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漢通西域後,中國西向之陸路交通即不斷發展、完善,由《漢書.西域傳》之南、北道,到 《魏略.西戎傳》之南道、中道、北新道,到 《隋書.裴矩傳》之南道、中道、北道。後來西域通道之基本幹線雖然不變,但支線越走越多,如增加了許多赴印度的分道,另有些旅行家則將多種通路靈活地加以結合,以適合自己的需要。法顯赴印初取南道,後由西北轉至中道,復西南行至于闐,即將南道、中道加以結合。玄奘赴印則先順中道西行,後又插入北道,至歸途卻又選擇南道。

《新唐書.地理志》載有 「安西入西域道」,係賈耽所考定。它實際上就是玄奘赴印時所取之前段路程(即《釋迦方志》之北道),其文如下:

     「安西(即都護府所在地龜茲,今新疆庫車)西出柘厥關(或今新疆千佛洞一帶),渡白馬河(或今新疆木扎提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毗羅磧(或指赫色勒沙漠)。經苦井(或今新疆拜城附近),百二十里至俱毗羅城(或今新疆察爾齊西面)。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或今新疆喀拉玉爾滾西面)。又六十里至撥換城,一口威戎城(或今新疆阿克蘇),曰姑墨州,南臨思渾河(或今阿克蘇河)。乃西北渡撥換河(或胡瑪喇克河),中河距思渾河百二十里至小石城(或今新疆溫宿)。又二十里至于闐(祝)境之胡蘆河(或托什干河)。又六十里至大石城,一曰于祝(今新疆烏什),曰溫肅州。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樓烽(在烏什西北,今地不詳)。又四十里度拔達嶺(即必達爾Beder山口)。又五十里至頓多城(原蘇聯境內之伊什提克),烏孫所治赤山城也。又三十里渡真珠河(原蘇聯境內之納倫Naryn河)。又西北渡乏驛嶺(以下數地在伊塞克湖以南,今地不詳),五十里渡雪海。又三十里至碎卜戍。傍碎卜水五十里至熱海(原蘇聯境內之伊塞克湖lssyk Kul)。又四十里至凍域(原蘇聯之博科姆巴耶夫斯科耶Bokombayevskoye)。又百一十里至賀臘城(在伊塞克湖之西南面)。又三十里至葉支城(在伊塞克湖西面奧托托科伊Orto-Tokoy一帶)。出谷至碎葉川(原蘇聯之楚河Chu R.)口,八十里至裴羅將軍城 (或原蘇聯托克瑪克 Tokmak 東面之貝斯特洛夫卡Bystrovka)。又西二十里至碎葉城(在托克瑪克西南之阿克-貝西姆Ak -Beshim)。城北有碎葉水,水北四十里有羯丹山(在托克瑪克之東北面),十姓可汗每立君長於此。自碎葉西十里至米國城(或在原蘇聯伏龍芝Frunze東面)。又三十里至新城(或在伏龍芝一帶)。又六十里至頓建城(或在卡里寧斯科耶Kalinin Skoye)。又五十里至阿史不來城(在原蘇聯奧伊塔爾Oytal附近位Achpara河上)。又七十里至俱蘭城(或在盧戈沃伊Lugovoi一帶)。又十里至稅建城(在原蘇聯之江布爾Dzhambul東面)。又五十里至怛羅斯城(在江布爾一帶,今該城東南面尚有以塔拉斯Talas為名之地)。」

