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

回教即伊斯蘭(Islam)教的舊稱,該教為大食(即阿拉伯)人穆罕默德(Muhammad,約 570一632)所創,並以穆罕默德由麥加(Mecca)向麥地那(Medina)遷徙(阿拉伯文hidjrah,漢文音譯希吉來)之年,即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作為伊斯蘭教曆之紀元。伊斯蘭教徒通稱為穆斯林(Muslim),阿拉伯文Islam意為順從,穆斯林意為順從者,指順從真主的人。伊斯蘭教在唐代傳入中國,但當時對該教似無明確之專稱,唯杜環的《經行記》名之曰「大食法」。到了元、明時才出現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稱。

猶如佛教一樣,回教始傳中國之年代也是一個長期聚訟不休的問題。《明史》卷三三二《默德那傳》以及《寰宇通志》等明代史籍多認為隋開皇中(581一600年)其國始傳其教入中國。另有所謂天寶元年(742年)王拱為西安禮拜寺所題之《創建清真寺碑記》,亦云「及隋開皇中,其教遂入於中華」,然「清真寺」顯非唐代用詞,碑文中的「謨罕默德」、「天方」等亦均明代譯名,故陳垣先生以為係明人偽託。隋開皇間,穆罕默德尚為沒沒無聞之一介平民,猶未創教,自遑論播教於中國,是說顯誤唐為隋,可置不論。至於明人致訛之根由應與明代對回曆之誤算有關,誠如陳垣先生所云,「洪武甲子為回曆七八六年,明史曆志由洪武甲子上推七八六年,誤以中曆計算,遂謂回曆起於隋開皇己未。不知以回曆計算,實起於唐武德五年壬午六月三日也」(《二十史朔閏表例言》)。

不過關於回教在唐代何時傳入,又有各種不同的主張。一說為武德間(618一626年),何喬遠《閩書》云 「(嗎喊叭德Muhammad)門徒有大賢四人,唐武德中來朝,遂傳教中國。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四賢傳教泉州」,今泉州東郊靈山半坡上之聖墓相傳即三賢、四賢之墓。按伊斯蘭教的《聖訓全書》記穆罕默德曾云,「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往求之」,想見他早已知道東方之中國,故其在創教伊始即遣人入華傳播亦不無可能。唯《閩書》係明人之作,其記載及泉州聖墓之傳說尚待更多之佐證。另或據《回回原來》主張為貞觀二年(628年),或據《天方正學》主張為貞觀六年(632年)。也有的根據《舊唐書》之記載:「大食國……永徽二年始遣使朝貢」,把回教入傳中國之始定在永徽二年(651年),但是傳教和使節派遣是兩回事,前者通常早於後者。

總之,回教始傳中國應在唐初,約貞觀年間,具體年代則尚難斷定。今廣州有伊斯蘭教的懷聖寺,內有光塔,據元至正十年(1350年)《重建懷聖寺碑》云該塔「世傳自李唐訖今」,宋方信孺之《南海百詠》、明嚴從簡之《殊域周咨錄》等書亦均言其「始於唐時」。但學者或懷疑應為宋代所造。此塔及泉州聖墓是否為唐時之物,尚待考定。另聯繫到史籍多載大食賈胡活躍於南方諸港,看來伊斯蘭教最早很可能由海路傳入中國,或至少海、陸並遵,不過後來穆斯林之大量來華應是通過西域之陸道。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四編  隋唐時期中外交通之勃興_第二章    第二章   唐代中外交通興盛之一斑_
第四節   諸多宗教之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