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朝鮮半島上南、北部之政治形勢不同。若籠統而言之,北部為 「朝鮮」,南部為 「韓國」。漢高祖時,有燕人衛滿率領一批亡命之徒進入箕氏朝鮮,打敗其國王箕準而自立為朝鮮王,建都王險城(今平壤),是為衛氏朝鮮(約前194一前108)。方是時,半島之南部則有三韓。據《後漢書》卷一一五《東夷傳》載,「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韓。馬韓在西,有五十四國,……南與倭接。辰韓在東,十有二國,其北與、貊接。弁韓在辰韓之南,亦十有二國,其南亦與倭接」。

到了漢武帝時,衛氏朝鮮已傳至衛滿之孫右渠,漢室以右渠招誘逃亡,阻絕三韓與漢通使之路,遣人諭之又不聽,乃發兵伐之。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遣樓船將軍楊僕率領舟師由今山東半島渡海東征,派左將軍荀帶領步騎出遼東南下,水陸兩軍會於朝鮮,包圍了王險城。次年夏,朝鮮大臣殺右渠王以降,衛氏朝鮮亡。西漢乃以其地分置真番(京畿道、黃海道一帶)、臨屯(江原道一帶)、樂浪(治今平壤,包括平安道及黃海道一部分)、玄菟(在咸鏡道一帶)等四郡。於是朝鮮半島北部乃入漢之版圖。玄菟郡初治夫租(咸興Hamhung),後轄境逐漸包括夫餘、高句麗等。高句麗又作句麗、句驪、高句驪,後來亦稱高麗(Korea),係夫餘人向南發展之一支。相傳其祖朱蒙於漢建昭二年(前37年)在沸流水(今鴨綠江支流渾江)畔之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建高句麗國。後來該國都城逐漸南徙,約公元3年已移至國內城,位今吉林集安,在中朝交界之鴨綠江畔(公元五世紀初又遷都平壤)。

東漢時,中國在朝鮮北部仍保有樂浪郡,而玄菟郡則已西移至今瀋陽一帶。高句麗的勢力雖有所擴張,但仍然臣屬於漢朝,建武八年(32年)曾遣使朝貢,漢室也承認其王號。建武二十年,半島南部的韓人廉斯人蘇馬諟等來貢,此後三韓均「四時朝謁」,同漢朝保持密切之來往。

兩漢時期與朝鮮半島諸國的密切關係,有利於通過朝鮮發展同日本的海上交通。朝鮮半島一面是中國東北的屏藩,一面又延伸至海中,恰處中、日兩國之間,故古代中國對日本的海上交通多通過朝鮮而往。在歷史上,最早明確提及古代日本和中國交通的當推《漢書》,該書卷二八《地理志》在「燕地」下曰「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云」。樂浪郡治今朝鮮平壤,其海當指今黃海,此可證從西漢起中日之海上交通即以朝鮮半島為其中介。當時倭人來獻大概止於燕地,而未通達漢都長安。不過有關西漢與倭國之通交情形語焉不詳,雖然《後漢書.東夷列傳》云 「自武帝滅朝鮮,使驛通於漢者三十許國」,唯該書實抄改其前之《三國志.魏書.東夷傳》:「倭人……舊百餘國,漢時有朝見者,今使驛所通三十國」。故此三十國的通交係指三國之時,而非西漢。

中國同日本之正式通交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在東漢時代。《後漢書》卷一一五《東夷列傳》,尤其是成書於其前的《三國志》卷三○《魏書.東夷傳》(據魚豢《魏略》而成),對東漢、三國時期的日本狀況及中日關係作了詳細的記載,是為研究日本上古史、早期中日交通史最重要最原始的基本文獻。據《後漢書.東夷列傳》載:「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餘國。自武帝滅朝鮮,使驛通於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其大倭王居邪馬臺國。樂浪郡徼去其國萬二千里,去其西北界拘邪韓國七千餘里」,「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委國上帥升等獻生口百六十人,願請見。桓、靈間,倭國大亂,更相攻伐,歷年無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彌呼,年長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眾,於是共立為王」。

當時中國與日本的海上交通大概發自樂浪郡治(今平壤),然後順馬韓海岸(今朝鮮半島西岸)南下,繞過半島南端抵達弁韓的拘邪韓國(慶尚南道一帶),再由此越過朝鮮海峽而抵倭國之西境,即到達今日本九州(Kyushu)西面的對馬(Tsushima)島。大倭王所居的邪馬臺,《三國志》作邪馬壹,其今地一說在本州(Hon Shu)之大和(Yamato)即今奈 良(Nara),一說在九州(又有北九州Kitakyushu、福崗Fukuoka、熊本Kumamoto、鹿兒島Kagoshima等等不同主張)。日本學界對《三國志》所載倭人幾十國今地之考訂,因此兩大派意見而大相歧異,就連那位卑彌呼女王究係何許人亦長期爭執不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地下之發掘卻證明《後漢書》關於中日通交之記載絕對正確。公元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日本天明四年),福崗縣志賀島一農民在挖水溝時掘得一金印,上書「漢委奴國王」,按東漢許慎 《說文》曰「委,順貌,從人,委聲」,倭遲、威遲、委移並透迤遙遠之意,故 「委奴」即 《後漢書》之「倭奴」無疑.此金印實係東漢光武帝所賜,它成了中日早期正式通交之明證。

除此之外,《後漢書》東夷傳還載有從卑彌呼女王之國度南行的簡略航程:「自女王國南四千餘里,至朱儒國,人長三四尺。自朱儒東南行船一年,至裸國、黑齒國,使驛所傳,極於此矣」。或有以朱儒國當琉球,以裸國為臺灣,以黑齒國在今之菲律賓,此論固值得注意與重視,唯尚待更多之佐證耳。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
第二編  兩漢西域、南海交通孔道之開闢_第四章  兩漢時期之海上對外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