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海外交通歷史上,最可稱道者係東吳孫權之派遣康泰、朱應出使扶南。此乃史書所載中國首次派出專使和海南諸國交通往來的一件大事,就古代南海對外交通史而言,其意義實不亞於兩漢時期張騫、班超之通西域。

扶南係中國古籍所載公元一至七世紀的中南半島古國,其領土大約應包括今柬埔寨,以及老撾(Laos)南部、越南南部、泰國東南部一帶,最盛時達泰國西部直至馬來半島南端。一般認為扶南即高棉族古語bnam、現代語phnom的譯音,義為山岳。該國王號為Kurung bnam,譯作山帝或山嶺之王。也有的認為其名純屬漢稱,乃「扶我南邦」之意。扶南之名首見約在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胡沖的《吳曆》載.「黃武四年(225年),扶南諸外國來獻璃」,這是扶南最早遣使來華之記載。黃武五年,吳將呂岱平定交州,在此後數年間岱曾「遣從事南宣國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諸王,各遣使奉貢」。林邑在今越南中南部,堂明似在今老撾北部或中部,當時呂岱所遣之從事應為州郡長官之僚屬,唯具體何人、到過何地均不清楚。後來《三國志.吳主傳》又明確記載,赤烏六年十二月(244年),「扶南王范旃遣使獻樂人及方物」,足見其時扶南與東吳關係之密切。

在扶南多次遣使來華朝貢之後,吳主孫權乃遣中郎康泰、宣化從事朱應出使扶南,以交通海南諸國。此事不見於《三國志》,只有唐人姚思廉(557一637)的《梁書。海南傳》作了補記。康、朱二人何時前往扶南,史無明載,但他們抵達時扶南的國王已是原來范旃的大將范尋,故可推斷孫權之遣使大約在公元245一251年間。康泰、朱應在出使時,詳細瞭解了扶南及海南諸國的風土人情,如扶南曾遣使至天竺,往返達六七年,康泰即向使者「具問天竺土俗」。另一方面,康、朱二人也對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據載「吳時,遣中郎康泰、宣化從事朱應使於尋國,國人猶裸,唯婦人著貫頭。泰、應謂曰:『國中實佳,但人褻露可怪耳。』尋始令國內男子著橫幅。橫幅,今干漫也。大家乃截錦為之,貧者乃用布」。所謂 「干縵」即今馬來人的「紗籠」(Sarong),歷一千七百餘年而未之變矣。

康泰、朱應作為專使,奉孫權之派而出訪扶南,此在中國南海交通方面誠史無前例之舉。然康、朱之行的最大貢獻與意義乃在「其所經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因立記傳」(《梁書.海南傳總釵》)。他們既為交通海南諸國的最早的專使,其見聞錄自是中國記載古代南海交通的重要專著。惜其書久已散伕,使吾人無法觀其全豹,而且對他們二人著作本身之真實情況也每多存疑。《隋書.經籍志》和新舊唐書之藝文、經籍志均載有 「朱應《扶南異物志》一卷」,唯一向未見他書引用,《梁書》、《通典》等雖引有朱建安《扶南以南記》、宋膺《異物志》及「應志」,但無法確定是否即朱應之作。康泰的著作未見隋唐經籍志、藝文志著錄,卻被《水經注》及唐、宋諸大類書廣徵博引,並有《扶南傳》、《扶南記》、《外國傳》、《吳時外國傳》、《扶南土俗傳》等等名目。鄙意康泰之書當為一種,總名似以《外國傳》為宜,因所記不限扶南一國,而「吳時」二字顯係後人所加,其為衍文殆無疑義。更有進者,朱應、康泰二人之作亦似為一種,蓋《梁書》在提及「記傳」時才把朱應名擺在前,其餘則均以康泰為首或單提康泰一人,極有可能朱應、康泰之「記傳」乃一人之作而冠以二人之名,一人為實際作者而另一人因是主使官卻名列其前。

