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歷史悠長久遠﹐華夏文明光輝燦爛。根據考古文物的證據﹐中華文明可追溯至五六千年前﹐與兩河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並列為世界最古老的四大文明。而在四大文明中﹐唯有中華文明(包括漢文字)從不間斷並能延續至今。

中華文明的內涵博大精深﹐富有獨特的創造力。其範例常常表現為一些特徵鮮明的產品及發明﹐諸如﹕遠古的稻粟豆稷等農作物﹔仰韶彩陶和龍山黑陶﹔商周的甲骨文﹑青銅器﹔三大特產(絲﹑瓷﹑茶)﹔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三大石刻(雲崗﹑龍門﹑敦煌)﹔四大發明(羅盤﹑造紙﹑印刷﹑火藥)﹔重要水利建設(都江堰﹑大運河)﹔重要建築工程(長城﹑故宮)﹔其他發明(渾天儀﹑地動儀﹑算盤﹑紙幣)﹔土生宗教(尊天祀祖﹑道教)﹔等等。

由於歷史﹑地理乃至民族性格諸多原因﹐中華民族的上述文明是和歷代王朝統治緊密相連的。可以說﹐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基本上相當於歷代王朝更替史。姑不論神農﹑黃帝﹑唐堯﹑虞舜等遠古的共主(“三皇”﹑“五帝”)﹐從約四千多年前夏禹傳子起﹐至1911年辛亥革命止﹐中國就經歷了下列的王朝更迭﹕夏﹑商﹑周﹑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為何中國歷史會呈現為不斷的朝代相承﹖各朝代的發展規律又如何﹖中國自古以來創造了世界最高度的農業文明(有別於阿拉伯的游牧文明﹑歐洲的工業文明﹑美國的商業文明)﹐長期存在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特徵的小農生產方式﹐廣大農民勤勞﹑檢樸但貧困﹑愚昧﹐此種經濟基礎伴隨而來的必然是專制王朝皇權專制統治的上層建築。每當統治者掠奪過度﹐或逢巨大的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必然會導致民眾起義﹑奪權戰爭或宮廷政變﹐導致王朝更換。而在每一王朝內部﹐都存在著“興-治-盛-衰-亂-亡”的過程或規律。下面羅列每種現象的若干人﹑事﹐以供進一步研究思考﹕

(一) 興﹕建立新政權的模式約有下列數種

  1. 篡奪政權﹕禹子啟建立夏朝﹐王莽篡西漢建新﹐曹丕篡東漢建魏﹐司馬炎篡魏建西晉﹐劉裕篡東晉建南朝宋﹐南朝宋﹑齊﹑梁﹑朝之更迭﹐楊堅篡北周建隋﹐武則天篡唐建周﹐朱溫篡唐建後梁﹐五代梁﹑唐﹑晉﹑漢﹑周之更替﹐趙匡胤篡後周建北宋
  2. 貴族革命﹕成湯伐夏桀建商﹐武王伐商紂建西周﹐李淵出兵建唐代隋
  3. 遷都重建﹕平王東遷建東周﹐元帝南遷建東晉﹐高宗南遷建南宋
  4. 兼併統一﹕嬴政滅六國建秦﹐晉武帝滅吳國﹐隋文帝滅南朝陳﹐宋太祖及宋太宗滅荊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元世祖滅金﹑南宋
  5. 平民起義﹕劉邦借秦末平民起義而建西漢﹐李淵借隋末農民起義而建唐﹐朱元璋借元末平民起義而建明
  6. 中興復辟﹕劉秀光復漢室而建東漢﹐武則天子中宗復辟唐朝
  7. 民族戰爭﹕春秋戰國中的四夷侵代﹐晉代五胡十六國之建立﹐北朝諸族之建國﹐遼﹑夏﹑金﹑元之立國﹐朱元璋滅元建明﹐清朝入關取代明朝﹐孫中山滅清而建中華民國

