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征伐匈奴雖取得重大勝利,驅之於漠北,但匈奴之勢力猶不可忽視,它對西域諸國之影響更是盤根錯節、頗難消除。故張騫交通西域之後,兩漢政府一直面臨著如何保護、鞏固「絲路」這一貿易孔道的問題。

為了確保西向的通道,武帝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經營西域。繼元狩二年(前121年)置武威、酒泉二郡後,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從它們分析出張掖、敦煌二郡,於是形成包括河西四郡的通往西域之「走廊」。敦煌西面的玉門關、陽關尤為通西域的門戶。自敦煌郡起又加修新長城與秦長城相銜,敦煌以西則沿途設烽火臺、亭障和驛站。對西域諸國一般均重在安撫,但也出兵征伐親匈奴的一些國家,如元封三年(前108年)遣趙破奴、王恢分破姑師與樓蘭,太初元年(前104年)、三年派貳師將軍李廣利(?一前88)二度征伐大宛,攻破宛都(原蘇聯之卡散Kassan)外城。旋於輪臺、渠犁等地駐兵屯田,置「使者校尉」領護,是為西漢在西域設置行政機構之始。

武帝以後,漢室與匈奴在車師一帶屢屢爭鬥,至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內亂,日逐王降漢,西漢乃得以設立西域都護府,治烏壘。第一任西域都護為鄭吉,朝廷原令鄭吉 「使護鄯善以西南道,……吉既破車師、降日逐,……遂并護車師以西北道,故號都護。都護之置,自吉始焉」(《漢書.鄭吉傳》)。總計西漢之經營西域,始自張騫之鑿空,中經河西走廊之建置,姑師、樓蘭、大宛之征伐,到了都護府設立,前後已歷七八十年,「漢之號令班西域矣」。據《漢書》所載,西漢一朝歷任西域都護凡十八人。

在漢武帝時,西域內屬漢朝者有三十六國,但至西漢末它們已自相分割為五十五國。西漢末年,漢室式微,及王莽篡位,又隨意開啟邊釁,故西域諸國紛紛叛漢而再度服屬於匈奴。於是東漢王朝一建立,又重新面臨著征伐匈奴、交通西域的嚴重任務。

據《後漢書.西域傳》所云,從光武帝到安帝(106一125),即「自建武至於延光,西域三絕三通」。這三絕、三通之形勢大致如下:

(1)新莽天鳳三年(公元16年)至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王莽篡漢後,採取冒險的外交政策,削除四夷君長之王號,引致西域諸國的不滿。天鳳三年,莽派兵征討焉耆(今屬新疆),慘敗,自是西域和中國遂絕。東漢建武中,一些西域國家因不堪匈奴壓迫,「皆遣使要求內屬,願請都護。光武以天下初定,末遑外事,竟不許之」。

(2)明帝永平十六年至章帝建初二年(77年):東漢初,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內附,北匈奴仍不時入侵。永平十六年,明帝命竇固(?一88)等重新發動對匈奴的征伐戰爭,出酒泉塞,佔領伊吾,設宜禾都尉,再行屯田,次年又恢復都護。竇固在取伊吾後,且派班超出使西域各國,於是西域復通。

(3)章帝建初二年至和帝永元三年(91年):初班超主要活動於南道諸國,而北道在漢朝大軍撤回時又被匈奴所控。建初元年(76年),章帝下令罷西域都護,二年又罷伊吾屯田。西域乃再絕於中國。

(4)和帝永元三年至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永元元年至三年(89一91年),和帝令竇憲(?-92)大舉北伐,大破北匈奴,兵至燕然山,刻石班師。此後,北匈奴舉族西徙至歐洲。同時,班超長期以來一直堅持在西域活動,「(永元)三年,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為都護,居龜茲」,於是西域再通。

(5)安帝永初元年至延光二年(123年):班超回國後,繼任之都護任尚失和於西域諸國,因而受攻。永初元年,安帝詔罷都護,又一次棄絕西域。

(6)安帝延光二年以後:延光二年,東漢朝廷以班超之子班勇為西域長史,出屯柳中。班勇破平車師,又一次打通了西域之通道。不過到了東漢的後期,隨著朝政之日衰,西域諸國同漢朝的關係又瀕於斷絕。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
第二編  兩漢西域、南海交通孔道之開闢_第二章  班超再通西域與重振漢威