康泰等的《外國傳》幸賴有《水經注》、《北堂書鈔》、《藝文類聚》、《通典》、《太平御覽》等書屢加引錄,使我們今日尚得窺其涯涘。僅據現存的一些片斷,朱、康之作的重要性業已歷歷可見,其記述包括東南亞、南亞乃至西亞各國數十個地方,光扶南一地就有十來條,專記扶南古代諸王(如混填、混盤況、范旃、范尋等)執政時的法律、征戰、物產、造船、風習和對外交通等情況。他們的記敘不僅為同時代萬震的《南州異物志》和稍後的郭義恭《廣志》所襲用,而且《南齊書》、《梁書》、《南史》等也都據以編輯海南諸國傳。毫無疑問,康泰等的《外國傳》實是研究中國古代南海交通,研究東南亞各國特別是柬埔寨古代史之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茲將康泰《外國傳》及萬震《南州異物志》提到的扶南以外諸國略敘於下,以見三國海外交通之規模:
     1.林邑:在今越南的中南部,東漢末期立國於原日南部的象林縣。《水經注》卷三六引《林邑記》云,「建國起自漢末初平之亂,人懷異心,象林功曹姓區,有子名連,攻其縣,殺令,自號為王。值世亂離,林邑遂立」。是則林邑之建國約在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也有的據《後漢書》卷一一六所載「日南象林徼外蠻夷區憐等數千人,攻象林縣,燒城寺,殺長吏」,主張應為永和二年(137年)。一般認為林邑即後來中國史籍所說的環王國、占城國或占婆國(Champa),為占人所建的國家。其早期都城典沖即原象林縣治,位在今維川(Duy Xuyen)縣南的茶蕎(Tra Kieu),占城碑銘中作Indrapura。康泰之《扶南記》提到,「從林邑至日南盧容浦口,可二百餘里,從口南發往扶南諸口,常從此口出也」。
     2.林楊:康泰《扶南土俗》曰,「扶南之西南有林楊國,去扶南七千里,土地奉佛,有數千沙門,……」。或謂在今泰國西南部或緬甸東南部,其名源自梵文 Rammanya,為孟族所建國。
     3.金鄰:《南州異物志》曰,「金鄰一名金陳,去扶南可二千餘里。地出銀。人民多好獵,大象生則乘騎,死則取其牙齒」。當在今泰國,位佛統  (Nakhon Pathom)或肋丕(Ratburi)一帶。
     4.楊:康泰《扶南傳》曰,「昔范旃時,有楊國人家翔梨,嘗從其本國到天竺,展轉流賈至扶南,為旃說天竺土俗,……」。或謂楊即林楊之同名異譯,另有馬來半島克拉(Kra)地峽、蘇門答臘島等說。
     5.無論:名見《南州異物志》。一說指緬甸之卑謬(Prome)一帶,一說在泰國武里南 (Buriram)府或烏隆(Udonthani)府。
     6.優:康泰《扶南土俗》曰,「優國者,在天竺之東南可五千里,國土熾盛,城郭、珍玩、謠俗與竺同」。或謂在緬甸南部,或謂在今孟加拉(Bangladesh)。
     7.典遜:又作頓遜。《南州異物志》曰,「典遜在扶南(南)三千餘里,本為別國,扶南先王范蔓有勇略,討服之,今屬扶南」。在馬來半島北部,一般認為即緬甸東南岸的丹那沙林(Tenasserim)一帶。
     8.濱那專:名見康泰《扶南土俗》。當在中南半島,有柬埔寨、老撾、緬甸等說,今地不詳。
     9.蒲羅中:《太平御覽》卷七八七載,「吳時,康泰為中郎,表上《扶南土俗》(曰):(拘)利正東行,極崎頭,海邊有居人,人皆有尾五六寸,名蒲羅中國,其俗食人」。或謂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柔佛(Johore)一帶。另尚有泰國的北大年(Patani)或萬倫(Ban Don)灣,以及印度的尼科巴群島(Nicobar Is.)等說。
    10.都昆:《吳時外國傳》曰,「流黃香出都昆國,在扶南南三千餘里」。或又作屈都昆,在馬來半島,故地有吉打(Kedah)、瓜拉龍運(Kuala Dungun)、柔佛等說。
    11.拘利:康泰《扶南傳》曰,「發拘利口入大灣中,正西北入,可一年餘,得天竺江口,名恆水江口」。或又作句稚,在馬來半島西岸,為克拉(Kra)地峽名之對音,其港口位帕克強(Pak Chan)河口。也有的主張在馬來半島南部東岸。
    12.句稚:《南州異物志》曰,「句稚去典遜八百里,有江口西南向,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或即拘利的同名異譯。
    13.蘭洲:康泰《扶南土俗》曰,「諸薄之西北有蘭之洲,出鐵」。或在今馬來半島東岸的哥打巴魯(Kota Bahru)一帶。