(二) 治﹕新政權建立後﹐治理的方式未必全部相同

  1. 封建諸侯﹕此制在商朝已肇始﹐西周武王及周公兩度封邦建國﹐西漢初高祖重行封建﹑置郡國制﹐西晉初武帝再行封建﹐明初太祖又再封諸王
  2. 中央集權﹕秦始皇統一後建立中央集權制﹐其後漢﹑隋﹑唐﹑宋﹑元﹑明﹑清均仿效之﹐漢武帝(獨尊儒術)﹑宋太祖(強榦弱枝)﹑明太祖(廢除宰相)等大力加強君主集權
  3. 嚴刑酷法﹕商紂王的炮烙等刑﹐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隋煬帝的暴政酷刑﹐武則天任用酷吏﹐明太祖興文字獄及殘殺功臣﹐清康﹑雍﹑乾的留髮不留頭及文字獄
  4. 休養生息﹕凡農民起義後所建王朝初期均實行﹐如西漢﹑東漢﹑唐﹑明
  5. 變法維新﹕戰國時秦的商鞅變法﹐新朝王莽的新政﹐北宋的王安石變法﹐清光緒時康有為﹑梁啟超戊戌變法
  6. 清官治政﹕北宋包公(拯)﹐明代海公(瑞)﹐清代施公(仕綸)
  7. 民族壓迫﹕漢族統治者對邊裔民族的壓制﹐元朝分蒙古﹑色目﹑漢人﹑南人等四大等級﹐清朝以滿洲而治漢人

(三) 盛﹕王朝建立﹑鞏固後﹐國勢漸強﹐盛世常現
   

  1. 廣事建設﹕秦修萬里長城﹐隋修南北大運河
  2. 歷代盛朝﹕漢﹑唐﹑明﹑清四代最堪稱道
  3. 勵精圖治﹕西漢成康之治﹐西漢文景之治﹑武帝盛世﹐東漢光武中興﹑明章之治﹐隋代開皇之治﹐唐代貞觀之治﹑開元之治﹐武周之治﹐明代永樂之治﹐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盛世
  4. 版圖廣大﹕秦代﹐漢代﹐唐代﹐元代﹐明代﹐清代
  5. 外交頻繁﹕秦徐福之東渡(日本) ﹐漢張騫﹑班超通西域﹐三國吳康泰﹑朱應出使扶南﹐晉法顯﹑唐玄奘之西遊﹐唐鑒真東渡日本﹐元馬可波羅來華﹑汪大淵航海﹐明代鄭和等之七下西洋﹐明末﹑清初利瑪竇﹑南懷仁等耶穌會士促進西學東傳

(四) 衰﹕每個政權運作一段時間後﹐便盛極而中衰

  1. 列國紛爭﹕東周時的春秋爭霸﹑戰國爭雄﹐東漢末年後的三國鼎立﹐兩晉﹑南北朝時的五胡亂華﹐唐朝末年後的五代十國﹐宋代時與遼﹑金﹑夏的紛爭
  2. 偏安對峙﹕東晉與五胡十六國﹐南朝與北朝﹐南宋與金國
  3. 地方割據﹕東周列國紛爭﹐東漢末的州郡割據﹐唐中期後的藩鎮割據﹐及民國初年的軍閥割據
  4. 貧弱不振﹕最貧弱的中央王朝包括西晉﹑北宋﹑明朝及清朝後半期

