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播之加速  

三國時,佛教之傳播漸見活躍。《魏略》在記載天竺時,已道及印度佛教誕生之情形:「臨兒國,《浮屠經》云,其國王生浮屠。浮屠,太子也。……此國在天竺城中」。臨兒(Lumbini)之故址在印度北方邦的哥拉克普爾(Gorakhapur)附近或尼泊爾(Nepal)南部羅美德(Rummin-
dei),相傳佛陀即誕生於此地,是為佛教聖地。西漢末景盧從伊存口受《浮屠經》之明確記載,最初亦出自《魏略》。

這一時期吳、魏等國之佛經翻譯活動頗為頻繁,例如支婁迦讖的再傳弟子、月氏人支謙被孫權(182一252)拜為博士,從黃武二年(223年)到孫亮建興二年(253年)的三十年間,共譯出《大明度無極經》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康居人康僧會(?一280))世居天竺,後徙交趾,於吳赤烏十年(247年)至建業(今江蘇南京)譯經,孫權為之建塔立寺,以始有佛寺故號「建初寺」,自此江南佛教漸興。此外,有天竺僧維祇難(Vighna)與同伴竺律炎於吳黃武三年來武昌譯經。天竺僧曇摩迦羅(Dharmakala)、康僧鎧(Samghavarman)於魏嘉平二年(250年)、四年先後譯經洛陽,正元元年(254年)又有安息僧曇諦(Dharmastya)來洛陽譯經。

與此同時,穎川人朱士行則於魏甘露五年(260年)從雍州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出發,西行求法,他在于闐得到梵書正本《大品般若經》,遂遣弟子弗如檀等送歸洛陽,由竺叔蘭、無羅叉、祝太玄等合譯為漢文,即 《放光般若經》。一般認為朱士行係中國第一個往西域求法的僧人。若據唐道宣《釋迦方志》所載,「後漢獻帝建安十年(205年),秦州刺史遣成光子從鳥鼠山度鐵橋而入,窮於達(或即印度之德干Deccan)」,唯其事蹟不詳耳。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
第三編  三國兩晉南北朝之海陸對外交通_第一章  三國時期之海外交通_
第一節  三國時對外交通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