    14.巨延洲:康泰《扶南土俗》曰,「諸薄之東北有巨延洲,人民無田,種芋,浮海中,截大蚶螺杯往扶南」。應在今加里曼丹(Kalimantan)島,或謂巨延即沙撈越(Sarawak)的卡揚(Kayan)河名之對音。
    15.北攎洲:康泰《扶南土俗》曰,「諸薄之東南有北攎洲,出錫,轉賣與外徼」。應在印度尼西亞的勿里洞(Biliton)島或邦加(Bangka)島。
    16.薄歎洲:康泰《扶南土俗》曰,「諸薄之西北有薄歎洲,土地出金,常以採金為業,轉賣與諸賈人易糧米雜物」。或謂指印度尼西亞廖內(Riau)群島之賓坦(Bintan)島,也有的認為在蘇門答臘島西北部或馬來半島。
     17.馬五洲:康泰《扶南土俗》曰,「諸薄之東有馬五洲,出雞舌杳,樹木多花少實」。在印度尼西亞,或謂馬五為馬立之訛,指巴厘(Bali)島。一說應以五馬洲為正,指馬魯古(Maluku)群島,「五馬」即當地丁香土名 gaumedi之譯音。
     18.火洲:《扶南土俗傳》云,「火洲在馬五洲之東可千餘里,……」。應指印度尼西亞小巽他(Lesser Sunda)群島一帶之火山。
     19.諸薄:《吳時外國傳》曰,「諸薄國女子織作白疊花布」。諸薄應即婆之異名,均梵文Yava的譯音,指印度尼西亞的爪哇(Java)島或蘇門答臘島,或兼指此二島。
     20.毗騫:《南史》卷四九《劉杳傳》,「杳曰:『長頸是毗騫王,朱建安《扶南以南記》云古來至今不死』」。故地或以為在蘇門答臘島,指北部巴達克(Batak)人的住地。一說為馬來半島彭亨(Pahang)河口北干(Pekan)一名的對音。另尚有緬甸南岸、加里曼丹島、菲律賓等說。
    21.加營:康泰《吳時外國傳》,「加營國王好馬,月支賈人常以舶載馬到加營國」。另《扶南土俗傳》曰,「又有加營國北(在?)諸薄國西,山周三百里,從四月火生,正月火滅,……」。或又作歌營,應在蘇門答臘島。另有印度南部、馬來半島南部等說。
    22.歌營:《南州異物志》,「歌營在句稚南,可一月行到,其南大灣中有洲,名蒲類,上有居人,皆黑如漆,齒正白,眼赤,男女皆裸形」。或即加營的同名異譯。
    23.加陳:《南州異物志》,「加陳在歌營西南」。故地有蘇門答臘島、印度西南岸等說。
    24.姑奴:《南州異物志》,「姑奴去歌營可八千里」。或以為在印度,今地不詳。
    25.模趺:或又作橫趺。《吳時外國傳》,「扶南之先,女人為主,名柳葉。有模趺國人,字混慎……載大入海,神令迴風令至扶南。柳葉初欲劫取之,混慎舉神弓而射焉,貫船通度,柳葉懼伏,混慎因王扶南」。故地或謂在今印度恆河口一帶,另尚有緬甸沿岸、馬來半島東岸等說。
    26.烏文:康泰《扶南土俗》,「烏文國,昔混滇初載賈人大舶所成此國」。或謂在印度東岸的奧里薩(Orissa)邦一帶,另有安達曼(Andaman)群島、馬來半島等說。
    27.擔:康泰《扶南傳》,「恆水江口有國號擔,屬天竺,遣黃門字興為擔王」。或謂應作擔袂,即今印度西孟加拉邦南部之塔姆盧克(Tamluk)。
    28.加那調洲:康泰《扶南傳》,「從加那調洲西南入大灣,可七八百里乃到枝扈黎大江口。渡江逕西行極大秦也」。或謂又作奴調洲,係梵文Kurnadvipa之譯音。按枝扈黎大江應即恆河古稱,故加那調洲應在緬甸沿岸或馬來半島西北岸求之。
    29.扈利:《南州異物志》,「扈利國在奴調洲西南邊海」。或謂枝扈黎應作扈枝黎,與扈利為同名異譯,指今印度西孟加拉邦胡格里(Hugli)河口一帶。
    30.師漢:《南州異物志》,「師漢國在句稚西,從句稚去行可十四五日乃到其國」。在馬來半島以西,故地有蘇門答臘島北部、印度東南岸、斯里蘭卡等說。
    31.斯調洲:康泰《扶南土俗》,「斯調洲灣中有自然鹽累如細石子,國人取之,一車輸王,餘自入」。另《北堂書鈔》卷一三二載,「應志云,斯調國王作白珠交給帳,遣遺天竺之佛神」。一般認為與斯訶調、私訶條等均為巴利文Sihadipa的音譯,意為獅子國,即今斯里蘭卡。但也有的主張在爪哇或其東面。
    32.天竺:《南州異物志》,「天竺國,地方萬里,佛道所上。其國王城郭宮室,皆雕文刻鏤」。康泰之書記載印度的材料尚多。諸如恆水、新陶水(即印度河)及其他物產土俗,均有涉及。
    33.安息:康泰曰,「(甘水有石鹽白如水精)安息、月支、天竺至伽那調御(洲),皆仰此鹽」。
    34.大秦:康泰《外國傳》,「外國稱天下有三眾:中國人眾,大秦寶眾,月氏馬眾」,「(大秦)其國城郭皆青水精為(礎),及五色水精為壁。人民多巧,能化銀為金。國土市賣皆金銀錢」。