(五) 亂﹕各朝的中衰多因亂事而發﹐中衰開始後亂事則越來越劇烈

  1. 宮廷淫亂﹕夏桀寵妹喜(裂帛討歡心)﹐商紂王寵妲己(酒池肉林鹿台)﹐周幽王寵褒姒(烽火戲諸侯) ﹐晉武帝後宮逾萬﹐隋煬帝三遊江都﹑迷宮失國﹐唐朝的武后﹑韋后及安樂﹑太平諸公主等女禍
  2. 宗室內爭﹕東周同姓諸侯競爭﹐秦二世殺諸公子﹐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隋煬帝殺父兄﹐唐代玄武門之變﹐北宋太宗代太祖的燭影斧聲﹑千古之謎﹐蒙元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大汗位﹐明代燕王的靖難之變﹐清朝傳位的宮廷政變
  3. 女人干政﹕西漢呂后﹐東漢太皇太后王氏﹐西晉賈后﹐北魏胡太后﹐唐
    代武后﹑韋后﹐遼國蕭太后﹐清代西太后
  4. 外戚擅權﹕西漢諸呂擅政﹑霍光專權﹑王莽篡漢﹐東漢外戚擅權及與宦官相爭﹐唐朝武三思﹑楊國忠等專權
  5. 宦官亂政﹕秦朝趙高指鹿為馬﹐東漢宦官與外戚相爭及迫害朝臣﹐唐代高力士等宦官擅權﹐北宋童貫的胡作非為﹐明代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太監亂政﹐及清代李蓮英等弄權
  6. 朋黨之爭﹕東漢的黨錮之禍﹐唐代的牛李黨爭﹐北宋的新舊黨爭﹐明代的東林黨爭
  7. 權臣作亂﹕秦代的李斯﹐西漢的王莽﹐東漢的董卓﹐東晉的桓玄﹐南朝梁的侯景﹐唐代的李林甫﹐北宋的蔡京﹑高毬(拼字﹕人求)﹐南宋的秦檜﹑賈似道﹐明代的嚴嵩﹐清代的鰲拜﹑和珅
  8. 軍人叛亂﹕東漢末的州牧混戰﹐唐代的安史之亂及藩鎮割據﹐五代十國的武人篡代﹐民國的軍閥混戰

(六) 亡﹕一個王朝幾經衰亂﹐出現內憂外患﹐必然走向滅亡而由新政權取代之

  1. 臣子伐君﹕商湯滅夏桀的鳴條之戰﹐周武王滅殷紂王的牧野之戰﹐申侯聯合犬戎攻陷鎬京﹑殺周幽王﹐唐王李淵出兵取代隋朝
  2. 迅速覆亡﹕秦十五年二載而亡﹐王莽篡漢建新僅維持十五年﹐西晉國祚大約半世紀﹐隋朝只經兩代不過卅八載﹐元朝不及百年而覆滅
  3. 將相篡權﹕西漢為新王莽所篡﹐東漢為魏曹丕所篡﹐魏國為晉司馬炎所篡﹐東晉為南朝宋劉裕所篡﹐南朝各代為大將所替﹐唐代為後梁朱溫所篡﹐五代十國間將相篡權常生﹐後周為宋趙匡胤所篡
  4. 民變四起﹕秦末陳勝﹑吳廣及項羽﹑劉邦起義﹐新末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末黃巾起義﹐隋末瓦崗寨等農民起義﹐唐末王仙芝﹑黃巢起義﹐北宋王小波﹑李順起義及宋江﹑方臘等起義﹐南宋鍾相﹑楊么等起義﹐元末白蓮教紅巾軍起義﹐明末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清代白蓮教﹑回民起義及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
  5. 別國兼併﹕戰國六國被秦所滅﹐三國蜀﹑吳分別被魏﹑晉所滅﹐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及五代十國等各時期之彼此兼併
  6. 異族入侵﹕犬戎攻滅西周﹐匈奴族滅亡西晉﹐女真族的金國滅亡遼國及北宋﹐蒙古族滅亡金國及南宋﹐漢族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滿洲的清朝取代明朝﹐漢族推翻清朝﹑建立中華民國

附﹕周瑜﹑諸葛亮的智慧﹑才幹及結局(兼說“瑜亮情結”及“出師未捷”)