除了上引之幹線外,《新唐書》尚載有從沙州至于闐的南道,以及撥換(即姑墨)至疏勒、撥換至于闐、于闐至疏勒、疏勒至羯盤陀、于闐至安西等等支線,亦未能盡述。

論及中國通西域之道程,必然要提到唐代對西亞大食一些屬國方位的詳細記載,其文見於 《冊府元龜》、《新唐書.地理志》、《新唐書.西域傳》,而以 《唐會要》所載為早,該書卷一百云:「天寶二年(743年)四月二十五日,上因問諸蕃諸國遠近。鴻臚卿王忠嗣上言曰,臣謹按 《西域圖》:
      陀拔恩單國(應作陀拔思單,簡稱陀拔、陀拔斯,或即裏海南面之Tabaristan,今伊朗東部之塔巴斯Tabas),在疏勒西南二萬五千里,東至渤達國一月程,西至涅滿國一月程,南至羅剎支國十五日程,北至海(應指黑海)兩月程。
      羅剎支國(或應作羅利支,一說即今伊朗西南部之拉爾Lar,另一說為西部的盧里斯坦Lorestan),東至都盤國十五日程,西至沙蘭國二十日程,南至大食國二十日程,北至陀拔國十五日程。
      都盤國(或在今伊朗東部之克爾曼Kerman一帶),東至大食國十五日程,西至羅剎支國十五日程,南至大食國二十五日程,北至渤達國一月程。
      渤達國(或在今阿富汗北部的巴爾赫Balkh一帶),東至大食國兩月程,西北至歧蘭國二十日程,南至都盤國一月程,北至大食國一月程。
      河沒國(一作阿沒,或在今伊朗西部的哈馬丹Hamadan),東南至陀拔國十五日程,西北至歧蘭國二十日程,從南至沙蘭國一月程,從北至海(應即黑海)兩月程。
      歧蘭國(阿拉伯人古稱裏海為Kilan海,故此處歧蘭國在裏海一帶),東南至河沒國二十日程,西至大食國兩月程,南至涅滿國二十日程,北至海五日程。
      涅滿國(或應作怛滿,指今敘利亞中部之塔德穆爾Tadmor),東至陀拔國一月程,西至大食國兩月程,南至大食國一月程.北至歧蘭國二十日程。
      沙蘭國(或謂即今以色列 Israel 之耶路撒冷 Jerusalem。 一說指今伊朗西南部之設拉子Shiraz),東至羅剎支國二十五日程,南至大食國二十五日程,北至涅滿國二十五日程。」

上述大食所屬諸國中,都盤、渤達、阿沒、沙蘭、羅利支、怛滿六國國王曾於天寶六載(747年)遣使入朝,並被唐室封王。它們的今地之比定,與史書記載大致不悖。唯陀拔、河沒等國北至海均為兩月程,此海應為黑海,另以歧蘭國當裏海,二者方位均略有偏差。如以沙蘭當耶路撒冷,以怛滿當敘利亞之大馬士革(Damascus),河沒當今敘利亞之霍姆斯 (Homs) 或 哈馬 (Hama),以渤達當伊拉克的巴格達(Baghdad),另作一通盤考慮,則對黑海而言方位就頗準了,然其餘地方之安置又得另費躊躇。

緊接上文,《唐會要》尚有一段關於中亞的文字,姑一併引錄於下:「石國 ( 當即原蘇聯塔什干 Tashkend),東至拔汗那國(今費爾干納Farghana一帶)一百里,西南至米國(今朱馬巴札爾Cuma’abazar)五百里。罽賓國(今阿富汗之巴格拉姆Begram),在疏勒西南四千里,東至俱蘭陀國(或即阿富汗東北部之Kuran)七百里,西至大食國一千里, 南至婆羅門國五百里,北至吐火羅國二百里。東米國.在安國(今布哈拉Bukhara一帶)西北二千里,東至碎葉國五千里,西南至石國一千五百里,南至拔汗那國一千五百里(按東米國此段方位大誤,疑有錯簡,或指上引碎葉西面之米國城)。史國(原蘇聯之沙赫里夏勃茲Shahri Sebz),在疏勒西四千里,東至俱蜜國(原蘇聯加爾姆Garm以東一帶)一千里,西至大食國二千里,南至吐火羅國一百里,西北至康國(在原蘇聯撒馬爾罕Samarkand)七百里。」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四編  隋唐時期中外交通之勃興_ 第五章  唐朝與中亞、西亞及歐、非各國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