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印交通的一件大事,即佛教之傳入中國。佛教相傳係公元前六至五世紀由悉達多.喬答摩(Siddhartha Gautama,亦即釋迦牟尼)所創。後來,摩揭陀國(Magadha)的孔雀王朝(Maurya)阿育王(Asoka,前268一前232)統一了印度,佛教遂被定為國教,此後便逐漸向外傳播。

佛教究竟何時傳入中國,具體時間尚難確定。過去曾有許多說法,認為在漢武帝時甚或先秦時期,中土即已出現佛教,如:或以為佛陀(Buddha)乃老子之化身,孔子早就聞說西方之佛,墨子為佛教徒,此顯均無稽之談;或引前述之《王子年拾遺記》,認為戰國時已知沐胥國有道人會衒惑之術,可在指端變出十層「浮圖」(一作浮屠,均佛陀異譯,此處則指佛塔),然該書係六朝志怪小說,實不足為據;或依《歷代三寶記》等書所載,云秦時有西域沙門(出家修道者)釋利防等十八人攜帶佛經來華,並曾謁見始皇,此事在南北朝前無人提過,當係後人附會之辭;另尚有認為漢武帝時佛教已傳人中國,因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擊破匈奴休屠王,得其 「祭天金人」,又《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有云 「及開西城,遣張騫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有浮屠之教」,但所獲金人焉知其必為佛像,況《後漢書.西域傳論》說「佛道神化,興自身毒,而二漢方志,莫有稱焉」。故佛教始傳雖在張騫通西域以後,但漢武帝時尚未之聞也,上句應為《魏書》作者所衍。

關於佛教在華之始傳,還有一個相當流行的說法,即據《魏書.釋老志》等書云東漢明帝(57一75)夜夢金人頂有白光,乃遣蔡愔、秦景等西行求佛法,在月氏遇到來自天竺的沙門攝摩騰和竺法蘭二人,以永平十年(67年)迎還洛陽,返回時用白馬馱載經像而至,因仿天竺式建白馬寺於洛陽城西,並由攝、竺二人譯寫出《四十二章經》,中國之有佛法自此始也。但據《後漢書》所載,明帝永平八年(65年)楚王國內已有伊蒲塞(在家修行的男居士)、沙門,楚王英曾為他們設盛,足見佛教傳入當在明帝夢佛之前。另攝、竺二人譯《四十二章經》之事亦不見《後漢書》等所載。故此說雖盛極一時,卻多被學者所否定。

目前比較公認的一種說法,係《三國志.魏志》卷三○裴松之注引的《魏略.西戎傳》所載:「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又名秦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經。……浮屠所載臨蒲塞、桑門、伯聞、疏問、白疏聞、比丘、晨門,皆弟子號也」。《魏略》成書較早,大月氏乃中亞佛教盛行之地,口授佛經又是印度傳法和中國早期翻譯佛經之通行辦法,故此說比較可信。根據此一事實及後來譯經的一些情況,大概可以說佛教是公元前西漢後期傳入中國的,最初並非直接來自印度,而是由陸路經中亞的大月氏、安息、康居等國傳入的。

佛教雖然在西漢時就已傳入,但到東漢尤其是桓帝(146一167)、靈帝(167一189)間才逐漸流行開來。時西域僧人逐漸東來譯經,如安息人安世高(又名安清)於桓帝建和二年(148年)來洛陽,在二十多年間譯出佛典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月氏人支婁迦(Lokaksin,又作支)於桓帝末抵華,在十來年間凡譯經二十三部.六十七卷。天竺沙門竺佛朔靈帝時賚《道行經》來華,轉梵文為漢文。又有安息人安玄於靈帝末年遊賈洛陽,同嚴浮調(見於記載最早出家的漢人)合作譯經。此外在靈帝、獻帝(189一220)間,康居人康巨、廉孟詳等亦先後蒞華譯經。

《後漢書.襄楷傳》曾載,楷於桓帝延熹九年(166年)上疏云 「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據此可知當時佛教已進入宮禁。靈帝峙,又有丹陽人融在徐州(冶今山東郯城)、廣陵(今江蘇揚州)間「大起浮屠之寺,上累金盤,下為重樓,又堂閣周迴,可容三千餘人」(《後漢書.陶謙傳》),這是最早造佛建寺的有關記載。今蘇北連雲港市郊之孔望山相傳因孔子登高以望東海而得名,故山麓之摩崖石刻原來都被視為儒、道之內容,近年來發現其中含有不少佛教故事,係以漢畫來體現佛教的題材,並有佛、道結合之特點。這些石刻有的認為係東漢晚期桓、靈時代之作品,也有的認為此乃中國最早之佛教石刻,其時代可能更早一些,並說明佛教也有可能從海路傳入。不過它們同整個佛教傳入中國的其他許多問題一樣,都值得進一步探索。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
第二編  兩漢西域、南海交通孔道之開闢_第三章  兩漢同南亞、西亞及歐、非國家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