在中國民間及野史中﹐東漢末東吳的名將周瑜(175-210)及三國蜀相諸葛亮(181-234)﹐乃聰明智慧的象徵。那周瑜少年得意﹐輔佐孫權﹐肩負重任﹐文武全才﹐兼通音樂﹐故時人云“曲有誤﹐周郎顧”。諸葛亮比周瑜小五歲﹐原隱居隆中﹐後劉備偕同關羽﹑張飛三顧茅廬﹐得請其出山﹐共襄大計。諸葛亮與周瑜有一次重大的政治﹑軍事合作﹐即推動孫權﹑劉備聯合﹐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中大敗南下的曹操大軍﹐奠定了日後三國鼎立的基礎。從此二人之名永垂青史﹐而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在赤壁之戰中﹐曹操水軍敗於對方的火攻。但孫﹑劉兩方﹐究竟誰的功勞最大。若以正史觀之﹐晉陳壽的《三國志》主要提及周瑜﹐宋蘇東坡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可作旁證:“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在詞人筆下﹐周瑜“雄姿英發﹐羽扇綸巾”﹐一派儒將的風度。當時諸葛亮奉劉備之命﹐親赴江東﹐說服孫權與劉備合作﹐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經明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一寫﹐很多史事都走了樣﹐曹操成了千古被人唾罵的奸雄自不待說﹐而赤壁之戰主要也歸功於諸葛亮的借東風。

羅貫中寫歷史小說是持正統主義立場的﹐即主要歌頌漢家後裔劉備一方。因此﹐他極力歌頌諸葛亮而貶低周瑜。於是其作品出現了許多歷史資料中所無的情節﹐如瑜﹑亮二人過招鬥智﹐諸葛亮三氣周瑜等等。本來這些均屬小說家言﹐不足為憑﹐然經文學家藝術渲染後﹐千百年來竟深入民間﹐以至家喻戶曉。例如﹐諸葛亮用計謀三次挫敗了周瑜﹐其中一次“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最後一次周瑜竟被氣死﹐臨終云“既生瑜﹐何生亮”﹐大有不可戴天之慨歎。後來好事者曾據此出謎語﹐要人瞎猜周瑜父親(周既) ﹑諸葛亮父親(諸葛何)。而“一時瑜亮”﹐也用以形容兩雄不並立﹑一山不可有二虎。周瑜是否被氣死﹐也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之事﹐不過他終年三十六屬英年早逝﹐身心必有不健康的問題。但歷史上應非諸葛亮事事操勝算﹐周瑜及東吳處處佔下風﹐因為無論周瑜生前或死後﹐劉備在與孫權的多次戰爭中都討不到甚麼好﹐連其義弟關羽都被對方所害。而諸葛亮則一貫堅持聯吳抗魏的戰略決策﹐從不動搖。
再說諸葛亮自己﹐他活了五十四歲﹐並死在北伐的軍中。《三國演義》用了極多的篇幅來描寫其聰明才智﹐後世也常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以其為智慧代名詞。諸葛亮畢生精力均獻給輔佐劉氏﹑謀求一統﹐曾六出祁山以北伐曹魏。他的前﹑後《出師表》凝聚情感﹑擲地有聲﹐然以其聰明才智及不屈努力﹐竟不能完成北伐﹑統一之大業﹐令後人杜甫寫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感人詩句。這又是為何﹖只能用一句話來解﹕時勢造英雄。諸葛亮看準時勢﹐向劉備提出“天下三分”的戰略決策﹐果使蜀漢屹立於西南。但當時漢朝已沒落﹐一時又不具備再建盛朝的趨勢與條件。俗語云: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時逢必分﹐任甚麼力量也回天乏術。因此﹐諸葛亮晚年為了正統主義﹐不是以主力來鞏固蜀漢﹐卻一次次地北伐﹐勞師動眾﹐實屬不智﹐足見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結果﹐他自己因勞累過度而死﹐蜀漢也成了三國中最短命的一國。

總之﹐周瑜﹑諸葛亮均屬高度聰明的戰略指揮家。但他們均沒有完成未竟的畢生大業﹐此乃由客觀情勢所造成﹐而絲毫不損兩人之光輝。“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約作於2004年﹐是為環境保護網站所撰的介紹提綱)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新增文章_神州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