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到唐代與南海諸國交通,自非涉及賈耽所記載的廣州通海夷道不可,此指廣州發舶,由今南海出馬六甲海峽,入印度洋而抵西亞和東非之航線。中國雖自西漢起,即已由海路通往印度,後來又到達波斯灣一帶。然至唐代,方由賈耽集其大成,其所載海路之漫長、終點之遙遠,及航經港口、轉向點和行程之詳盡,誠空前所未有。

茲將賈耽原文及今地考釋綜敘於下:

     「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廣東省寶安南頭以南,香港大嶼山以北,今九龍半島西北岸一帶),乃帆風西行,二日至九州石(今海南島東北面之七洲列島)。又南二日至象石(今海南島東南面之大洲島)。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勞山(Culao Cham,今越南之占婆Champa島),山在環王(即林邑、占婆)國東二百里海中。又南二日行至陵山(越南東南岸的歸仁Qui Nhon一帶)。又一日行,至門毒國(今越南之華列拉角Cap Varella一帶)。又一日行,至古笪國(Kauthara,今越南的芽莊Nha Trang一帶)。又半日行,至奔陀浪州(Panduranga,今越南的藩朗Phan Rang一帶)。又兩日行。到軍突弄山(Poulo Condore﹐今越南之崑崙島)。又五日行至海硤,蕃人謂之 『質』(馬來語Selat之譯音,義為海峽,此指新加坡海峽和馬六甲海峽),南北百里,北岸則羅越國(馬來半島南部柔佛Johore及新加坡一帶),南岸則佛逝國(即室利佛逝,今蘇門答臘島巨港、占碑一帶)。佛逝國東水行四五日,至訶陵國(今爪哇島),南中洲之最大者。
      又西出硤,三日至葛葛僧祇國(或指蘇門答臘東北岸外之伯勞威斯Brouwers島),在佛逝西北隅之別島,國人多鈔暴,乘舶者畏憚之。其北岸則箇羅國(Kalah,又作哥羅,或在今馬來半島西岸之吉打Kedah一帶)。箇羅西則哥谷羅國(Kakula,或又作伽古羅,在今馬來半島的克拉Kra地峽一帶)。又從葛葛僧祇四五日行,至勝鄧洲(或謂在蘇門答臘島東北岸的日里Deli一帶)。又西五日行,至婆露國(或即蘇門答臘島西北岸外之Breueh島,又名布臘斯Bras島。一說指蘇門答臘西岸的巴魯斯Barus)。又六日行,至婆國伽藍洲(或謂指尼科巴群島,但日程不合。一說此處即 《宋史》之娑里西蘭山,伽藍洲、西蘭山指今斯里蘭卡島,婆國應為娑里,係梵文Cola之對音,《西域記》作珠利耶,後世作注輦或瑣里,因該國時從印度科羅曼德爾Coromandel海岸入侵斯里蘭卡,故稱之為娑里伽藍洲)。又北四日行,到師子國(此指由斯里蘭卡南岸至國都,今阿努拉達普拉Anuradhapura),其北海岸距南天竺大岸百里。
      又西四日行,經沒來國(Male,在印度西南的馬拉巴爾Malabar海岸,尤指今奎隆Quilon一帶),南天竺之最南境。又西北經十餘小國,至婆羅門(即印度)西境。又西北二日行,至拔旭(風日)國(今印度西北岸之布羅奇Broach)。又十日行,經天竺西境小國五,至提旭(風日)國(Diul,或在今巴基斯坦的提勃爾Daibul一帶),其國有彌蘭太河(阿拉伯語稱印度河為Nahr Mihran),一曰新頭河(印度河Indus R.),自北渤崑國(或指大勃律,今克什米爾西北之巴爾提斯坦Baltistan一帶)來,西流至提旭(風日)國北,入於海。
      又自提旭(風日)國西二十日行,經小國二十餘,至提羅盧和國(Djerrarah,或在今伊朗西部波斯灣頭的阿巴丹Abadan附近),一曰羅和異國,國人於海中立華表,夜則置炬其上,使舶人夜行不迷。又西一日行,至烏剌國 ( Al-Ubullah,或應在阿巴丹西北面之霍拉姆沙赫爾Khorramshahr),乃大食國(即阿拉伯)之弗利剌河(即今幼發拉底Euphrates河),南入於海。小舟泝流,二日至末羅國(在今伊拉克巴士拉Basra附近,或其西南之祖拜爾Zubair一帶),大食重鎮也。又西北陸行千里,至茂門王(當時阿拉伯哈里發khalifah為阿拔斯朝的訶論Harun al-Rashid,786一809。故或謂茂門王為Amir al mumenin之譯名,Amir意為首領、君主,mummenin意為信徒,音譯茂門)所都縛達城(即伊拉克之巴格達Baghdad)。
      自婆羅門南境,從沒來國至烏剌國,皆緣海東岸行。其西岸之西,皆大食國,其西最南謂之三蘭國(或在今東非坦桑尼亞Tanzania之達累斯薩拉姆Dar es Salaam,三蘭即Salaam之對音)。自三蘭國正北二十日行,經小國十餘,至設國(Shihr,或即今也門之席赫爾Schehr一帶)。又十日行,經小國六七,至薩伊瞿和竭國(或應在今阿曼之馬斯喀特Muskat附近),當海西岸。又西六七日行,經小國六七,至沒巽國(即今阿曼Oman之蘇哈爾Sohar,為其波斯語名Mezoen之譯音)。又西北十日行,經小國十餘,至拔離磨難國(或謂在波斯灣內之巴林Bahrain島。一說係伊朗沿岸莫克蘭地區古稱Bahr Mokram之訛譯)。又一日行,至烏剌國,與東岸路合。」

上引係一般的地理行程記錄,唐代本也遣有專使沿此海路而出訪,即唐州(治今河南泌陽)刺史達奚弘通,可惜其行紀迄今未存。《新唐書.藝文志》、《通志.藝文略》載有達奚通《海南諸蕃行記》一卷,《崇文總目》作達奚通 《諸番行記》一卷。而 《玉海》卷十六引錄較詳,云 「《西南諸蕃行記》一卷,唐上元中(760一761年)唐州刺史達奚弘通撰,弘通以大理司直使海外,自赤土至虔那,凡經三十六國,略載其事」。赤土即隋代常駿出使之國,地在今馬來半島吉打(Kedah)一帶。虔那或還原為Kana,位阿拉伯半島南部阿曼之賈齊爾(Al Jazir)附近,似為達奚弘通所至西南海之終點。唯其間所經之三十四國不詳耳。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四編  隋唐時期中外交通之勃興_ 第四章  唐代與南海諸國之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