此外,南北朝時期之《太清金液神丹經》(或託為葛洪所撰),曾據《南州異物志》、《吳時外國傳》等書,記述了南海諸國之地理,如象林、西圖(即西屠)、典遜、都昆、比嵩、句稚、社薄、無倫、歌營、蒲羅、林楊、加陳、師漢、斯調、炎洲、隱章、大秦、拂林、古奴調、察牢、葉波、安息、優,以及罽賓、月支等等,可作三國時期南海諸國地志之參證與補佚。

筆者今更就自己所見,將康泰著作被諸書摘引之情況列一簡表,以供同好者參考:

            所標書名                 輯錄出處               

         康泰《扶南傳》          《水經注》 
        
         康泰《扶南記》          《水經注》

          《扶南傳》               《吳都賦》注
                                        《釋迦方志》
                                        《太平御覽》

          《外國傳》                《北堂書鈔》
                                         《史記索隱》
                                         《白孔六帖》
                                         《翻譯名義集》

         康泰《外國傳》           《史記正義》

         康氏《外國傳》           《史記正義》

        《吳時外國志》            《藝文類聚》
                                         《太平御覽》

        《吳時外國傳》            《北堂書鈔》
                                         《藝文類聚》
                                         《法苑珠林》
                                         《初學記》
                                         《太平御覽》
                                         《事類賦》
                                         《證類本草》
                                         《編珠》

       康泰《吳時外國傳》       《太平御覽》

        《扶南土俗傳》            《通典》 
                                         《太平御覽》
                                         《太平寰宇記》

       康泰《扶南土俗》          《太平御覽》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
第三編  三國兩晉南北朝之海陸對外交通_第一章  三國時期之海外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