州置提舉市舶司,故凡蕃商急難之欲赴愬者,必提舉司也。歲十月,提舉司大設蕃商而遣之;其來也當夏至之後.提舉司徵其商而覆護焉。……諸蕃國之入中國,一歲可以往返,唯大食必二年而後可。大抵蕃舶風便而行,一日千里,一遇朔風,為禍不測」,因大食離中國較遠,艱於直達,一次風信僅抵半途,必先停舶候風謂之「住冬」或「壓冬」,候下次風信來臨始再出航。其卷三《大食諸國》云,「有麻離拔國,廣州自中冬以後發船,乘北風行,約四十日到地名藍里,博買蘇木、白錫、長白藤,住至次冬,再乘東北風,六十日順風方到此國」。麻離拔之今地,應即為阿拉伯半島南岸之馬爾巴特(Marbat)海岸一帶,藍里(Lamuri)在今蘇門答臘島北端。大抵往返中國同大食諸國之間,中途住冬之停泊地去多為蘇門答臘島北部一帶,來則在印度半島南部。

宋代之充分掌握和利用季候風,還可從泉、廣等市舶司之「祈風」活動看出。《萍洲可談》卷二曾提到「廣帥以五月祈風於豐隆神」,岳珂《桯史》則記「歲四五月,舶將來,群獠入於塔,出於竇,啁,以祈南風,亦輒有驗」。今泉州市九日山尚存有記載航行季節祈風活動之石刻,每當揚帆出海和返航季節,泉州郡守和市舶司官員例必邀請舶商,集於泉州西郊九日山之延福寺通遠祠,舉行祈天求風儀式,禮畢摩崖刻石,以記其事。這種活動每年兩次,據《閩書.方域志》云 「風之祈也,蓋宋時泉有市舶  郡守歲以四月、十一月同市舶提舉,率屬以禱」。現存歷年石刻共七十四處,宋代刻石四十八,其最著者十三,最早為元豐八年(1085年)刻立,止於寶祐六年(1258年)。其石刻或云 「祈風於延福寺通遠祠下」,或云「以遣舶祈風於延福寺」,或言「舶司歲兩祈風於通遠王廟」,餘多類此。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五編  兩宋時期海外交通之發展_第一章  兩宋海上對外交通發展概況_
第三節 宋代造船航海技術之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