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求經之背景

唐僧玄奘西遊取經是中外交通史上膾炙人口的大事。玄奘在極其困難之條件下,「乘危遠邁,杖策孤征」,於十七八年間走了五萬里,遊歷了一百一十國,在中外交通史上創下罕見之紀錄。玄奘又是中國唯識宗(又稱法相宗、慈恩宗)的創始人之一,和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600一664),本姓陳,名。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洛州氏(今河南偃師氏鎮陳河村附近)人。年十三即在東都淨土寺出家,聽受景法師講《涅盤經》,嚴法師講《攝大乘論》。後入蜀,在成都空慧寺聽道基、寶暹、道振等師之《攝論》、《毘曇》、《迦延》,「敬惜寸陰,勵精無怠,二三年間,究通諸部」(慧立、彥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最後又到了長安,向法常、僧辯兩位大師學《攝大乘論》。二位大師贊許他可謂 「釋門千里之駒」,自是 「學徒改觀,譽滿京邑」。

當時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至少已六、七百年之歷史,佛學經典不少已譯成漢文,佛教教義亦有很大發展,同時中國化之佛教漸漸形成。但佛教有大乘、小乘等部派之分,大乘佛教又有空宗(又稱中觀宗)、有宗(又稱瑜伽宗)等派系(後還有密教)。玄奘年青時從師所學多為大乘有宗,「法師既遍謁眾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義,各擅宗途,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並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即今之《瑜伽師地論》也」。《瑜伽師地論》乃大乘有宗最重要之經典,玄奘到印度的主要目的乃是尋求學習大乘《瑜伽論》。後來他曾對戒日王云 「玄奘遠尋佛法,為聞《瑜伽師地論》。他也對戒賢大師表明「從支那國來,欲依師學《瑜伽論》」。

當然,玄奘赴印也有效法前賢、禮拜聖跡之動機,誠如其自云:「昔法顯、智嚴亦一時之士,皆能求法導利群生,豈使高跡無追,清風絕後?大丈夫會當繼之。」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四編  隋唐時期中外交通之勃興_ 第三章  唐朝與印度之往來_
第三節   玄奘之西遊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